s 阅读页

第四节 “熟仁”,自孔、孟以来的创意

  朱熹极力肯定:“工夫自熟中出”。自孔子、孟子以来的熟仁思想,经过朱熹的开拔和提炼,“熟仁”的意义延伸获得了极大的空间,这里可以找到朱熹“熟仁”极富创意的洞察和论述。

  1、读书中的“熟”论。

  这里有朱熹论熟最集意而发的精蕴。朱熹作的《读书法》,整篇几乎贯穿一个“熟”字,除了文中已经引用过的“熟”语录外,这里强调在读书上的“熟”论,“书须熟读”,颇有品味: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少看熟读,反覆体验,不必想像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书宜少看,要极熟。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方看得熟,直须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看一段,须反覆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须熟读之,便得其味。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著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学者观熟,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若有疑处,须是参诸家熟看。史且如此看读书,待知首尾稍熟后,却下手理会。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

  读书要熟,既是标准,又是方法;只有熟,才能彻底把握书中一切;只有熟读书,才有“玩味”、才生“疑处”、才能“精思”。若不熟,则书读了,也无益。朱熹对“不熟”、“未熟”作了不利后果的描述,也在《读书法》示以反省:“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今学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会有益!”“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就是这种意思。以上的熟论,虽指于读书,但也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意。

  2、操守中的“熟”论。

  这里有朱熹熟仁思想在成人之道里的新义积淀。朱熹作的《持守》和《训门人》,都在陈述和阐明熟仁的做人做事之理。《持守》讲做人之心、德性、精神等一类操守的坚持和积累,熟在此中意义非凡:只是频频提起,久之自熟。动静日用,时加体察,持养久之,自然成熟。心存时少,亡时多。存养得熟后,临事省察不费力。

  久之成熟,可知道“从心所欲,不逾矩”。若熟后,敬便有义,义便有敬。若此意成熟,虽“操”字亦不须用。(言下之意,到达“熟”境地,就自觉了,也勿须提个“操”字来勉强。)

  静便定,熟便透。《训门人》共有九篇,是记载朱熹教学经历的一部言行录。其中有不少关于“熟”的精辟言论,这里我们也不妨作二段看,即操守的和熟读的,并作些转载和点评:今须先正路头,明辨为己为人之别,直见得透,却旋旋下工夫(即熟);则思虑自通,这是自明,践履自正。积日累月,渐渐熟,渐渐自然。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不求自熟(心熟),如此济得甚事!有些说话,且留在胸次烹治锻炼,教这道理成熟。只是熟后便自会从容(心精)。须是日夜惩戒(德性锻炼)之以至于熟,久当自去。使此心常与理相入,久后自熟,方见得力处。圣人漉得那天理似泥样熟。这个(指心)亦只是认教熟,熟了便不如此。只是不熟,不曾玩味入心。思量一件道理,直是思量得彻底透熟,无一不毫尽!心路只在这上走,久久自然晓得透熟。朱熹这里一路走来的“熟”论,是希冀看到的“操守”在熟仁中的生成。朱熹说得具体,如“熟于孝,则知逆恶之不可为。”有人问朱熹“治心、修身之要”是什么?朱熹以一个“熟”字回答到位:“只是如今且说个‘熟’字。这‘熟’字如何便得到这地位?到得熟地位,自有忽然不可知处。不是被你硬要得,直是不知不觉得如此。”在治心、修身方面达到至熟境地,一切才有自觉自愿的心地熟来,绝对不是被迫所致、牵强附会。因此“治心、修身之要”,只是平时操存“熟仁”,“惟是平时常操得存,自然熟了”,将这个去穷理,自是分明做人的道理。

  当然,《训门人》也有不少关于熟读工夫的精辟陈述,与《读书法》相为彰显,这叫“再三咏一‘熟’字”:

  且将正文熟诵,自然意义生。公看文字,亦且就分明注解依傍看教熟书亦不可不读,须将经传本文熟复。但能熟读精思,久久自有见处。今日问个,明日复将来温寻,子细熟看。若熟看,待浃洽,则悦矣。都是将三代以前文字熟读后,故能如此。(历史观)观《诗》之法,且虚心熟读寻绎之,不要被旧说粘定,看得不活。(创新)今不若且置《小序》于后,熟读正文。(次序)须是本句透熟,方可推。若本句不透熟,不惟推便错,于未推时已错了。(恰倒好处)亦在乎熟耳。如小儿读书遍数多,自记得,此熟之验也。(实践检验)若研穷不熟,得些义理,以为是亦是,以为非亦得。须是见得“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方可。(熟有利于真知获得)如史书要见事变之血脉,不可不熟。只是熟,故说;到说时,自不肯休了。而今人所以恁地作辍者,只是未熟。(知行不合一)此道理无出圣人之言,但当熟读深思。且如人看生文字与熟文字,自是两般。既熟时,他人说底是我底。(有熟才能化解和消融书中道理)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将本文熟读平看,今日看不出,明日又看。看来看去,道理自出。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无他,只要熟看熟读而已,别无方法也。读书正要精熟,而言不用精熟。(在熟里,书、言有别)造就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朱熹肯定其离不开读书,而读书之“熟”,就是成人之道,做人,不在于言,更在于行,行动有礼有德,需要读书栽培,对成人就更加重要了。所以,朱熹由此复着儒家的“读书的目的在做人”的价值取向。

  3、“熟”论中的创意。

  这里还必须要研究一下,朱熹读书中的“熟”论,有不少创意特色,朱熹描绘了这些特色的创意,譬如:朱熹倡“贵熟”,更对“熟”有辩证法考量:

  “仁熟”:“德盛仁熟”,“义精仁熟”,“仁如酒好,圣人酒熟。”“仁熟”,实乃至圣境界:“圣人常有慊然不足之意,众人虽见他是仁之至熟,义之至精,它只管自见得有欠阙处。”达于“仁熟”,乃为成圣之路标和方向。

  “生熟”:生与熟,乃为一对矛盾。“熟底是仁,生底是恕;自然底是仁,勉强底是恕;无计较、无睹当底是仁,有计较、有睹当底是恕。”熟是仁,是自然,是无计较(无私心)无睹当(阻力);生是恕,是勉强,是有计较有睹当,需要由生到熟的“习熟”进行。

  “习熟”:“自然习熟,此心不至于放。”不断在学、问、思、辨上习熟,心就不会分散丢失。“习之而熟,能无悦乎?”这就有渐渐而熟的开始和积累。

  “渐熟”:“积日累月,渐渐熟,渐渐自然。若见不透,路头错了,则读书虽多,为文日工,终做事不得。”“渐渐熟”,是方法,更是“路头”大方向的问题,做人做事盖莫如此。有“渐渐熟”,才有“自然成熟”、才能“教熟”、“自熟”和“活熟”。

  “教熟”:“须就这上看教熟,见得天理人欲分明。”教育他人之熟,就在辨个天理人欲、明个做人道理。

  “自熟”:“久而自熟”是自然而熟,是自己而熟,这是一种靠自身渐渐习熟的工夫,如煎药,是自熟的过程:“今初求,须猛勇作力,如煎药,初用猛火;既沸之后,方用慢火养之,久之须自熟也。”

  “活熟”:“某人来说书,大概只是捏合来说,都不详密活熟。此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要养得此心令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活熟”,就是专在心上的“虚明”、“专静”、“纯一”,即一心只在书里道理滚来滚去,随时随地排除私心杂念,使道理从心里流出。这样的“活熟”就是“益熟”。

  “益熟”:“十五志于学,此学自是彻始彻终。到四十不惑,已自有耳顺、从心不逾矩意思,但久而益熟。”熟仁是过程,不断积累,日日有益于熟。其“益熟”成果当也包括读书做人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使“熟仁”进入了一种“纯熟”、“精熟”、“透熟”、“烂熟”、“处熟”、“成熟”、“泥熟”之特定境地。

  “纯熟”:“只要日日熟读,须教它在吾肚中先千百转,便自然纯熟。”“如‘克己复礼’,致谨于视听言动之间,久久自当纯熟。”“日用间义理纯熟后,不被那人欲来苦楚,自恁地快活。”读书做人,纯熟于礼,自然快活。就如“渐渐浸灌到纯熟处,其间义理却自然出。”“到纯熟处,便是仁。”到纯熟处,做人就有仁的品位了。

  “精熟”:“先生道理精熟,容易说出来,须至极。”“精熟”是至极之境界,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透熟”:“须是本句透熟,方可推。若本句不透熟,不惟推便错了,于未推时已错了。”“透熟”,是里里外外的通,是源源本本的通,是来龙去脉的通,做到了“透熟”,就可以进行和保证逻辑推理。

  “烂熟”:“到得此时,是于道理烂熟了,闻人言语,更不用思量得,才闻言便晓,只是道理烂熟耳。”“耳顺时,见得理熟;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又是烂熟也。”“烂熟”,就是一切都和顺道理、和顺道德又自然而然:“是见得那道理烂熟后,不待思量,过耳便晓。”

  “处熟”:“持之久则渐熟,熟处便和。”处在熟中,就进入和顺、和谐的状态,就能随时随地随处按道德行事,这叫“熟处便和顺于道德”,使道德成为成熟的技能了。

  “成熟”:“年老成熟。”成熟与年龄与经验有内在联系。也与外在因素有关系:“这见圣人教人,内外夹持起来,恁地积累成熟,便会无些子渗漏。”

  “泥熟”:“圣人漉得那天理似泥样熟。”“泥样熟”是“圣人熟”:“圣人熟,学者生。圣人自胸中流出,学者须著勉强。”这是生与熟矛盾解决的归宿,使人之“熟仁”进入了完美神圣的最高境界了!

  这十四对“熟”,有内在联结:“仁熟”是成人之方向、成圣之路头。要走进这个路头和方向,首先碰到“生熟”这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靠的是不断的“习熟”,于此就会带来“渐熟”、“教熟”、“自熟”,这些就叫“活熟”;由“活熟”就会产生“益熟”,它包括“纯熟”、“精熟”、“成熟”、“透熟”、“烂熟”、“处熟”,而“泥熟”乃为熟仁之圣人境地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这些“熟”前面的形容词,并非朱熹的“文字游戏”,而是蕴涵着丰富又深刻的“熟”之哲理。总之,“熟仁”,不仅是读书中有,而且是操守中有,就如朱熹所言:“道学不明,元来不是上面欠却工夫,乃是下面元无根脚,若信得及,脚踏实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践履自然成熟。非但读书一事也。”“熟仁”和“熟”,在朱熹的视野里,已经获得了一般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了。这是朱熹“熟”论里面的最大创意。

  4、颜子公案中的“熟”论

  儒家哲学中的颜子“公案”,我们在二程里已经看到。这一公案源自于孔子称其为的“三月不违仁”。此语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对这段话,解释不同,意义也别,儒家里面也有二种观点,朱熹是接着哪种观点展开呢?

  一派以为,“三月不违仁”,颜子有欠熟仁之嫌。是因为颜子未达到孔子那般“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熟之境地。王船山有个解释,可能代表这类观点:“三月,言其久。‘仁’者,心之德。‘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小有私欲,便是不仁。’伊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张子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可以说这段话基本代表了颜子未达于圣人般熟仁境地的蕴意。至于船山本人的观点与程、张不尽相同。

  二程指出颜子的“三月不违仁”是:“三月不违仁,三月言其久,天道小变之节,盖言颜子经天道之变,而为仁如此,其能久于仁也。”“三月不违仁,言其久;过此,则从心不逾矩,圣人则浑然无间断,故不言三月。此孔子所以惜其未止也。”

  前一段二程夸奖颜子是坚持“三月不违仁”,是“经天地之变”的为仁之举,也算“久于仁”,但属于“天道小变”之久。总是有些缺陷,故二程说明:“三月不违仁,言其久也,然非成德之事。”后一段是指出其颜子之未达到孔子一般的至熟境地。颜子三月不违仁,未达到圣人之无终食之间违仁,故“大德如孔子,小德如颜子”二程分析为何颜子是“小德”而未达到孔子是“大德”境地,原来也与三月之久而未无终食之间违仁有关。二程指出:“颜子大率与圣人皆同,只这便有分别。若无,则便是圣人。曾子三省,只是紧约束,颜子便能三月之久。到这些地位,工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著力不得。”无论是“三省”还是“三月之久”,都算是著力不够,须是无终食之间违仁,才谓熟仁至臻。

  要找一下颜子此中究竟,与二程思想甚有渊源的曾国藩辨得清晰:“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未达一间”,可能与著力不够有关。曾国藩十分同意程朱学派学者倭仁(艮峰)所言:“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几(至熟)也。”颜子“未达一间”,是“研几”著力不够,故未达到孔子之大德大圣。“几”谓事物运动变化之动因、端倪、萌芽。研究、发现、把握“几”,非至熟不可,也非一般常人所做到,这或许就是颜子与孔子之一丁点的差距。

  张载的评论,意在说明颜子有志于圣人、向圣人不断学习的可佳精神,但是颜子未达于圣人。张载力图找到其原委。张载说过:“颜子未至圣人,犹是心粗。”也评价过“三月不违”的说法:“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在这里,张载把“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定位在“内外宾主之辨”,意在强调人的内在的主观努力,熟仁,不仅是“三月不违”,而且是人把握自我的日日有进、月月有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心意勉勉而不能已”的工夫,“心意勉勉”,是形象的说法,意在凸显“我”的努力:学习之初,就要找到关键,从内心里不断做工夫,由粗到细,由细到精,由精到熟,经过这样的“勉勉”努力,不仅是把握自我的过程,而且是由粗到细到精再到熟的主体成熟的经历,也是熟仁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在张载看来,颜子未达“圣人”,但是他一直在能力使自己成为圣人,这叫“好仁”,尽管如此,颜子还是未至圣人,还是有原因的,他这样说道:“颜子之分,必是入神处又未能,精义处又未至,然颜子雅意则直要做圣人。学者须是学颜子,发意便要至圣人犹不得。况便自谓不能。”颜子精神可佳之处正在于:能知道自己不如圣人,能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是还想向圣人目标看齐发展,心中有坚定的成圣志向。这就叫“志于学”、“志于道”。可是未达圣人,个中原因甚为复杂,但是少不了这个,即颜子工夫尚未到孔子般的“中道”之泥熟、烂熟的境地。张载这样评价道:“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其进”在哪?“其止”在哪?“见其进”、“未见其止”又为哪般?张载指出:“颜子知当至而至焉,故见其进也;不极善则不处焉,故未见其止也。知必至者,如志于道,致广大,极高明,此则仅远大;所处则直是精约(”精约“在此有”熟“义),颜子方求而未得,故未见其止也。极善者,须以中道方谓极善,故大中谓之皇极,盖过则便非善,不及亦非善,此极善是颜子所求也。所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高远处又要求,精约处又要至。”这里就道出了一个颜子未达圣人的重要方面,就是颜子未把握住“中道”,所以颜子处事,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缺少了孔子圣人般的“熟仁”境地:“高远处又要求,精约处又要至”,这是“中道”了。尽管如此,颜子还是在不断努力的,他要朝向这个目标发展,他要力求获得中道的至熟境地。但是颜子没有达到,甚为遗憾。还是一个“欠熟”!

  另一派认为,颜子接近于圣人之熟,或者说是完全可以至圣熟。朱熹属于这一派。朱熹坚信:“颜子底纯熟,可以到夫子。”但是细细品味,朱熹更多的是侧重于颜子的熟仁方法,认为这些方法使得颜子达到“可以到夫子”的熟仁境地。朱熹一再申辨:“颜子工夫是大段缜密”、“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工夫,能不私其己。”、“颜子不违仁,乃是已得之,故不违,便是‘克己复礼’底事。”有人问朱熹,颜子习惯于“不迁怒,不贰过”而成就了他的纯熟?朱熹回答:“此是颜子好学之符验如此,却不是只学此二件事。颜子学处,专在非礼勿视听言动上。至此纯熟,乃能如此。”

  朱熹在这个问题里与二程的看法有所不同。二程说,颜子在熟之工夫上存在“未达一间”的“著力不够”,是由于颜子是“三月不违仁”之“久”,没有“浑然无间断”之“久”,朱熹不是这样看:“若以为颜子‘三月不违仁’,既过三月则违之,何以为颜子?此吕氏之说为未安。杨氏亦此意。伊川侯氏伊氏之说,亦与吕氏杨氏相类,特不显言之耳。故愚以三月特以其久,不必泥‘三月’字。颜子视孔子为未至者,圣人则不思不勉,颜子则思勉也。”(程伊川与吕氏、杨氏、侯氏、伊氏均持有“既过三月则违之”的相同看法)圣人之熟,是由于圣人是“不思不勉”,它叫“从容中道”,颜子是“思勉”,它叫“勉而后中”。所以朱熹肯定这样的说法:“是圣人不思不勉,从容自中处。颜子必思而后得,勉而后中,所以未至其(圣人)地。”颜子熟与圣人熟,确有程度之差,但是颜子的“思勉”、“著力”可以到达圣人熟地,“贤者若著力要不勉不思,便是思勉了”;“今日勉之,明日勉之,勉而至于不勉;今日思之,明日思之,思而至于不思。自生而至熟”;“颜子与圣人大抵争些子,只有些子不自在。圣人便‘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处如何大段著力得!才著力,又成思勉去也。只恁地养熟了。”因为颜子是“思勉”故自有“纯熟”,但是孔子“不勉而中”却进入“烂熟”,朱熹似乎发现了这个事实:有人问“颜子不违与孔子耳顺相近乎?”朱熹说:“不违,是颜子与孔子说话都晓得;耳顺,是无所不通。”在朱熹的解释里,孔子“六十耳顺”是“纯熟”,“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烂熟”,颜子达到了孔子的“纯熟”,却未进入到“烂熟”,但是只要颜子无间断的“思勉”和“著力”,就会达到圣人般的熟境。所以,朱熹与伊川、张载对“三月不违仁”的观点还是有些许不同。

  至于王船山的观点,在这里也可比较的发挥一下。对于“三月不违仁”,船山比较接近朱熹的看法,船山说:“三月不违仁,夫子亦且在颜子用功上说。”这与朱熹见解相致。又说:“程、张之说亦未得谛当。诸小注只向程、张说处寻迳路,则愈求愈远。”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船山不怎么认同程伊川、张载的看法。但是如果将船山的“熟仁”思想放之于其整个哲学体系来估量,他的“熟仁”观最鲜明的特色是基于“性与天道”、“体用不二”交互作用来论证的,因而这与张载就有着很多联系了,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船山的“熟仁”思想高于朱熹,如在一个“体用”观上对“熟仁”的检讨,船山说:“盖仁之用有大小,仁之体无大小。体熟则用大,体未熟则用小”,“只颜子箪瓢陋巷中,即已有仁之体,则即有圣之用”,这就是“有熟、不熟之分,体之熟则用之便。”颜子是可以得到夸奖的,哪怕仅仅有“三月不违仁”。所以,船山对颜子之熟,还是颇有赞美之词:“自颜子言,则不迁、不贰,是天理已熟。”“以验颜子克己之功至密至熟、发见不差者而称之,非颜子不能以此为学”,“而颜子之乐,乃在道上做工夫。”注重颜子在“熟仁”上的工夫之说,的确是朱熹与船山之间可以沟通的地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