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自德性中走来”--吕坤的熟仁视野

  吕坤(1536-1618),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官至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从事著述。有人这样评价他:“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在吕坤的众多著述里,最著名的是《呻吟语》。该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思考人生,提升治道。其中的熟仁观,是他这个方向的基本考察点。这里,吕坤展开的熟仁命题,倾注在德性中走来的道义坚定。

  1、渊源于孔、孟,又有所开拓。首先指出,吕坤对熟仁的辨识,源自于孔、孟,也颇具人文气质。《呻吟语》多有申辨:《问学篇》:“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应务篇》:“困者熟思而得。”《品藻篇》:“节文习熟,闻见广洽之人。”《人情篇》:“学者熟思,自有滋味。”《圣贤篇》:“孔子庄严之气多,熟读经史自见。”这里讲到的“熟”,首先是作为方法论的思考,在思想、在读书、在生活、在做人,在做官,均有“熟”字回味。他在《治道》中引进“固已熟于畎亩之中,苟能用我者,执此以往耳。”这一儒家对于“熟于畎亩之中”的深刻洞察力。吕坤是有专注的理解。作为信奉程朱理学的吕坤,对此段话的深切用意,是坚定的放在“用我者”,也是在强调“熟仁”在德性坚定上的走来。

  2、德性坚定,坚志熟仁有妙道。吕坤的“用我者”,真实的意图仍然放在道义和德性上,作为任过职、当过官的儒家文人,他对官场并无太多感情,但是人一旦走进官场,仕宦生涯就要促使他经受和经历德性考验,仕途上的真考验就是要求他做出:如何去接受、履行职责、实现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对此,吕坤发现:“坚志熟仁之妙道”。试问,这“熟仁”,究竟有什么样的“妙道”?吕坤从德性坚定上说开:

  其一,“义精仁熟”。德性坚定,有个从“精义入神”到“恒之由来”的“义精仁熟”过程。吕坤形象地比喻为吃胡桃的过程。《问学篇》:“体认要尝出悦心真味,工夫更要进到百尺竿头……如这树上胡桃,连皮吞之,不可谓之不吃,不这此果须去厚肉皮,不则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则损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则涩吞;再去薄皮内萌皮,不则欠细腻。如是而渍以蜜,煎以糖,始为尽美。今之工夫,皆囫囵吞胡桃者也。如此体认,始为精义入神;如此工夫,始为义精仁熟。”“义精仁熟”,是德性的成熟,是德性成熟中的坚定,是普通人走向君子、君子走向圣人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由“精义入神”到“义精仁熟”的衔接,就在“精义”之“恒”处。《问学篇》这样说道:“上达无一顿底。一事有一事之上达,如洒扫应对,食息起居,皆有精义入神处。一步有一步上达,到有恒处达君子,到君子处达圣人,到汤、武圣人达尧、舜。”德性坚定来自“义精仁熟”,它是不断的进德修业所培养和陶冶。吕坤按孔子十五有志到七十不逾矩的熟仁过程,自设一个划分,很得孔子要领,并且有所发挥:“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这就是说,进德修业,要彻始彻终;德性坚定,要一生着力,决不松懈。关键是要把握这“义”,愈“精义”,则愈“熟仁”,而这“精义”,实质上就是儒家“道义”的所有道理。

  其二,“坚志熟仁有妙道”。“妙道”甚多。吕坤有这番议论:“其次莫如敬慎。夔夔斋栗,敬慎之至也,故瞽瞍亦允若。温和示人以可爱,消融父母之恶怒;敬慎示人以可矜,激发父母之悲怜:所谓积诚意以感动之者。养和,至敬之谓也。盖格亲之功,惟和为妙、为深、为速、为难,非至性纯孝者不能。敬慎犹可勉强耳。而今人子以凉薄之色、惰慢之身、骄蹇之性,及犯父母之怒,既不肯挽回,又倨傲以甚之,此其人在孝弟之外,固不足论。即有平日温愉之子,当父母不悦而亦愠见,或生疑而迁怒者,或无意迁怒而不避嫌者,或不善避嫌,愈避而愈冒嫌者,积隙成衅,遂致不详,岂父母之不慈?此孤臣孽子之法戒,坚志熟仁之妙道也。”此妙道何在?在敬慎、在积诚、在养和、在纯孝,它贯彻的是德性的“坚志”,正是体现“义精仁熟”之“妙道”。在治道上,吕坤有所发挥,如敬慎,乃士君子从政担任之“当知”:“士君子当大事时,先人而任,当知‘慎果’”。如积诚,乃为治国之才:“盖才自诚出,才不出于诚算不得个才,诚了自然有才。今人不患无才,只是讨一诚字不得。”“积诚”,就是德性的锻炼,有此德,就是才的定义:“故惟有德者能用才”。此“才”有心术、学术、政术,然心术统领学术与政术,“总是心术诚了,别个再不差。”心术也只是归在“义精仁熟”。这些“德性坚定”,是心术端正引导学术和政术的端正的过程,是看高一层的学术和政术,吕坤强调:“所以学者要德性坚定。到坚定时,随常变、穷达、生死只一般;即有难料理处,亦自无难。”

  其三,至德之性,习熟而成。吕坤当属大儒,也推崇儒者们检讨的习熟之辨。养成熟仁之德性坚定,需要有渐有恒到精义之处,这是一种习熟的涵养。吕坤以“烧炭成熟”之喻道明此理:“涵养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气质。譬之烧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烟不止,须待灼透,要一点烟也不得。”涵养功夫受之于“常”,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夫涵养工夫岂为涵养时用哉?故马蹶而后求辔,不如操持之有常;辐拆而后为轮,不如约束之有索。”这个“常”、这个“索”,在涵养工夫的意义中,就是“仁”,就是“道”,就是“德”。至德,由习熟所成。吕坤举文王“仁熟”之心积累,《圣贤篇》指出:“天命人心,一毫假借不得。商家根深蒂固,须要失天命人心到极处,周家积功累仁,须要收天命人心到极处,然后得失界限决绝洁净,无一毫粘带。如瓜熟自落,栗熟自坠,不待剥摘之力……此文王之所以为至德。”“瓜熟自落”、“栗熟自坠”,是对文王“仁熟”而“至德”的生动描绘。周文王乃为儒家圣人系列中的重要一员,更是极力推崇的治道榜样,他有娴熟的治道品德,是儒家推崇原因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