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北部,辖12乡12镇,总面积4053.16平方千米,其中县城面积16.7平方千米。全县城镇化率38.1%。耕地面积4.48万公顷。总人口79.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6‰。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0.2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36.64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40:3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增长13.7%和4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1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6.7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248元,增长12.8%。金融机构存款额1.30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61%;贷款余额57.65亿元,比年初增长23.2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05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6.2亿元,实现外贸进口2510.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15.5%、1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9亿元,增长18.4%。县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宁都县被确定为省级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纳税6500万元,增长71%。推进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的龙溪湾新区建设,县城规划区控制面积扩展到108平方千米。
粮食总产41.1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机总动力达62.6万千瓦,增长12%;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2个、宁都黄鸡等标准化科技种养示范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琴江细鳞斜颌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四大家鱼”良种繁殖场晋升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宁都被评为全省渔业工作先进县;“宁都黄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韶琳茶叶”被认定为江西著名商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6家,达到121家,农业龙头企业达103家;实施161个省扶新农村建设点,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365个,移民搬迁2471人,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县;水利“双安”工程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29座、新开工28座,解决1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造林绿化5133.33公顷,被评为全省综合先进县,大龙山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专家评审;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达标县、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县。
民生支出2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获全省先进,7.8万城乡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2%。新建、改建乡镇敬老院3所,新建保障性住房2984套。8700多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并代表全省通过国家住建部的检查验收。筹措1.5亿元资金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创办宁都八中、宁都六小,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4.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214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8.6万名学生。全民健身运动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2008~2012年度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
“为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作贡献”率先深入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形成《怎样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以宁都为样本》调研报告,作为赣南唯一的县级调研报告呈送中央领导参阅;配合国家发改委前期调研组和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开展调研,为争取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重要贡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组织编修各类规划、行动计划、试点示范方案120多项,编报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234个,有力地促进了争资争项争政策工作。通过宁都的乐宁于高速公路、鹰瑞梅铁路、吉建铁路等直接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园及梅江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得到上级支持。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0.3亿元。
“《少共国际师》在宁都首映”9月21日,由湖北电影制片厂、《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南昌手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红色青春励志电影故事《少共国际师》,在宁都县城翠微剧院举行首映仪式。老红军吴清昌,中央、江西省、赣州市媒体记者,军事科学院、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宁都县党政军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群众800余人出席首映仪式。《少共国际师》于2011年6月在宁都开机拍摄,并以宁都为主要取景地。该片讲述1933年8月5日在宁都县组建“少共国际师”的故事。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特殊的红军部队,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平均年龄不足18岁,共1.1万人。部队在宁都诞生、誓师、阅兵、授旗、出征,在赣南苏区这片红色土地上历经战火洗礼,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王四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志勇。县长:刘勇。县政协主席:赖文政。
(刘红彦)
于都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辖9镇14乡,县域面积2893.09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万公顷,林地面积2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7%,城区绿化率39.5%。总人口104.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64万人,城镇化率达41.5%。人口自然增长率6.69‰,同比下降5%。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5亿元,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2.17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7.1:51.5:31.4优化为16.4:51.4:32.2.财政总收入10.31亿元,增幅27.1%;地方财政收入7.26亿元,增长28.4%;地方财政支出3.07亿元,增长38.5%。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占GDP的3.92%。外贸出口占GDP的0.36%。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为:铜精矿1279吨、钨精矿5964吨、乳制品9524吨、纸制品2882吨、光缆1869千米。农业总产值30.81亿元,增长7.7%。粮食总产量25.38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稻谷24.24万吨、花生1.08万吨、油菜籽5084吨、芝麻133吨、甘蔗440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万元,增长11.05%。农村人均纯收入4430元,增长12.7%。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05.69亿元,比年初增加18.63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66吨标准煤以下,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13万吨,下降1.79%;城市污水处理率78%。
开展工业园扩区调区申报,省级新型电子科技产业基地、省级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配套产业基地申报成功获批。抓好格特拉克年产50万台套汽车变速箱技改扩张、南方万年青日产48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改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动矿业、机械电子业、现代轻纺业三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5亿元,增长13.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全县实际利用外资7104万美元,增长10.1%。实际引进内资21.3亿元,增长24.5%。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实现外贸出口6755万美元,增长31.03%。
开工建设红旗陂灌区等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完成新陂、葛坳、银坑、梓山等高标准良田建设。粮食生产实现九年连增。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面积3200公顷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平方千米。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4个。全年投入民生资金24.5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以内。完成100项民生工程,1000套廉房摇号分配到户,完成公共租赁住房1908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133户,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116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00人,就业率达96.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3%,新农合参合率达98.6%。全年新建、改建校舍10.3万平方米,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1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助政策惠及学生13.4万人。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9所、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870户。
“苏区振兴开局良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及省、市《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理念,确立“三区引领四化”发展战略。完成30个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弘扬苏区精神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行者实施意见》,对工作任务及责任进行科学分解。启动《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推进中央、省、市项目的跟踪和落实,推进150个项目顺利开展,带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实现投资84亿元。全年累计滚动策划和包装重大项目123个,成功争资项目45个,争取资金5.9亿元,成功招商12个,项目总投资33.6亿元。全年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23.5亿元,增长33.5%;争取用地指标287.53公顷。单项投资6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规划选址得到国家部委肯定;20万吨木薯乙醇项目列入省新能源“十二五”规划;屏山风电场项目获得省级立项批复;工业园扩区调区项目获得省级“路条”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8个,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达80%以上。
“多项改革成效显著”于都县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提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融资、建设、运营能力,优化重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融资8000万元,有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南昌银行于都支行、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于都支行相继开业,农信社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1500万元,基层医疗单位债务化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进企业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县采茶剧团成功改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蓝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明旭。县长:唐庆敏(任至11月)、陈阳山(11月代)。县政协主席:曾庆银。
(管宝禄)
兴国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辖25个乡镇,国土面积3214.46平方千米。全县生产总值100.09亿元,增长11.3%。财政总收入9.11亿元,增长19.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9亿元,增长24.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4.83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24.8:47:28.2.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16%。
围绕建设“高产油茶重点县,苗木花卉大县和优质绿茶基地”,年内引进赣州裕丰、江西海雅等公司投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生态旅游观光园等。实施油茶低改1333.33公顷,新植2000公顷,启动5733.33公顷脐橙、2466.67公顷甜橙提升改造,推进万亩苗木长廊,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被评为“全国脐橙产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8亿元,增长7.7%。油茶、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6亿元,增长12.8%。
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03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43.2%,被评为“全省城乡建设先进集体”。完成新农村建设点205个,改造通组公路108千米;完成新建、改造农村电网10千伏线路300千米、低压线路113千米。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100项民生实事顺利实施,全县民生支出21.89亿元,增长49%,占财政总支出72.1%。改造土坯房1.08万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65%;新建廉租房1034套、公租房1200套,被评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先进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6元,分别增长12%、13%。
“对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全力配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完成实地调研,《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以下简称瑞兴于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为兴国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全县推动实施一批涉及交通、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大项目,319国道债务贷改拨、小山变电站取消地方贴息等政策已落实,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正在放线,昌吉赣客专(途经兴国并设站)项目铁道部已完成预可研评审并于年内开工建设,中央苏区烈士陵园加速推进。在苏区振兴发展利好政策的牵引下,全县完成财政总支出30.35亿元,增长33.6%,其中预算内支出27.62亿元,增长43.3%;争取上级转移支付20.76亿元,增长45.5%。兴国被列入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县和省“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帮扶县,统筹实施全县扶贫开发,着力抓好165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和10个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村建设,启动实施茶园扶贫开发示范乡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8月7日,兴国县举办兴国(深圳)招商引资推介会。签订64项合同,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创下历史新高;12月7日,兴国(呼和浩特)投资环境暨脐橙营销推介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兴国县县长进超市,访企业,赢得客商信任。推介会签订项目8个,签约资金28亿元。通过两次大型招商会,中国建材集团以14.85亿元收购宝华山集团水泥板块,全省唯一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落户兴国。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李恭进(任至4月)、何舜平(4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恭进(任至2月)、陈文俊(2月任)。县长:赖晓军。县政协主席:董世倬。
(陈玉桃)
会昌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辖6镇13乡,总面积2709.91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0.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8万公顷,林地面积2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47%,城区绿化率42.35%。总人口5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92万人,非农业人口8.2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2‰。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17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5.05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20.85亿元,增长16.8%。财政总收入7.5亿元,增长20.9%,人均财政收入1674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0.8%。地方财政收入5.36亿元,增长23.9%。财政总支出19.49亿元,增长31.3%。工业总产值78.5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8亿元,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35.6%。万元GDP能耗增长9.2%,二氧化硫排放削减3.5%,城市污水处理率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万元,增加205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283元,增加488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69.24亿元,增长28.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5.8亿元、利税10.7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9.9%。年内,康力斯年产50万平方米人造微晶地板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20.7亿元的石磊氟化工新型制冷剂等1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启动了燕子窝工业项目“退城进园”工作。主要工业品产量有原盐24.42万吨、水泥236万吨、发电量9575万度、中成药980吨、服装1075万件。
农业发展成绩斐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23亿元,增长9.2%。粮食总产16.14万吨,下降1.5%。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7万公顷,增长4.8%。年末果园面积1.8万公顷,增长3.9%,其中脐橙面积0.94万公顷。水果产量10.49万吨,增长10.5%。烟叶种植2300公顷,收购501万千克,成为全省烟叶生产第一县。生猪出栏27.2万头,增长11.9%,成为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油茶新植、低改1240公顷,是国家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4个。新增造林2646.6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6.5公顷。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工程开工建设,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获得批准。
第三产业加速扩张。全年实现第三产业总产值51.3亿元,增长1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7亿元。增长13.9%。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4.9%和36.2%。商贸金融活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村级覆盖率85%,实现“家电下乡”销售额7478万元。新增物流企业3家,全县年货物吞吐量480万吨,增长2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0.2亿元,贷款余额38.8亿元,分别增长28.4%和45.1%。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工重点项目73个,竣工11个,完成投资29.6亿元,增长2.3倍。完成重点工程项目征地933.33公顷,拆迁35.9万平方米,争取建设用地指标490.53公顷,长期使用林地指标264.18公顷。赣龙铁路扩能工程全面开工,会杉线、站洞线、筠清线公路升级改造进展顺利。硬化村组公路92.8千米,新建、改造农网线路31千米,麻州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通过核准。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9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00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32个,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266.67公顷。
城乡建设整体推进。通过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规基本实现全覆盖。月亮湾新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竣工,城西出入口道路整治改造稳步推进。全县城镇化率37.2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开展“两违”整治活动,拆除“两违”建筑160栋,4.52万平方米。通过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评审、考核。农村面貌明显改观,90个新农村建设点基本成型。完成改水4928户,改厕4826户,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23.2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187口,安装太阳能402台。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49个,移民搬迁2298人。在1407个村点开展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800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全面推进,新增解决5.2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累计签约项目53个,其中亿元项目37个。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9.7亿元,增长173.6%。实际利用外资3644万美元,增长10.1%。实现出口总额2872万美元,增长44.4%,会昌县被评为全省招商引资进位赶超先进单位、全省外贸出口进位赶超先进单位。全民创业氛围浓厚,新增私营企业265户,个体工商户2364户。
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全年民生工程投入12.1亿元,增长37.3%,占财政支出的61.5%,年初确定的100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年内,新增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县农医中心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发放各类救济金1.02亿元,惠及54.5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将孤儿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惠及学生6.8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964套。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年内,校安工程全面完成,第三小学、新职校投入使用,周田镇“新学校、新社区”工程顺利竣工,高考二本以上全市排名前进3位。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村卫生室国家基本药物覆盖率95%,位居全市前列。“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获科技部批准立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特色文化村23个。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33个,少儿体育竞技在省市锦标赛中获奖牌32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年”活动,1.36万人(户)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处理,修订完善预案20个,“天网”工程全面完成。成功举行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县防震减灾局被评为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县农医中心获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县农医中心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会昌县把新农合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点工作来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统筹补偿方案,近3年参合率均在99.6%以上,参合农民实际补偿达到并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机制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制度,全县参合人员住院一次性报账率95%以上。首创新农合与城乡医疗救助捆绑运行制度,这一模式得到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认可,并在江西全省推行。实施新农合重大疾病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减少参合农民因重大疾病致贫返贫现象。同时,在全市率先实施县级新农合信息平台系统建设,方便参合农民就医和结算,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情况,率先在县外务工参合农民聚集地广东省潮汕地区设立新农合定点医院和新农合办事处,为本县务工农民提供参合收费、新农合政策咨询、转诊、报账等便民服务。这一模式,在赣州市各县(市)区全面推行。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工程开工”12月,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工程开工,建设期一年。该工程是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湘江两岸而建,起于县城步云桥,向南经文武坝镇、麻州镇、站塘乡、中村乡、周田镇、筠门岭镇等6个乡镇,止于筠门岭大桥,路线总长约116千米,工程总投资6.65亿元。该工程包括休闲观光道路、主题公园、驿站、亲水平台、娱乐设施和绿化带等,是以湘江沿线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原生态山水休闲观光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康体、民俗展示、农家体验、产业集群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傅春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傅春荣(任至2月)、郭贤富(2月任)。县长:周逸洪。县政协主席:刘为民。
(曾礼国)
寻乌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南部,辖7镇8乡,县域总面积2311.38平方千米,其中城区(建成)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9万公顷,有林面积14.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5%,城区(建成)绿化率38.11%。城镇化率达44%。全县总人口31.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7‰。2012年生产总值40.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4.2%。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增长30.4%;税收收入3.57亿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82.92%;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39.7%;地方财政支出14.23亿元,增长3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增长13.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7亿元,占GDP的17.1%。外贸出口743.5万美元,占GDP的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增长31%。全年实际引进外资1435万美元,同比增长10.81%。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71.81万吨、发电量1.18亿千瓦小时。农业总产值28.19亿元,增长5.03%。粮食总产量10.68万吨。主要农产品有柑橘19.46万吨、脐橙29.51万吨、生猪出栏23.99万头、禽蛋4320吨、蔬菜5.07万吨。万元GDP能耗降低10.0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12.66吨,削减率0.3%;城市污水处理率1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万元,增长10%。农村人均纯收入4330元,增长14.95%,人均增加563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31.24亿元,增长25.22%。全县民生类支出7.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3.2%。4161户农村危旧土坯房、378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500余万元,扶持和带动3860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县城自来水厂扩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4万人。
“高标准建设新型城镇”聘请中国美院专家完成新东新区2.5平方千米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启动县城2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376户,面积共3.2万平方米。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高标准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市政设施、休闲公园、路网工程,精心打造“一河两岸”、商住小区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和亮化提升工程。新区路网、城北出口路、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等路段建设加快推进。年内,城区新设立建设银行、银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服务水平有新提升。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完成城区主干道道路标识、标线和防护栏的设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布实施”的要求,启动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提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实施老城区小街小巷整治、城区亮化工程等项目,重点打造夜色景观、特色街区和公共休闲场所。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实现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全覆盖。提高乡(镇)圩镇总规、控制性详规的执行力度,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增强乡(镇)自主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南桥、留车、澄江、吉潭、晨光5个圩镇的建设与管理,完成丹溪、龙廷、项山、水源4乡(镇)的圩镇整治,不断增强圩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落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取得新成效”配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民生保障组来县专题调研。抓好《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共梳理出需上级支持的项目10大类225个,总投资381亿元,有149个项目进入市级项目库。其中鹰瑞梅铁路、寻全高速、揭阳-赣州成品油管道等项目以及生态补偿、财税、投资、产业、国土等系列扶持政策均在《若干意见》中予以明确。东江源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太湖水库及引太湖水入文峰乡、寻乌调查纪念馆改扩建等项目对接取得进展。争取到石排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全年争取到位资金11.5亿元,增加3亿元,增长35.6%。
“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继“寻乌蜜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江西省著名商标后,寻乌脐橙标准化生产建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寻乌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制定和完善赣南脐橙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绿色果品出口基地建设规模,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生产园,推动脐橙标准化生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底,全县建成市级精品果园8个、县级精品果园15个和经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备案的出口基地11个,面积2200公顷。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赵多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多仙(任至3月)、黄志高(3月任)。县长:杨永飞。县政协主席:刘琼招。
(钟玉华)
石城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辖5镇5乡,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0平方千米。全县城镇化率3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全县总人口31.94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0万人,非农业人口5.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9‰。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31.1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一产增加值10.4亿元,增长6.7%;二产增加值9.3亿元,增长15.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4.7%;三产增加值11.4亿元,增长13.3%。财政总收入3.9亿元,增长30%,连续三年翻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29.7%。财政总支出13.6亿元,增长48.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43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1611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860万美元,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分别增长13.2%和13.5%。石城县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4次,外贸出口增幅居全市前列。新开发园区面积21.33公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2.4%、43.4%。制造业完成税收3078万元,占工业总税收的8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荣城鞋业、赣东机械、海崴运动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提升四大核心景区,先后完成荷花园、莲文化馆等新建项目,推进客家旅游文化街等建设。全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分别增长46.5%和49.3%,通天寨景区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推动村镇银行挂牌营业,帮助筹建建设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达62%,增幅居全市前列,金融业税收突破3000万元,增长60%。物流业税收增长51.7%。稳定粮食、烟、莲产业,新增集中连片百亩以上大棚蔬菜基地47.73公顷、高产油茶林等1.2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家,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带动农户4.2万户。
投入1200余万元,编制县城总规,旅游、工业、物流产业规划等70余项项目规划,修改近50个村庄规划。查处违法建设用地1.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65宗。实施城市项目19个,总投资18.4亿元。引农进城、进圩镇,城镇人口增至1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8%。落实年初确定的10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62.8%。财政统筹解决资金1.2亿元,全面完成477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成887套廉租房,改造530户城市棚户区。列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试点区,建设县城3万吨/日供自来水扩能暨取水口上移工程。新农合参合率达98%。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获科技部立项。打响石城灯彩、石城龙砚、王润生毛笔等特色品牌,被授予“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称号。再次被评为“全省三无县(无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无进京集体上访、无来省非常集体上访)”和“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
“落实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开局良好”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石城县修改完善《石城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立打造“区域性矿山机械制造基地、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地、赣闽粤绿色食品基地、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秀美赣江源头”战略定位。研究制定35条实施意见,谋划重大项目385个、总投资476亿元。经争取,在鹰梅铁路取道石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业平台(产业集聚区)、赣江源生态补偿、新能源建设、农业保险、引提水工程等方面享受特殊扶持。争取项目资金10.6亿元、用地指标137.53公顷。全年实施重点项目64个,完成投资13.2亿元,国省道改造、赣江源大道、爱莲山庄(酒店)、保障房、新人民医院等项目相继竣工,振兴大道、防洪堤三期、特色文化展览馆、文化艺术(青少年活动)中心、钽铌矿综合开发、美满生活用品制造等项目顺利实施。
“获评“宜居宜业典范县””2012年,石城县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环境与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评为“宜居宜业典范县”。筹资8亿元实施重大城市建设项目21个,市民公园、防洪堤二期梅福段、温坊拦河坝、兴隆大桥等项目投入使用。赣江源大道全线贯通,振兴大道、莲乡大道及东环路一期等城市主干道路快速推进,宝福寺周边改造、湿地公园建设进展顺利。7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在建和建成一级公路超过20千米,完成二级公路19千米,新增城区面积3平方千米。“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框架形成。年内启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完成改造任务4770户,农户建房补助资金实行“一卡通”拨付到户。集中改造水、厕、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55个省批村庄点,古井新村、大畲新村分别被评为“全省百佳优美村庄”和“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实施生态创建规划,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建设,获评“省级生态村”4个。完成7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行商品材零砍伐,整地造林220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赣江源保护区水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2类标准,出境断面水水质达3类标准。成为全省首个“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举办赣江源中国石城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7月21~23日,以“相约魅力莲乡,走进生态石城,探游赣江源头,体验客家文化”为主题的2012年赣江源中国石城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举行。省、市和赣闽粤毗邻县市领导,美国、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30多家媒体聚焦报道。在21日举行的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有12家企业现场签约,签约总资金18.53亿元。在旅游文化节的拉动下,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增长49.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增长46.5%。石城县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之一。
“被授予“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称号”7月,石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石城灯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具有灯具美、音乐美、舞蹈美和服饰美的特点。1987年,大型灯彩节目《花灯仙子》到中南海及省市展演,载誉而归。1998年石城县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国灯彩之乡”称号。2008年,“石城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石城县举办首届灯彩艺术节和农民灯队进城贺新春闹元宵等活动,在演出阵容、规格、效果等方面均创石城文艺演出之最。石城县创作编排的《丰收锣鼓》等3个具有石城特色的大型灯彩节目在北京参加2010年亚洲艺术博览会民俗展演,受到参会领导、专家和外国友人的好评。《龙腾鼓欢》代表江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展演获金奖。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苏传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苏传辉(任至5月)、陈艳明(5月任)。县长:鲍峰庭。县政协主席:黄运群。
(温永发)
瑞金市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辖7镇10乡,总面积2448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总人口68.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3.4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8‰。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88.9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3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1.5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42.54亿元,增长12.4%。工业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18.2%。主要工业产品有中成药323万吨、发制品246万条、烤鳗2022吨、水泥242万吨、电力电缆2.53万千米。农业总产值25.75亿元,增长5.4%,主要农产品有粮食19万吨、烤烟4016吨、蔬菜13.28万吨、脐橙6.61万吨、生猪出栏40.25万头。财政收入10.36亿元,增长27.9%;财政支出25.26亿元,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增加176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76元,增加600元。城乡居民储蓄78.19亿元,增长18%。
投入2000余万元,启动瑞金市第五轮总体规划及各类建设性详细规划31个。重点项目开工52个,续建17个,竣工46个。完成投资16.9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94亿元,公建项目投资5.52亿元,保障性住房0.18亿元。新增城市建成区3.2平方千米,新增城镇人口2.48万人,城镇化率达45%。
开展圩镇整治,将全市17个乡镇划分为重点中心示范镇、试点圩镇、巩固提升圩镇、非示范圩镇等4类进行整治。整治115个村庄,拆除空心房、低矮房、破旧房8.08万平方米及违章建筑2800平方米,硬化主干道路28.3千米。基本完成15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98座“六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百吨千人饮水工程15处,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建35千伏变电站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公顷。筹集资金360万元,争取15个省、赣州市单位定点扶贫。全市实施扶贫项目142个,其中4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申报扶贫项目111个,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沙洲坝镇洁源村整村推进成效明显。
财政民生支出15.6亿元,增长43.5%,占财政总支出的61.8%,131项民生工程指标任务全面完成。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1.28万户,发放补助资金1.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5.9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63万名农民领取养老金3715万元。52.5万农民参加新农合,13.64万名城镇职工、居民参加城镇医保,20.3万人次获门诊和住院补偿1.75亿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健康档案电子建档36.98万人次,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2.08万人,白内障免费手术治疗226例,免费救治白血病患儿3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人。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高龄老人补贴提标扩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企业供餐方式发放补贴1774万元,全市266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3万名学生受益。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性补助,免费提供教科书8.8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补助公用经费和民办学校免学杂费人数9.38万人,补助金额5431.04万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活补助学生6546人,补助金额790.35万元。完成“两红”人员及其遗属危旧房改造,建成廉租房371套。被评为2008~2012年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2012年全省应急管理先进县(市)。
“实施瑞金经济振兴规划”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瑞金市立即贯彻落实,实施瑞兴于试验区规划、瑞金都市区规划,鹰瑞梅铁路扩能等重点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至年底,瑞兴于试验区规划编制初步形成以建设瑞金核心区、统筹兴国、于都等县振兴发展为内容的规划,确保9大类、228个建设项目进入赣南苏区振兴项目库。积极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建设,拆除危旧土坯房1.28万户,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占2012年赣州下达任务的143%,完成改建(造)7408户,拨付补助资金1.4亿元。初步确定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范围为叶坪景区、红井景区、二苏大景区、纪念园景区、罗汉岩景区。按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编制瑞金市区规划,完成招标,确定设计单位,基础资料收集调研等前期工作。瑞金通勤机场完成项目建议书、项目预选机场选址报告、飞行程序设计方案。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扩能前期工作和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正寻求上级支持。瑞金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正加紧编制项目申报。瑞金公务员培训基地于6月授牌。瑞金市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建设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形成调研报告。瑞金市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建设得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批复并出台实施意见及方案。
“旅游业日趋活跃”2012年,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推进景区升级改造。投入1.51亿元,实施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叶坪景区、红井景区、二苏大景区改(扩)建项目。完成投资7000万元,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片区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江西电视台指南频道畅游江西栏目组,在瑞金拍摄制作6集瑞金系列专题片,并在黄金时段连播3周;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江西卫视、江西五套《新闻晚高峰》等在瑞金拍摄旅游新闻。中央电视台《赣南六章》旅游风光片及公益广告在瑞金拍摄。在《赣南日报》《赣州晚报》专版推介瑞金旅游,在大江网以“喝红井水看世界巨星”为主题,重点宣传瑞金新景点、新线路的十一专题广告宣传。利用“5.19”中国旅游日推出所有旅游景点免费游活动,参加环渤海旅游联合年会、旅游营销推介会、江西(香港)旅游招商推介会、三明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第四次联席会、第八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延安红色旅游季活动、旅游博览会、广州旅游推介会,举办“苏区精神永放光芒”大型文艺晚会。全年接待游客3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亿元,分别增长30.3%和32.5%。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钟炳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阳纯普。市长:赖晓岚(任至4月)、许锐(11月代)。市政协主席:彭强。
(杨溢)
南康市
“简况”位于江西省南部,辖6镇12乡,行政区域面积1844.9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9.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60万公顷,有林面积8.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82%,城区覆盖绿化率41.74%。总人口82.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2012年生产总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3.99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2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15亿元,增长35.9%,人均2084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83.3%;地方财政收入10.9亿元,增长36.8%;地方财政支出30亿元,增长45.9%。工业总产值286.61亿元,增长3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35亿元,占GDP的41.8%。外贸出口7781万美元。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0.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338万美元,省外投资23.29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家具117.5亿元、矿产品110.2亿元、服装13.85亿元、电子16.3亿元、精细化工5.4亿元。农业总产值32.2亿元,增长9.8%。粮食总产量23.64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粮食产量23.64万吨、油料作物产量1.72万吨、蔬果产量20.08万吨、茶叶产量29万吨。万元GDP能耗0.54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443吨,削减3.2%,城市污水处理率6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万元,增长14.0%。农村人均纯收入5728元,增长13.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7亿元,增长21.3%;贷款余额104.9亿元,增长27.7%。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其中家具企业21家。11家矿产品企业纳税超500万元;华亿亚森家具产业园、节能照明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园区累计完成征地拆迁1000公顷,实际开发420公顷。新增入园企业46家,开工建设24家。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物流经营户240家、线路615条,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加速成为供港商品生猪养殖基地,东进农牧公司出栏仔猪5万头,建华集团生猪养殖基地动工兴建。建成高标准农田266.7公顷。列入全省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水利建设投入1.5亿元,增长54.0%。新增校舍6.9万平方米,择优补充新教师496名,城区“入学难”趋于缓解。被授予“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县(市)”“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市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医保“三张网”覆盖面达99%。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全年专利申报量、授权量位居赣州各县(市)首位。全年民生工程支出22.8亿元,占财政支出76%。新增就业1.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00套,竣工4475套。累计修建通村组公路129千米,改造农村电网72.8千米,办好事实事6.1万件。全年排查矛盾纠纷4769起,成功调处率达94.5%。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5%和13.8%。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1680公顷,摘除全省森林防火工作重点管理县(市)帽子。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467公顷,社溪河流域150平方千米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启动南康市苏区振兴工作”2012年,配合完成国家部委联合调研,启动南康市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梳理形成总投资600亿元的176个项目;市领导带队推动项目对接,成功争取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政策,20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调度,预审通过用地指标269.9公顷,实际到位194.1公顷,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全年累计争取项目150个、资金7.2亿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96个,完成投资68.2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引进内资2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338万美元。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取得实质进展,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全面推进,首批4654户改造户搬入新居。
“连片扶贫攻坚示范区初显成效”2012年,为推进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副省长谢茹先后5次亲临南康调研,帮助协调扶贫项目35个,争取资金6520万元。南康市政府加强扶贫对接,落实扶贫产业化资金1100万元,7.8万名农村学生吃上营养餐,27个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卓有成效,103户家庭搬出深山区。坪市小安、大坪上期等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大为改善。
“创建全国实木家具知名品牌示范区”为响应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推动南康家具自主品牌建设,1月,南康市启动“南康全国实木家具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筹建工作。作为全国唯一家具行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得到省质监局、赣州市委、市政府及赣州市质监局大力支持。从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入手,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自主创新等质量振兴活动,形成有利于品牌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至年底,南康市家具业获各类管理体系认证企业93家、中国驰名商标3个、江西名牌产品8个、江西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7家、江西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1家、江西省著名商标30个、赣州市知名商标58个。
“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获全国先进”9月,南康市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南康市成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在3个村(社区)开展新农保先行先试工作。被批准为全国试点市(县)后,参保缴费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财政配套资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市(县)本级到位配套资金900多万元。督查组深入乡、村(居、社区)督查指导,由市政府领导对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调度和诫免谈话。重点抓好莲花村代扣代缴、东红村集体补助等示范点建设。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居、社区)布放“三农服务点”,并安装支付通设备,为全市8万多名待遇领取人开具免费“金穗惠农卡”,做好待遇领取人资格公示工作。全部实行按月社会化发放,确保不错发、不漏发、不重发,发放率达到100%。
同时,召开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千人动员大会。在南康电视台开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答”专题,开展“政策宣传月”活动。印发《致全市城乡居民的一封信》50万份。在先行试点村举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仪式,举办“农保之夜”广场文艺晚会。
实现参保人数38.9万人,参保率达82.1%,收取保费3893.14万元,累计发放养老金人数8.01万人,发放金额7561.07万元,做到了应发尽发,获得国务院表彰。
“获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县(市)称号”2012年8月,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出《关于命名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单位的决定》,表彰100个单位。南康市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称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南康市委市政府将家庭教育列为“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内容之一,并作为社会教育主要内容纳入南康市教育强市工程。由南康市妇联牵头,在市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配合下,每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关工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共同选定并聘请专家深入城乡社区(村)、学校为家长作专题报告,深入家庭与学生家长一对一交流,为学生家长提供家教指导。南康市教育局成立家长函授学校函授站,城区各中小学为教学点,每年秋季组织新生家长报名参加培训。发放省教科所组织专家编写的家庭教育教材和《家教指导》报,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时事迹与案例。南康市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谢德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水生。市长:柯岩松。市政协主席:彭秀生。
(倪贵清)
宜春市
“概况”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3市6县1区,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6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7.56万公顷,林地面积106.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6.97%。全市总人口546.46万人。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7.6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6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02.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342.73亿元,增长11.8%。财政总收入200.36亿元,增幅为34.3%;地方财政收入132.4亿元,增长43.4%。工业的主导地位更为凸显,全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33.39亿元,增长13.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7%,对宜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8.55亿元,增长15.8%。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4.93亿美元,增长48.7%。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6.86亿元,增长3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77亿美元,增长10.7%。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414.83万吨,增长5.4%;油料作物总产20.28万吨,下降2.52%;生猪出栏626.9万头,增长10.23%;肉类总产量61.19万吨,增长10.04%。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052.12元,增长1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9.53亿元,增长20.16%。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工作连续10年列全省第一。7月被国务院正式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4.97万人,增长5.57%。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66.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4万人。全市建成保障性住房1.24万套,棚户区改造9247套,农村危房改造9100户。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处,解决40.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85吨标准煤,下降5.92%。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0.66%。宜春中心城区和10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得到保护,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经济发展实现“一突破、四跨越、七靠前””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一突破、四跨越、七靠前”: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跨越两百亿、百亿、五百亿、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工业用电总量、中石化成品油销量增幅、外贸出口增幅、新增贷款及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居全省第一”全市以“主攻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升级”活动为抓手,打响项目建设“夏季大会战”,开展“三千干部进企业、助推决战五百亿”帮扶活动,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适时到县(市、区)和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项目用地、资金等难题240多个,促进了一大批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快投产。全年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70个,项目个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8个;成功包装项目118个,争取省级用地指标2333.33公顷;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5个、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锂电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壮大,共签约项目88个,其中进资、动工或投产企业62家,实际进资59.4亿元。
“城建三年大会战圆满收官”全市按照“三高”要求,突出抓好“四大一重”,城建三年大会战圆满收官。全市在建项目221个,竣工项目416个,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城镇化率达44.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环城南路顺利开工,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60平方千米。中心城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再次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成功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并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宜春市获全省首个“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樟树、万载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铜鼓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丰城获“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开展“三进四民”活动”全市开展以建设“幸福社区”为主题的万名干部“三进四民”(进社区、进楼栋、进家门,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活动,为百姓办好事实事。活动期间,宜春市组织7486名市、县机关干部,组成469个工作组,加上街道党员干部共1万余名,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295件,落实帮扶资金2168万元,结对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和留守儿童2966户,排查矛盾纠纷1954个,社区群众对此次“办好事实事”测评满意率为97.3%。
““好人文化”引领宜春道德风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持续开展“学英模、树正气、促和谐、谋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在全市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在当下形成一种“好人文化”。2012年全市荣登中国好人榜30人,居全省第一。全市涌现了见义勇为英勇献身的李超、皮祖强,放弃“金饭碗”当起“孩子王”的小学教师曾祥志、朱文君,因拾金不昧而被广大网友誉为“最美爷爷”的易新文等。“好人文化”正引领宜春道德风尚。
“江西省第三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在宜春举行”10月8~14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承办,省农业厅、林业厅和省花协协办的江西省第三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在宜春花博园举行。花博会以“秀美江西,绿色崛起”为主题,共安排“花好月圆”才艺选拔赛、“花好月圆”专题文艺晚会、艺术插花比赛、绿色产业推介会、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12项活动。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林业厅分别在花博园建了一个面积为1公顷左右、体现各地人文历史和园林艺术特色的展园,并建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展览馆。有268家单位或个人参展,展出210类345种,展品1.21万件,代表了江西花卉园艺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内外120余个企业界人士参加了绿色产业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17个,签约总金额55.4亿元。
“举办第六届月亮文化节”9月20日,“花好月圆”主题音乐会暨中国宜春明月山第六届月亮文化节开幕式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举行。月亮文化节以“花好月圆宜工宜家”为主题,共安排旅游推介会、泡泉赏月体验游、浪漫爱情之旅体验游、户外自助游、中央电视台《北纬三十度》《寻宝》栏目走进宜春、中国月亮文化研讨会、集体婚礼、中秋拜月、火龙追月、“宜工之夜”焰火晚会等13项活动。
“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12月,宜春市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宜春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始终将粮食生产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62.05万公顷,总产量突破40亿千克,平均亩产达到430.15千克,取得了面积、总产、单产超历史的好成绩,成为全省首个粮食总产超40亿千克的设区市,也是连续第九年实现丰产丰收。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谢亦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桃英。市长:蒋斌。市政协主席:李树才。
(宜春市 史志办)
袁州区
“简况”位于宜春市西南部,辖16镇6乡9个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2532.3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6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7%,城区绿化率40.7%。总人口10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7‰。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56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74.37亿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32亿元,占GDP比重25.72%。实际利用外资3880万美元,增长21.7%。外贸出口8736.8万美元,增长77%。主要工业产品:交流电动机176万千瓦,下降24.1%;中成药1.17万吨,增长40.4%;水泥33.86万吨,增长19.6%;锂离子电池1.26亿只,增长18%;锂云母6.85万吨,增长30.6%。农业总产值42.48亿元,增长3.3%。粮食总产量44.99万吨。主要农产品:谷物42.34万吨,增长8.9%;油料1.35万吨,下降5.9%;肉类9.54万吨,增长10%;水产品3.74万吨,增长8.1%。实现财政总收入18.08亿元,增长34.6%;地方性财政收入9.76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支出29.18亿元,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161.49亿元。城市污水处理率9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万元,增加2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1元,增加1063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6.72亿元,增长21.7%。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2012年,袁州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亿元,启动石溪水库东西主干渠道维修改造,完成园区公路4千米硬化、3.5千米路基铺设、33.33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升加工厂和66.67公顷自动喷淋系统安装,以及星火公司油茶科研楼主体工程等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成功引进入园企业23家,已投产18家,年产值达6.5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500余人。新造高产油茶林2786.67公顷,333.33公顷以上连片高产油茶基地达9家;新增苗木花卉基地面积1333.33公顷;新增蔬菜基地266.67公顷,基地面积达1066.67公顷,中心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新增生猪标准化养殖场6个,全区万头养猪场达22个,出栏生猪124万头。
“医药工业园16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11月7日,医药工业园举行16个工业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宜春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斌宣布项目开工,市委副巡视员杨建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国萍及袁州区四套班子领导等出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16个项目,合同投资额20.43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16个项目中,落户医药产业基地的项目有12个,落户彬江特种机电产业基地的项目有4个。该批项目全部达产达标后,可以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3.38亿元,新增税收2.05亿元,出口创汇6800余万美元,新增劳动力就业4500余人。
“教育网点布局优化发展”袁州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优化网点布局,撤并农村中小学校11所。投资1.2亿元,新建校舍3.7万平方米,特别是在中心城区改(扩)建了一小、六小、八小三所学校。新建的宜春特教学校主体工程已竣工验收,新康府小学已动工,袁州学校正在招投标,有效化解了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
“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就医圈””袁州区着力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就医圈”,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全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家,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