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果实,扩红和补充兵源,成为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的头等大事。中央苏区人民怀着朴素的革命感情,在生离死别的选择中,如滚滚洪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红军队伍之中,由此演绎了多少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的感人事迹。杨家八兄弟争着当红军就是在那壮烈的环境中最为突出、典型的一例。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贫农。当年,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根据一位知情的瑞金乡亲说:“那时饭都吃不上,哪会想起取名字。他们都叫生保,只是按照年龄,分别叫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八生保。”在红军没来之前,杨家无瓦无地,穷得连锅都快要揭不开,有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困窘。后来,红军将革命的旗帜插在了瑞金这块红土地上。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瑞金长期受到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杨家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杨荣显一家在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分得了土地、山林,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谁也没有料想到,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了更大的第五次“围剿”,妄图消灭中央红军。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军事“围剿”,打破了苏区人民宁静的生活,也打破了杨荣显一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时,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只有敌人的五分之一,在苏维埃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下,苏区家家户户都在热烈讨论着送男子参加红军的事情。
一天,杨家老八急匆匆地从外头回来,激动地对家里人宣布:“白狗子就要打到咱们家门口了,我要去参加红军,打白狗子去!”那会儿瑞金老百姓都将国民党反动军队称为“白狗子”,对其恨之入骨。
老三闻言皱起眉头,大声道:“八弟,我和老四、老五昨天就去扩红报名处把名给报了!两位哥哥都是有老婆孩子的人,你年纪又太小,就留在家里种田吧。我们仨去就行了。”
老八一听不乐意了,拍着胸脯大声嚷嚷起来:“谁说我年纪小了?我扛得起好几袋米,挑得了好几担水呢!别说是举枪杆子,就算大炮我也能背着跑!”
老大说:“要先保国才能保家,参加红军算我一份,弟弟们年纪小的就别去了。有革命就会有牺牲,指不定我回不来了,爸岁数也大了,家里还得留几个劳力种田养家……”
其余几个兄弟也不同意。就这样,兄弟几个你一句我一句,吵得面红耳赤,非要争出个输赢来,都想参加红军,尽快赶赴前线,保卫这得来不易的革命果实。
一旁,大儿媳抱着年幼的孩子哭了起来,说道:“男人们都走了,这个家可怎么办,我们娘俩可怎么办?”
正相持不下之时,此刻已身患重病的杨显荣见八个儿子个个满怀参军的热情,心中顿时感慨万千,既舍不得儿子们都去参军,又忆起昔日红军对百姓们的千般好,百转千回了许久,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对八个儿子说:“你们不要争了,既然前方需要,你们都放心去参加红军吧,家中有我和你们几个兄弟的媳妇。希望你们在前线英勇杀敌,多杀几个白狗子,平安回来就是。”说罢,老人眼眶便湿润了。
几日后,杨荣显与儿媳孙儿们一起,在七堡乡第三村的村口为八个儿子送行。
几个月后,当时的中央苏区第一大报纸《红色中华》将八子争相参军的动人事迹以图画的方式刊登出来,他们的故事像是插上了翅膀,在广阔的中央苏区土地上口口相传。
结果,在几次激烈的战斗中,六个兄弟先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知道杨荣显一家八个儿子都参加红军的动人事迹后,还专程前往看望杨老,并建议中革军委能召回一个儿子照顾年迈病重的老人。一路波折,工作人员终于在宁都黄陂战场找到机枪手七生保、号手八生保,但两人请求组织打完接下来的这场战役再回去照顾老父亲。谁知,这一场战役下来,杨荣显的这两个儿子也壮烈牺牲了。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在弥留之际,他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等待红军反“围剿”的胜利,等待他的儿子们平安归来。此时,守在老人身边的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泪水不断地往下流,他们都知道因前方战斗惨烈,参加红军的八兄弟已全部壮烈牺牲,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怎能忍心告诉老人。最终,杨荣显老人还是带着未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后来,杨荣显的孙子也渐渐长大,虽然他们无缘再见爸爸、伯伯、叔叔们,但他们知道,父辈们是英勇的、无私的、光荣的。为了永远铭记他们,儿孙们在村里的山坡上堆起了八个空坟,以此来表达儿孙们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先辈们永远的纪念和缅怀!
(叶秋华 黄霞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