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开放,离不开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冲破禁区。何心隐(1517-1579),永丰县人,明代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与封建宗法制度分庭抗礼,在家乡进行“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践,表现出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先驱。他主张“节欲”,以满足人们对声、色、滋味、安逸等方面的要求,他认为这种要求出于天性,人人所同,这是对传统理学“灭人性”的有力反击。他认同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是理”,认为仁者对人无有不亲;义者对人无有不尊,这种“泛亲论”是对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何心隐还认为,人的欲望是自然天性,是难以被扼杀的,只是不能放纵去贪求,应合理地节制。这就是他的“节欲观”。
何心隐是一位社会行动家,在家乡永丰县瑶田梁坊村,开始实验社会改革理想,他以本宗族为主体,设立“聚和堂”,意为众人共聚,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与经济管理上。族人不分贫富贵贱,也不分辈分房次,丧葬婚嫁均统一操办,道路修筑、祠堂等公用房产维修等全族共同负担、统一安排,所有管理人员都不脱离生产,无任何特权和额外利益,属于为公众尽义务,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承担公共事务的义务。
在教育管理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全族设一所总学堂,全族适龄儿童不分贫富,均入学读书,教师按学生人数而定数量,实行聘任制。办学所需经费,老师的工资在族里的公田收入中支付,学生只出伙食费,贫困者由公家补助。
400多年前这种伟大的社会改革实践,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历史学把何心隐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是“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探索者。
罗钦顺(1465-1547),泰和县人,明弘治六年(1493)殿试第三名进士,称作探花。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哲学由心学发展到实学的重要人物,有哲学名著《困知记》传世。他早年在从政之余研究学问,起初也和某些心学家那样“出入于佛家禅门者久之”。后来苦心攻读,对佛教产生了怀疑,认为禅学否认客观的万事万理,实际上是不知事理,并违背天理人伦。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理性思考,他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表示不满,都产生了怀疑。当王阳明身居要职,手握重兵炙手可热之时,罗钦顺曾写了两封信,对心学直接提出质疑,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取消对外物的认识,反对认识外物之理,提倡“穷心之理”。罗钦顺提出,客观事物如月之流,鸢之飞,鱼之跃这些东西,客观规律是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罗钦顺针对心学中“天地万物皆吾之变化”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心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存亡而改变;“天地之变,万古自如,人心之变化与生俱来,则亦与生俱尽,谓其常住不灭,无是理也”,就是说主观世界是意识活动,而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不灭的,不能用个人有限的主观世界代替永恒的客观世界。罗钦顺进而认为气是万物之源,天地万物都是一气所化,四方上下、古往今来、四时变化、自然万物、社会人事,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罗钦顺从客观事物发生,形成的演变出发,同样也否认了朱熹认为有一个最高的“理”,来统辖着世界万物秩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在阳明心学大行天下的时候,罗钦顺勇敢地向权威理论宣战,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旗帜,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对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展开了有力的批判和反击,恰恰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庐陵思想文化开放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