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不但是汉族的大姓,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是主要姓氏之一。
最先见诸史籍的是匈奴族赵氏与越族赵氏。
西汉之时,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族人,世居甘肃塞外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封为昌武侯。元朔四年(前125),匈奴左贤王举兵叛汉,赵安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左贤王,累立战功,被封为坚侯。后病故。
赵安稽世居塞外匈奴领地,其世系不明,但从秦朝灭赵国时,迁代王赵嘉之子赵公辅出主西戎,世居天水,赵姓家庭以“天水为望”,后“散处”各地来看,匈奴领地与天水相距不远,很可能是天水赵姓望族后裔北迁至此,其后人入匈奴籍。
从秦初至汉武帝中期一百余年,入匈奴籍的赵姓后裔,借助“公辅主西戎,西戎怀之号曰赵王”的优势,夺得匈奴王的位置,是完全可能的。
赵安稽同族人中,有一位叫赵信的匈奴人,初为匈奴相国,有“胡小王”之称。曾降汉朝,被封为翕侯,并任将军。后又归降匈奴,匈奴伊稚斜单于重赵信之才,将自己的姊姊嫁给赵信,并封赵信为次王。当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等大将,统大军击匈奴。赵信于是建议单于迁所部到漠北,以诱使汉军罢兵而退,再将所部迂回漠南塞外故址。单于从其计,将所部迁漠北,不近边塞。谁知,赵信族人赵安稽之家臣探知单于仍屯部于漠北,待汉军回朝后将继续南迁的情况。赵安稽于是建议利用赵信误以为汉军不会出击漠北的思想,遣大军远征匈奴。汉朝遵其计,远征匈奴获大胜。单于只得派赵信为使者与汉室和亲,边事遂安。
西汉汉武帝时,南越的苍梧王赵光也被汉室封侯。赵光世居苍梧(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南越贵族子弟,原自认姓秦,自名秦王,又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并表明自己是秦姓后裔。元鼎五年(前112),苍梧秦王与联姻南越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当年即被武帝派遣的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平定。苍梧秦王识时务,率众投降,汉朝撤其秦王号,封为随桃侯。为了表示自己再也不怀二心,不思念秦朝,苍梧秦王不用秦姓,而用与秦共祖、又有功于汉朝的赵姓,故名赵光。今岭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数是赵光的后裔。
一、白族中的赵姓
白族,“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僰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战国以后,中原地区的许多汉人陆续移居今云南,他们和当地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白蛮族,就是今白族的祖先。八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植“乌蛮别种”南诏合并六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十三王,247年,有十个王接受唐王朝封号。南诏王室后期已白蛮化。
五代时,云南相继建立过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937年,大理白人段思平,建立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王不断向宋王朝称臣纳贡和要求互市,宋王朝曾册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加强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三百多年(937-1253),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自称“白子”,其首领称“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由此可见,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于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滇僰”“叟”“爨”“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唐代时,白蛮族有很多部落,以赵、杨、李、董等姓为首领,其中赵、杨两姓人数最多,赵姓在唐朝初期建立的南诏国中担任重要职务。902年,南诏国灭亡后,赵善政在大长和国担任清平官(宰相)。927年,他被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拥立为大天兴国骠信(国王称号),建年号为尊圣,历史上称为悼康帝。但第二年,杨干贞又将其废黜,自立为帝。大天兴国存在时间不到两年。937年,白族贵族段思平建立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国(1254年被蒙古国所灭),赵姓和段、杨、尹、董等大姓成为大理的贵族,享有世袭的封地和爵位。
从南宋直到元、明、清时推选土司制度,在部分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明清时期,白族中赵姓有一些人出任土司,如安宁州禄丰县大族赵兴在明朝初年归顺后,明朝设置安宁州禄脿巡检司(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华街),由赵兴的儿子赵宗后任巡检,一直传袭了六代。
白族赵姓主要聚居于今云南大理,并散居于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毕节等地,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降至明、清两朝,白族之中的赵姓后裔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
明代著名文人赵炳龙,即是白族人。赵炳龙自幼勤学苦练,擅长古文,精于诗词,明崇祯七年(1633)高中进士一甲二名榜眼。明亡后,随杨畏知赴肇庆(今属广东),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后隐居肇庆郊外向湖村。著有《居易轩诗文钞》8卷、《宝岩居词》等传于世。赵汝濂,白族云南大理人,与悼康帝赵善政邻乡,可能为悼康帝的直系后裔。赵汝濂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为官清廉不贪,严于责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上书黜罢佞臣赵文华党羽,因而名扬四海。诗文“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颇有盛名。
白族赵姓家族中的清代文人,有赵淳、赵廷枢、赵辉壁等人颇具风骚。赵淳于雍正五年(1727)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语言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遗失,流传不多。赵廷枢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仁诸县知事,后归里定居,今有《所园诗集》4卷传于世,载诗五百余首。赵辉璧是清代著名的爱国学者,白族之中领一代风骚的才子。他是洱源风羽人,洱源位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悼康帝赵善政原世居剑川连为一片,很可能也是赵善政的直系后裔。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和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里。著有《古香书屋诗钞》12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进行抨击;并撰写《读诗管见》,阐明其咏诗宗旨及风格,为同朝学子所称赞。
中华民国时期,白族人赵式铭任云南通志馆馆长,赵藩任云南图书馆馆长。
二、哈尼族中的赵姓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用“哈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数较多。史称“和蛮”“和泥”“窝泥”“俄泥”“哈泥”“阿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没有文字。
哈尼族有名无姓,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音节,循环往复,代代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今云南省红河县南)由哈尼荣统任土官时,摒弃了父子连名制,规定了子孙以恩字相传,他的儿子取名恩海,孙子叫恩荣。到速统第四代孙恩禄时,临安府知府陈晟向他传授姓氏知识,教他姓赵。自此,哈尼人中就有赵姓,这处土司一支传了二十四代,直到1928年还存在着。
三、瑶族中的赵姓
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经济生活、居住或服饰不同,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
据瑶族史话《过山榜》所载,瑶族的始祖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
传说,自混沌原始年间,人世上出了一位评王。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语人言。评王十分宠爱,取名盘瓠。其时,有高王者,兵强马壮,侵略评王。评王不能敌,只得献龙犬盘瓠给高王。
高王得了盘瓠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夺劫掠,令评王之民无法为生。盘瓠存报主恩之念,决意为评王除去强敌。一日,趁高王大醉不省人事,咬杀高王,衔高王首级,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首级献给评王。
盘瓠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诸臣僚慌忙抱起盘瓠,请名医急诊,将龙犬从垂死之中救活。评王见盘瓠为一龙犬,却比人臣更尽臣职,甚是感动,决意给之重赏。评王问龙犬要赏什么?盘瓠回答:“王曾有令,能除高王者,赐公主为婚。臣要求王遵守前诺。”评王此刻,只得将公主之一嫁与盘瓠。盘瓠与公主成婚后,两人即入深山安住。评王派了奴婢二人,搬运柴水、饮食,侍奉他们夫妻二人不得受苦,并逐月差使送粮马工役,供夫妻食用。盘瓠带妻入深山后,不久化为一英俊少年,几年后,夫妻二人生下六男六女。
评王闻知,十分喜悦,传下敕旨:“封盘瓠为始祖盘王,敕赐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受犬之气而生,属人之胞胎而出。为人道初,许皆自称为瑶人。”(《过山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与此同时,评王还敕赐六男六女为瑶人十二姓,并令六男六女与“外姓子女为婚,以全其十二姓之源”。这十二姓是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其中行八男赐姓赵名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这则传说,反映了古代瑶族有图腾崇拜的习俗。
南宋度宗赵禥(qi)咸淳八年(1272),赵瑞封过小南渡,住居林子村落业。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名为大赵;小妻生子赵宗现(县),分下银香炉,名为小赵。至明洪武元年(1368),赵姓瑶人与盘姓瑶人会合迁至桂林(广西)落居,住二代;又迁到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一年。因避官祸,赵姓与另外七姓瑶人会合,到上五堡京子村住居。赵宗先有子赵志境、志龙、志岁、志行、志先五人。赵志行、赵志先两兄弟都娶周氏女子为妻,住在务江冲和三门泥窟冲。后来赵志先回转金子山。赵志行生下五子,长子赵富正、次子赵富通、三子赵富亮、四子赵富应、五子赵富录。赵志行走过广西七星山,无故失踪。赵富通生下男赵明泰、明深、明全。赵富录生下明友,明友生下赵进娇。赵明深生男赵进广、进满、进田。赵明全生下男赵进贵,原在两河口住,开砍大竹国良官坪杉木坪杉木佯大小龙二庙。赵进娇去到羊角冲住。赵姓瑶人与外姓生息繁衍,集中居住在广西,散居广东、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
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江华瑶族首领赵金龙率众起义,先后占领了兰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赵金龙率义军除暴安良,很受群众拥护,多次打退清军进攻。清朝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兵力,才将起义军镇压下去。
四、壮族中的赵姓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俍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自称各地不同,有布爽(转译为壮)、布侬、布土(或根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二十种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北宋仁宗时,广源壮族侬姓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陷邕州,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又先后攻占九个州府。北宋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兵平叛,侬智高战败后逃往大理国,他的宗族归顺宋朝,宋仁宗恩赐他们姓赵,成为今日壮族人的赵姓祖先。
壮族赵姓分布于今广西和越南、老挝、泰国等地。清代时,壮族赵姓出了两个大学者和杰出的教育家,嘉庆年间贡生赵克广,担任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为社会造就了很多人才,弟子遍布左江上游,受到世人称赞,著有《碧萝用轩诗稿》;拔贡出身的赵荣正,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培育的人才遍布整个广西,名闻天下,他本人博学多才,工于诗文,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
五、蒙古族中的赵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人口为480.2万人(1990)。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元朝时期,世居内蒙古大青山的汪古部有一支赵姓分支,赵国宝曾任蒙古汉军元帅,率军攻宋;他的儿子赵世延历事九朝,仕宦五十余年,进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明代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姓名以示褒奖。
有一个蒙古贵族叫其巴图,被赐名叫赵忠美,他的后人也就姓赵了。此外,蒙古族中赵姓的一支是由于讹传而得姓,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父,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音同),他也就将错就错,干脆改姓赵了。
六、满族中的赵姓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满族在清代曾是中国的统治民族有关。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讹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元史赵良弼传》:“良弼字辅之,女直(真)人也。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又《元史按竺迩传》:“按竺迩,雍古族(蒙古族),其先居云中塞上……外祖术要甲家,讹言赵家,因姓赵氏。”其孙《赵世延传》中也说:“祖按竺迩,幼孤,鞠于外大父术要甲,伪为赵家,因氏为赵。”赵良弼家族在金、元时显贵。其父赵悫,官至金威胜军节度使,谥“忠闵”;其兄赵良贵,官至嵩汝招讨使;从兄赵良材,镇任太原。赵良弼元初举进士,官至同佥枢密院事,徙居怀孟(今河南沁阳)。至元二十三年(1286)卒,追赠推忠翊动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子赵训,官至陕西平章政事。
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民的反抗。清圣祖时,于康熙三年(1664),诏谕“定更复姓名之例”,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已有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有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牂柯蛮等中也有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