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子孙采用赵姓的采邑、封号、名号、居地名等另立为姓,从而又衍生出其他姓氏,这是赵姓演变的一种现象。
根据《世本八种》所载,赵姓衍生的主要姓氏有:
马姓 马姓供奉赵奢为始祖。赵奢是战国的名将,在阏与战中出奇制胜,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因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而赵奢的儿子赵括则喜好纸上谈兵,受命为将时,与秦军战于长平,统帅的四十万精兵全部被秦军活埋,使赵国“百万之众折于列”,元气大伤,埋下赵国覆亡的祸根。赵奢的后人深以为耻,就以赵奢的封邑为姓,称马服氏,以示与赵括划清界限。秦灭赵时,赵奢孙子赵兴从邯郸逃至陕西咸阳,改为马姓,并繁衍成望族。现为中国第十九大姓。
原姓 始祖为赵衰之子赵同,曾任晋国下军大夫,因功食采邑于原,故赵同又名赵原同。晋国大臣屠岸贾大杀赵氏,赵同与赵溯、赵括、赵婴齐及其族人一同遇害,赵同后人逃脱者就以采邑为姓,改赵姓为原姓。
屏氏 赵衰之子赵括(与赵奢之子赵括并非一人)曾任晋国大夫,因功被封于屏地,赵括故又称赵屏括,号屏季。赵括在屠岸贾发难时遇害,其后人侥幸逃脱者就以封邑为姓,形成屏姓。
主父氏、主氏 这两支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君赵武灵王赵雍的后代。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兴复赵国后,为专门对付强秦,就让王位于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号为主父(即国主之父)。他的支庶子孙就以祖号为姓,形成主父氏,后又去“父”字,单姓“主”。
武城氏 它是以封邑而得姓氏。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曾任相国,颇有功于国。后被封于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秦灭赵后,赵胜后人为不惹麻烦,就以祖上封邑为姓,改赵姓为武城氏。
邯郸氏 始祖为赵穿。赵穿为赵衰侧室之子,曾袭杀晋灵公,保护赵盾,任晋国将领。后因功食采邑邯郸,后人就以采邑为姓。
叔带氏 赵姓始祖造父的七世孙名叔带,他是赵姓迁晋始祖,其后人就以先祖名字为姓,形成叔带氏。
冬日氏 赵衰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朝,颇有政绩,他采取循序渐进的政策,被当时的国人接受,人们把他赞誉为“冬日之阳”,其后裔有以“冬日”为氏者。
此外,从赵姓中还衍生出恭叔氏、訾辱氏等。
除以“以邑为氏”、“以国为氏”外,关于赵姓的来源,还有一说。相传黄帝时代,“祚土命氏”,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大家族,赵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东汉应邵《风俗通义》中即说:“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最早出现在正史中的赵姓(氏)人物,即是《史记》中的赵梁。《史记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曰赵梁。”由此可知,夏时已有赵氏。《东莱赵氏家乘》卷一《赵氏源流再考》也称:“粤稽赵氏源流类书所载,佥云出伯益裔孙嬴姓之后,故后世追本求源者,俱以造父为始。据《路史国姓衍庆纪原》、《百家谍风俗传》与类书所载迥不相侔。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有夏之季,赵梁见于正史,有殷之初,赵隐官为牧师,又有弘正真君赵道,隐得道于商初。赵之得姓至宋初已历四千余岁……盖吾赵氏不止始于造父,明矣。”
这两种说法,已难以考明其真假,但后来赵氏大都以造父为始祖。何光岳在《秦赵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中认为,“夏商之赵梁、赵隐,乃伯劳即伯赵氏之后,是鸟夷的一支。后造父封于赵地而为赵氏。今赵氏皆祖造父,无为梁、隐之后者。”
§§第二章 战国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