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受封于原 赵姓发迹

  造父的后代在周朝为卿士,他的第六代孙奄父曾驾车跟随周宣王参加讨伐姜戎的千亩(在今山西介休南)之战,在周军大败之际救护周宣王脱险。由于周幽王昏庸,诸侯离心,朝政混乱。奄父之子叔带率领部分宗族,投奔周朝同姓国晋国,在晋文侯下为卿士。《史记赵世家》记载了这次迁徙:“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谁知这次外迁,竟是赵姓发展史上的一次转机,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并且逐渐壮大,真可谓:去周如晋,赵氏始昌。

  影响赵氏发展的有几个关键性人物:赵衰、赵盾、赵武、赵鞅、赵无恤、赵武灵王、赵孝成王,特别是赵衰封地于原,赵氏家族真正发迹,其直系子孙裂地封侯、称王享国整整四百年(赵衰封正卿至赵国三百〇七年,赵佗南越国九十三年)。

  (一)冬日之阳赵衰

  自叔带入晋至赵简子实际建立赵国,赵氏在晋国的活动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叔带至赵夙之前,赵氏历事晋文侯、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侯小子、晋侯湣、晋武公等,时间约自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677年。这一时期有关赵氏的具体情况不详,大概没有什么显著的业绩和地位,赵氏甚至连完整的世系都没有留下,《史记赵世家》只说“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这可以视为赵氏在晋国积聚力量伺机发展的时期。

  周宣王公元前781年去世。太子宫涅枢前即位,是为幽王。周幽王为人残暴凶狠,整天沉湎声色,不理国事。据《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二年泾、渭、洛竭,岐山崩。赵叔带怀着一颗忠义之心,屡欲进见,均被堵在朝堂之外。上表谏劝,幽王干脆将带免官,逐归田野。赵叔带在伯阳父建议下,离开王都入晋。

  第二个阶段是赵夙至赵朔时期,赵氏历事晋献公、晋惠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等,时间约自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597年。这一时期赵氏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赵夙,他主要生活在晋献公时期,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为将,从征霍(今山西霍县西南)、魏(今山西芮城北)、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三个姬姓小国,因战功受封为大夫,这是赵氏在晋国首次获得爵位。霍国亡国后,国君逃奔齐国。不久,晋国发生大干旱,卜筮结果说是“霍太山的鬼神在作怪”,晋献公就派赵夙到齐国召回霍国国君,复其国,并使之敬奉霍太山祭祀,晋国才再度风调雨顺。晋献公就把耿封赐给赵夙,赵姓在晋国有了第一块封地。

  赵衰是继赵夙之后赵氏势力的又一位强有力的代表人物。赵衰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国语晋语四》曰:“赵衰,其先君之御戎,赵夙之弟也”。《左传》也称赵衰为“成季”,可知赵衰是赵夙最小的弟弟(关于赵夙和赵衰的关系,《赵世家》称赵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认为赵衰是赵夙之孙。然《史记索隐》称“《世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赵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左传》云衰,赵夙弟。而《赵世家》云共孟生衰,谯周亦以此为误耳”。《世本》认为是父子关系,《左传》认为是兄弟关系)。赵夙虽为大夫,有封邑,但毕竟地位不算高,故赵衰只有另谋出路。

  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献公之子重耳相友善。赵衰曾卜筮去侍奉晋献公以及诸公子,不吉利;卜筮侍奉重耳,大吉大利,他便下定决心追随重耳。他与狐偃、贾佗、先轸、魏犨(武子)等贤士为重耳出谋划策。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宠爱的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杀,祸及重耳,重耳为避祸被迫于次年逃往母舅之国狄(又作翟)。赵衰即奔赴狄国去伴随落难之中的主公。重耳在狄国流浪了十二年,获得晋惠公夷吾要派刺客谋杀他的消息后,经与赵衰等商议,前往齐国。齐桓公热情欢迎重耳一行的到来,将同宗族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并调扬拨马车20辆供其使用。重耳在这宝贵温柔之乡中已不思进取,一住就是五年,不愿离去。赵衰与狐偃、重耳之妻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流浪途中,赵衰携带饭食,走散了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归国谋位的大业上,赵衰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至胁迫重耳成就大事。其后,赵衰跟随重耳在曹、宋、郑、楚、秦之间颠沛流离,时刻提醒他,无论诸侯慢待或礼为上宾,既不要灰心丧气,又不能沉湎于富贵之中,时刻牢记回国平定内乱、承继大位的使命。

  公元前636年,赵衰等利用秦穆公和晋惠公之间的矛盾,促使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入晋国。赵衰伴随重耳在国外度过了十九年的流浪生活,终于使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赵衰又帮助他走上称霸诸侯的道路。晋文公二年(前635),周襄王被其弟王子带赶跑,避居在外,向晋国等诸侯国告急。秦穆公已派兵驻扎黄河边上,准备保护襄王归国。赵衰建议晋文公应该率先采取行动,护送襄王。因为尊王是称霸的资本,建立霸业的首先条件是以尊王为旗帜。晋国和周朝是同姓,如果不定难迎王,此举落在秦国后面,要想称霸,是很难号令于天下的。要想争得霸主地位,最好利用这个事件平定王子带之乱,将周襄王迎回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并率诸侯尊奉周朝。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约会诸侯平定王子带的叛乱,恢复周襄王的王位。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史记赵世家》这样评价赵衰:“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赵衰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并且颇受倚重的功臣,但他从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地位。晋文公为了表彰赵衰的业绩,以“赵衰为原(今河南济源)大夫,居原,任国政。”赵衰最受人称道的品德是能让贤。《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问他谁可以担任元帅,他举荐郤縠;让他担任卿,他推荐栾枝、先轸和胥臣。后来上军帅狐毛去世,晋文公让他继任,他推荐了先且居。晋文公称赞他的让贤为“不失德义”,每次都让给社稷之臣,利于晋国,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风格。

  公元前635年,赵衰封原兼领阳樊,率新军驻原城,实为晋文公打开了南下中原、称霸天下的大门。赵衰任原大夫之后,首要问题不但是守好南阳,而且要发展经济,增加人口,民富军强。

  赵衰的第一项决策,是帮助阳人构筑轵城。阳樊初为禹都阳城,后周武王封太伯之后虞仲子孙于此才称阳樊,故《国语晋语四》记载,守臣苍葛说这里既有夏商之祀又是周室宗亲,便以“赐地非人”为由带走阳民。苍葛率众退聚东南二十里驻守,始以战车列卫,称作“轵城”。赵衰设法挽留阳樊百姓,并调集原城和阳樊之众,围土筑城以供生活。考古证实,轵城残存古墙为春秋战国时夯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衰第二项决策,就是治理水患。济源三面环山,山洪频发,地势低洼,田地多受洪涝水淹。赵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防洪大堤湨梁,使其成了历史上标志性建筑。《尔雅》和《水经注》都对湨梁有明确的记载:“天下梁,莫大于湨梁。”也就是说湨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防洪堤坝。《左传》记载,周灵王十五年,晋平公大合诸侯于湨梁。湨梁会盟,足以表明湨梁在当时的名气之大。湨梁现在济源市的三河交汇处,它把众多河流归并一处同入黄河,彻底消除了南阳水患。

  赵衰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即强军惠民。赵衰发挥祖传驭马技艺,征调战马强化训练,使所率新军兵强马壮。同时,原城的土地经过治理成为可耕良田,赵衰便把将士分到各个区域开垦荒地,利用河道灌溉农田,利用水道开展水上运输。济源的水运庄、东西码头、南北水屯等地名印证了当时兴修水利的辉煌成就。随着原城的富强,南阳的民众逐渐归顺赵氏家族。其后赵族在济水之源统治了两百多年,奠定南阳在春秋以后延续数百年“富甲海内”的奇迹。

  晋文公逝世后,赵衰又继续执掌朝政,辅佐年幼的晋襄公,曾在彭衙大败秦国军队。赵衰为政,采取的措施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因而被称作“冬日之阳”,即“冬天的太阳”。

  赵衰卒于晋襄公六年(前622),谥号为成季,子赵盾担任晋国执政。赵衰死后葬在轵邑城外,赵衰墓旁的龙泉观是轵城百姓纪念赵衰功业的一个祭祀场所。赵衰次子赵同继任原大夫,因此也叫原同,死后随父葬在轵城。到了宋朝,赵匡胤为了不忘祖上恩德,又在此建起了赵氏家庙。赵衰墓及龙泉观占地达一百二十多亩,大部分遗址尚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夏日之阳赵盾

  赵盾,赵衰子,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

  赵盾与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赵婴齐为异母兄弟。“骊姬之乱”,赵衰、狐偃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获叔隗、季隗两个美女。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赵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前653年左右,卒年约在鲁宣公八年(前601)至鲁宣公十年之间。《史记》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左传》鲁宣公六年,晋赵盾侵陈,可见此时在世。《左传》宣公八年载:“卻缺为政,废胥克,使赵朔(盾子)佐下军”,由此知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五十多岁。

  赵盾生在狄国,也就是现在晋豫交界的王屋山区,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僖公十六年(前644),在赵盾十岁左右的时候,赵衰随重耳离狄,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客居异乡的叔隗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惆怅的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在赵衰原妻赵姬(晋文公女)一再恳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晋国。这时赵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聪颖豁达的青年了。不恃宠固位的赵姬深明大义,又固请于晋文公,以赵盾为嫡子,“而使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下之”。其贤如是,实属难能可贵。典籍中,叔隗虽无过多的记载,其贤淑可风、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阅历,又使他养成了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品质在赵盾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他执政后得到充分的体现。

  晋襄公六年(前622),赵衰卒。由于赵氏家臣阳处父鼎力相助,赵盾取狐射姑(贾季)而代之,将中军,执晋国政,时年30岁左右。赵盾初执国政,便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缉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盾是个十分活跃、在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有一定的政绩可称。

  灵公元年(前621),晋君尚幼,赵盾代表晋君与齐、宋、卫、郑、曹、许君盟于扈,为大夫主盟之始。

  灵公二年,会诸侯大夫盟于衡雍。灵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

  灵公八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

  灵公十三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宋,会于斐林。

  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及至鲁宣公元年(前608),楚郑合兵侵陈、宋,与晋争霸,晋却屡败于楚;宣公十一年,楚人侵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王霸业告成。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

  晋国由强转衰,这个责任,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但灵公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晋国力日衰,政局不稳,当是主要原因。“灵公侈,宣子骤谏而不入,遂不竟于楚。”确实有一定道理。

  贾季(狐射姑)说赵盾为“夏日之日”,盛夏酷日确实令人生畏。然而,赵盾却不是冷酷无情之流。他严厉、峻急,却又宽宏、忠厚。

  宣子代成季任国政二年,晋襄公卒,赵盾欲立襄公弟雍。公子雍当时在周,他“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赵盾认为,“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可见,赵盾立雍完全是为了晋国大局着想。但由于贾季的反对,暗地使人召公子回国争言;赵盾知道后,便派门客公孙杵臼率家西百人,伏于中途郫邵(今源源西北邵原),将公子乐杀了。特别是当太子夷皋母穆赢“啼于朝”,大闹公堂,质问赵盾:“先君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为什么要舍弃他的嫡子再另外立国君呢?”威逼赵盾立夷皋为君时,赵盾竟动了恻隐之心,改变了纳公子雍的决定,并派兵阻止护送公子雍的秦国军队,败秦师于令狐。太子夷皋继位,是为灵公。然而,从此秦晋失和,终于酿成尔后晋国霸势日衰,“不竞于楚”的结局。

  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往往能以礼相待。一次,赵盾到绛都(今山西省翼城县),途中见桑荫下躺着一个饥饿之人,当赵盾知道他是“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时,深受感动,“益与之饭肉”。后来,灵公欲杀赵盾,正是这位武士感恩图报,救了赵盾一命。

  贾季怨阳处父,鲁文公六年(前621),派家臣续简伯杀阳处父。十一月,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其妻却留在晋国,赵盾非但没有株连贾季的妻子,还派臾骈送她到狄国,同丈夫相会。《左传》鲁文公六年,杜预注:“宣子以贾季中军之佐,同官故。”以同官而不杀贾季及妻,足见赵盾是个虚怀若谷、笃定礼教的仁义之士。

  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力士鉏霓刺杀赵盾。鉏霓清晨赶往赵府,见“盛服将朝”,“坐而假寐”。鉏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成为春秋时期上大夫阶层忠于国事的一段佳话。

  这年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伏甲士于宫廷四周,欲杀赵盾。由于赵盾所救桑荫下饿夫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随后,赵盾同宗兄弟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晋境而归,恢复了正卿的地位,派赵穿到周迎立襄公弟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成公。

  晋国太史董狐在史书上记载:“赵盾弑其国君”,并传观于朝中。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我没有罪。”太史说:“你是国家的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家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是谁?”孔子听说此事时说:“董狐真是古代的良史,记事书法绝不隐人之罪。赵宣子是个好官,为守法而受恶名,真可惜啊,当时如果他出奔到国外即可免除弑君之罪了。”

  关于灵公与赵盾间冲突的原因,今人看法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这是赵氏专权,而“灵公长,思收政权”所致,并进而得出结论,灵公被杀,是赵盾与赵穿的“预定阴谋”。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赵氏专权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灵公之“侈”,典籍也有确凿的记载,赵盾力谏失君之道的灵公,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情理之中。灵公被杀时,赵盾逃奔在外,岂能预谋弑君?至于太史董狐所书:“赵盾弑其君。”是对赵盾的不公,连孔子也为赵盾惋惜。晋景公三年(前597),司寇屠岸贾欲诛赵氏家族,曾说:“盾虽不知,犹为贼首。”可见,赵盾确实不知道弑君一事。

  自“骊姬之乱”后,晋无公族。成公继位,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使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之弱,自此方始。赵盾主政晋国,也使自己的家族势力急骤扩张,以原国封地为基础,逐渐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南阳地区尽属赵族所有。鲁宣公八年(前601年),赵盾卒。死后葬于葬于南阳温地(余温县方头村今有元代重修宣子坟庙碑)。四年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使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赵盾的一生基本上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赵盾担任晋国正卿,辅佐晋襄公、灵公、成公、景公,独揽朝政十几年。晋成公时,赐予赵姓为公族大夫,世世代代为晋国公卿。赵盾死后,其子赵朔虽不为正卿,但任下军将军,仍是晋国重要卿士,并娶晋成公的姐姐为妻。晋景公时,晋国将上、中、下三军扩充为六军,六军统帅中赵姓就占了三个,即赵穿、赵括、赵旃。赵盾一家连同其庶兄赵同、赵括、赵婴齐和赵盾的同宗兄弟赵穿等在晋国不但显贵,而且形成人口众多的大族。

  三、赵氏孤儿赵武

  赵氏在晋国的第三个阶段是晋景公时期。这一时期,赵氏一度严重受挫,主要政治代表人物遭到诛杀,史称“下宫之难”。晋景公时,赵氏遭到一场横祸,赵盾家族上升的趋势在晋景公时被打乱,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连同他们的家族全部被杀。

  晋国执政官赵盾在世时,曾梦见先祖叔带很悲伤地哭泣,接着又笑,并拍着手歌唱。他带着深深的疑问,请专管占卜的小吏史援预测此事。史援认为这是个大凶之兆,关乎赵姓今后的命运,他对赵盾解释道:这个梦非常不好,在您或者您儿子时,您的家族要遭受一场横祸,而起因都由您引起。到了你孙子这一代,赵氏子孙将更加衰微。赵盾听后心情非常沉重,将此事告知了儿子赵朔,并时刻提防着灾祸的发生。

  当时晋灵公视赵盾为大权独揽的障碍,多次设计陷害,赵盾为了避祸,动身离开晋国投往它处。但赵盾的同宗兄弟赵穿实在看不下晋灵公的暴行,袭杀了灵公,将未出国境的赵盾迎回,赵盾拥立襄公弟黑臀为国君,继续执政。赵盾虽然逃脱大难,但不幸还是在他儿子时发生了,这场横祸在中华姓氏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赵盾之子赵朔于晋成公六年(前601)任下军将军,并娶成公姊庄姬为夫人。晋景公三年(前597),晋灵公时的宠臣、时任司寇的屠岸贾借为灵公报仇,欲大杀赵氏。他将杀君的罪名安在赵盾头上,煽动诸位领兵大夫们说:“灵公遇害时,赵盾虽然不知道,但他是正卿,仍为祸首。如果以臣下弑君这样的大罪不予以惩处,反让他的后代在朝为官,又怎能惩恶扬善?让咱们一起去消灭他们。”

  诸将中唯有受到赵盾知遇之恩的韩厥不同意屠岸贾的意见,认为:“灵公遇害时,赵盾出逃在外,我们先君成公认为他没有罪,所以不应该诛杀他。假如各位要诛杀他的后代,就不合乎先君的意思。如今却要胡乱诛杀,这就叫作乱;做臣子的有重大事情却不向国君报告,这就是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但屠岸贾一意孤行。韩厥见无法阻挡屠岸贾的肆意妄为,急忙将此人的阴谋诡计告知了赵朔,要他赶快逃走。赵朔不愿做对不起先人的事,这时他妻子已怀孕,他就拜托韩厥照顾遗孤,在得到对方允诺后,毅然挺身受死。赵朔和赵盾庶兄赵同、赵括、赵婴齐及其全家全部被杀,只有赵朔夫人庄姬逃入宫中躲起来,才幸免于难,不久生下一个男孩。

  屠岸贾得知赵朔尚有遗腹子在,为斩草除根,率兵到宫中搜寻。庄姬急中生智,将婴儿置于裤裆中,并祷告道:苦难的孩子啊,如果赵氏的香火该绝,你就哭吧;如果天不灭赵,你就寂寂无声。说来也怪,或许是婴儿体贴母亲的良苦用心,或许是睡着了,竟悄无声息。屠岸贾搜遍宫中,最后只得空手而归。

  在这里不能不提两位义士,即赵朔友人程婴和赵氏门客公孙忤臼。当赵氏遇难时,他们悲痛欲绝,恨不得追随故友和故主于地下,但当得知赵朔有遗腹子时,他们强忍着悲痛,决心把孤儿抚养成人,以报血海深仇。屠岸贾大搜宫中后,他们在一起商议道:屠岸贾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再次采取行动,只有让他亲眼见到遗孤已死,他才会绝了此念。最后他们定计:由忤臼抱一他人之子伪装成遗孤藏匿于山洞中,程婴假作卖友求荣,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得到消息后,大喜过望,赶至山中,将忤臼和婴儿杀死,以为已将赵氏斩草除根,不再关注此事。等风声一过,程婴潜入宫中,将遗孤接出,躲在山中,忍辱负重地抚育孤儿。

  十五年以后,晋景公突然得了重病,占卜的认为,这是大业在晋国的后代冤屈未伸,其阴魂不散所至。晋景公听后非常纳闷:大业佐助大禹治水有功,其后代有赢赵两姓,在晋国的子孙只有赵姓。赵姓家族不是全部死于十五年前的那场大祸了吗?他把韩厥召来,向他打听赵姓是否还有后人,韩厥将实情相告,并说:赵氏自叔带入晋以来,事奉晋文侯直至成公,历代立有大功,未尝断绝香火。赵氏遭屠岸贾之难,使国人非常悲伤,理应恢复赵氏的采邑与爵位。晋景公采纳了韩厥的建议,与他商议谋立赵氏孤儿。景公将赵氏孤儿接到宫中,并取名赵武,待诸将入宫探望病情时,韩厥胁迫他们拜见赵武。晋景公命赵武、程婴率兵与诸将攻灭屠岸贾及其全家。赵武即赵文子,在被立为赵氏后嗣后,历任新军、上军将军,后来执国政。

  再说程婴,在赵武年满20岁时,不顾他的啼哭恳求,决计告慰赵朔和公孙忤臼,毅然挥刃自尽。为感激程婴扶助赵姓之功,赵武为之服丧三年,每年春、秋两季,各祭祀一次,世世勿绝。《史记赵世家》注引《史记正义》云: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所祭二士,即程婴与公孙忤臼。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甚广,并被写入戏曲,搬上舞台。元朝人纪君祥创作的悲壮动人的历史剧《赵氏孤儿》(原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即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该剧塑造了韩厥、公孙忤臼、程婴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形象,揭露了为非作歹残害别人的权奸屠岸贾颠倒黑白、凶残无耻的丑恶嘴脸。这出剧搬到舞台上以后,因其情节生动,故事曲折,不但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成为长演不衰的节目,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影响。早在18世纪,它就流传到欧洲,被翻译为英、俄、德、法等文字。法国的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轰动。

  但自清代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研究确定,《史记赵世家》关于此事的记述、《赵氏孤儿》剧本与事实相差很远。

  而事实上,赵氏家族的祸乱发生在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前583),此时赵朔已经去世,被杀的只是赵同、赵括一系,不仅赵武一系完好无损,赵旃一系也在。譬如鲁成公十三年(前578,晋厉公三年),晋以诸侯之师伐秦,晋军已经缩编为四军八帅,赵旃将新军,为第七卿。

  后世学者依据史实,认为引发赵氏家族这场祸乱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内部原因是赵朔之妻庄姬的诬告。

  事情的起因。《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赵婴即赵婴齐,封于楼,也称楼婴齐。原即赵同,封于原,也称原同。屏即赵括,封于屏,也称屏括。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是赵衰的儿子。赵衰还有一个儿子,就是赵盾,也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已死。赵朔即赵盾的儿子,也已死。赵朔谥庄子,故其妻称赵庄姬,也称孟姬。庄姬大概是晋成公之女。从辈份讲,赵婴齐是庄姬的夫叔,而庄姬则是婴齐的侄媳。赵朔已死,赵婴齐与庄姬通奸,被兄长赵同、赵括发觉。为了制止这种丑行,他们流放了赵婴齐。

  三年之后,赵庄姬为报复赵氏兄弟流放并致死赵婴齐,遂向晋景公诬告赵氏兄弟谋反。《左传成公八年》记其事曰:“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武即赵武,赵朔和庄姬之子,当时年龄约6~7岁。

  表面上看,由于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流放了赵婴齐,故庄姬报复,诬告赵同、赵括谋反,致赵同、赵括被杀。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赵衰随从重耳流亡到狄国,重耳以叔隗妻赵衰,生盾。然后去到齐国,赵衰这些人随从,把赵盾母子留在狄国。后重耳回到晋国国君。为了报答赵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姬氏为人贤惠,请求迎回叔隗母子,赵衰起初不答应,后来在姬氏的坚持下才同意了。姬氏看到赵盾很有才能,“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样,赵盾成为赵衰嫡子。赵衰死后,赵盾继任为卿,同时为赵氏宗主。

  赵盾对于姬氏的恩惠至死不忘,他说:“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所以在晚年,他把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赵括,因为他是“君姬氏之爱子也”。宣公二年(前607),“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赵括)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继任为卿,佐下军。

  宣公十二年(前597),晋、楚战于邲,晋三军六帅为: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朔的三个叔父: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赵同为下军大夫,地位均在赵朔之下。

  但是赵朔活的年岁不大。成公二年(前589),晋救鲁、卫,与齐师战于鞌。晋三军各起一半,“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另外三帅没有出动,《左传》明确记载的有: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只有下军之佐不明。但由于栾书由原先的佐下军升为将下军,则可以肯定赵朔已经去世。据推断,佐下军者为赵同。

  鞌战之后,晋“赏鞌之功”,增加三军六帅: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这样,晋国十二卿中赵氏占据了三个位置:赵同位居第六,赵括位居第八,支系赵旃居十二位。

  但是,赵庄姬却感到了心理的不平衡:丈夫赵朔早卒,儿子赵武年幼;由于失去了宗主地位,儿子将来长大成人也没有什么前途;能够安慰自己的情夫也被流放而死。为了报复赵同、赵括,同时也夹杂着重新夺回宗主地位的图谋,庄姬向晋景公告了恶状。

  第二,外部原因则是栾氏、郤氏的倾轧。

  栾氏自文公时,由栾枝将下军为卿,中经栾盾,到栾书,已是三代为卿。但栾枝、栾盾将下军,仅位居第五。栾书原佐下军,在赵朔之下。赵朔卒,升为下军之将,也是第五。后来郤克退位,栾书超次将中军,成为正卿。

  栾氏久居下位,忽居人上,缺乏自信,时时感到别人的威胁。相比之下,赵衰尤其是赵盾久居高位,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为其部下,深感赵氏之恩;而赵同、赵括则争强好胜,不知谦让,也让栾书头疼。故栾书久有打击赵氏之心。这一点,赵婴齐已经看出。他在被流放之前对其二兄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

  赵氏的另一个对头是郤氏。郤芮是晋惠公的主要谋臣之一。文公立,郤芮谋弑文公不成,被杀,其子郤缺为庶人。后来胥臣举荐郤缺,郤氏复起。郤缺继赵盾为正卿,其子郤克也做到正卿。但郤克退位,其子郤锜据考证仅佐下军,位居第六,而赵同将下军,在郤锜之上。这二人同在下军,都不是谦让之人,关系不会好。加之郤氏族大,只有一人为卿,又居下位,所以也想排挤赵氏。

  栾氏、郤氏一直寻求打击赵氏,而赵庄姬的恶状正是天赐良机。内有庄姬首告,外有“栾、郤为征”,晋景公于是发出诛杀赵同、赵括的命令,时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

  赵同、赵括被杀,最大的得益者是郤氏。晋四军八卿,郤氏占了三位,即:郤锜将上军、郤犨将新军、郤至佐新军。

  赵庄姬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杀赵同、赵括时,庄姬之子赵武“从姬氏畜于公宫”。赵盾的老部下韩厥感念赵盾的好处,劝谏晋景公:“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景公接受了韩厥的建议,立赵武为赵氏后,“而反其田焉”〔韩氏之先有韩简,仕晋惠公。文公即位,韩氏不显,故韩厥依附于赵盾。韩厥自己曾说:“昔者吾畜于赵氏。”后来赵盾提拔韩厥担任司马(上大夫)。由于韩、赵关系非同一般,所以韩厥同情赵氏,拒绝出兵诛灭赵同、赵括,又请晋景公复立赵氏之后。当时韩厥将新中军,并且兼任仆射大夫,负责警卫公室,深得景公信任,所以景公听他的话〕。这样,赵氏宗主重回赵盾、赵朔、赵武一系。三家分晋之后,赵氏建立赵国。赵国君主,也就是庄姬的后代。

  赵氏之祸,起于“赵孟姬之谗”,其史实在春秋末年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譬如赵武之孙赵鞅(简子),有一个臣子叫邮无正,曾论及此事说:“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

  但赵氏这种家丑,任其流传,有失国君之体,需要加以掩盖。故后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这就是司马迁写入《赵世家》的“赵氏孤儿”。

  赵氏入晋的第四个阶段是赵武复立至赵简子之前,赵氏凡传二代,赵武和赵景叔历事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等。这一时期,赵武和赵景叔相继执掌国政,赵氏势力不仅得到了完全的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赵武继承赵宗廿七年后,晋平公继位。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朔的遗腹子赵武(文子)接任晋国的正卿,赵氏势力复振。下宫之难,赵姓家族为逃脱追杀,部分改为原姓。赵武在晋国当权之后,南阳之地重归赵家经营。《左传昭公元年》十二月,“晋既烝,赵孟适南阳,将会孟子馀。甲辰朔,烝于温。庚戌,卒”。事说赵武去南阳冬祭。

  那么“孟子馀”到底是指谁呢?《十三经疏左传春秋正义》注:“‘孟子馀赵衰’。正义曰:服虔以孟为赵盾,子馀为赵衰。杜以孟子馀是赵衰一人,盖子馀是字,孟是长幼之字也。”其实,孟是长幼伯(孟)、仲、叔、季排序中的长者,《左传》称赵衰是赵夙最小的弟弟,即为“成季”,他不可能称“孟子馀”,而其长子赵盾习惯则称为赵孟。东汉服虔的《春秋左传行谊》,连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看后都很欣赏,于是放弃了自己为《左传》作注的念头。现在温县有赵盾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赵衰墓在原城(今济源东南),与赵盾墓相距只有十多里地,因此赵武既然去南阳冬祭,自然要同时会祭(会,合也,即合祭)祖父赵盾和曾祖父赵衰。赵武是当年十二月初一到南阳冬祭,初七在温地病故,赵武死后,追谥为文子。他随祖父赵盾埋在温县,当地称孤儿冢。赵武死后,追谥为文子。

  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使者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他就预言:“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十九年(前539),晋国的大臣叔向也感叹:“晋国之政将归六卿”。这里的六卿就包括赵、韩、魏三家。至此,赵氏在晋国建立的基业已经不可动摇,赵氏走上独立建国的道路也已为期不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