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海外赵姓分布及赵姓名人

  赵姓向海外迁移的历史久远。据韩国白川赵氏大宗会刊刊行的《白川赵氏大同世谱卷之首》记载,赵惟固于高丽景宗四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即由陆路流亡到了高丽,改名赵之遴,字撰叔,并在高丽仕至上公,成为白川赵氏的始祖。

  早在明末,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东南沿海的部分农民和工商业者不惜冒险远涉重洋到海外,这其中有赵姓人士,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20世纪50年代,一些迁居台湾的赵姓人士移居北美,主要是美国。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一些赵姓人士通过留学、经商等途径,移居海外。他们发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取得了突出成就。语言学家赵元任、画家赵无极、著名记者赵浩生等是海外赵姓中的佼佼者。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史大家赵翼的六世孙。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00年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14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的喜爱。嘉化常邀他去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他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和《离别歌》(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向姜斯东学习作曲,向夸尔斯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和斯帕尔丁。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谢绝。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5月,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83首、编配合唱歌曲24首、编配民歌19首、器乐小品6首,总计一百三十二首作品。

  赵无极(法文名Zao wou-ki,1921-2013)192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古老的世家,六个月时随父母迁居南通。族谱可上溯至宋朝皇族。祖父是名秀才,父亲是银行家、收藏家。“无极”的名字是信奉道教的祖父给他起的,这一哲学思想也构成了赵无极艺术理念的内涵。

  唤醒赵无极艺术爱好的是青铜器,14岁时他选择了绘画这个职业。父亲支持他当画家的愿望,还亲自陪同赵无极到杭州考学,使他顺利地考入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当时的杭州美专人才济济,赵无极的老师是吴大羽和潘天寿。

  赵无极在杭州艺专任教6年。他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他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从中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在六年的学校生涯中,他对学院式教育不感兴趣,努力捕捉构图的“理”与“力”,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创作油画。1941年赵无极在重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画作风格深受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响。翌年,他在重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林风眠、关良受、丁衍庸、李仲生、倪贻德和自己的六人展。展出受到知识分子和年轻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

  这时赵无极开始向往西方的绘画艺术,林风眠劝他到国外留学两年,并为他预留了一个教授的位置。他选择了艺术之都法国。

  1948年他远赴巴黎,开始了一条崭新的艺术探索之路。在随后的几年内,他周游欧美等国。这一时期的绘画深受保罗克利绘画的影响。受中间艺术影响的克利倡导“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在更高的层次上向赵无极所熟悉的重“神似”、讲“意境”的中国美学思想靠近。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

  50年代的巴黎是抽象艺术活跃的时期,到巴黎不久的赵无极转向抽象探索,画作脱离叙事性因素,借助抽象符号表现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赵无极的画风发生重要转变,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风》(1954年)《淹没的城市》(1955年)《河流》与《沼泽》(1956年)《大地本无形》(1957年)和《我们俩》(1957年)。

  1957年,赵无极在美国之行中接触到那里的抽象绘画,颇受震动。于是,他放弃象形文字式的符号象征,而转向更加直接表述精神、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他用大笔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幻象。1959年后他的作品以创作日期命名,为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以外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绘画意境。赵无极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风格。

  1961年,赵无极结交了《西方的诱惑》一书的作者安德列马尔罗,马尔罗是当时法国的文化部长,在其关照下,赵无极于1964年成为法国公民。

  50年代后赵无极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70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绘画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进入90年代,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更显物象影响,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岗峦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一个似乎西方式的诠释。他的画具有中国从五代到北宋的大家风范,他以更高的文化见识,从远距离把握到中国唐宋以来的艺术传统。

  1985年4月,赵无极接受杭州美术学院的邀请,到杭州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做为期一个月的讲学。1998年,上海、北京、广州相继邀请他举办展览。2004年6月,由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和法国外交部艺术行动协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的“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展”在北京举行。此次展览得到了中、法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江泽民主席和法国总统希拉克分别为画展题词。在他艺术生涯达到巅峰,艺术风格完全成熟时,集其60年创作成就的百余幅精品展览,成为他献给祖国的一份珍贵礼物。

  赵无极的艺术里程经历了每一个大师所特有的天分、勤奋、机遇的过程。幸运伴随着他,荣誉也接踵而至。他的作品被陈列在巴黎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里。2002年10月,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20世纪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赵无极1966年完成的描画了宇宙中黑暗与光明的三联屏式作品《1466》,以755万港元成交,创华人画家油画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2005年5月,赵无极一幅阔2.8公尺、长10公尺的三连画巨作《June-October 1985》(1985年6月-10月),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804万港元脱手,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纪录,同时创下赵无极作品最高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的法国总统希拉克非常欣赏赵无极的绘画,曾多次邀请他出席为到访的中国领导人举行的国宴。1998年朱镕基总理访法时,希拉克总统特意购买了赵无极的一幅画作为送给朱总理的礼品。

  赵无极曾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三级勋章、法国国家勋位团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和巴黎市荣誉奖章等。有人幽默地说,赵无极是被拿破仑亲自证明为当代世界级大画家的。按拿破仑的标准,只有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大艺术家才能获此殊荣。2002年12月,赵无极成为继画家朱德群之后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的第二位华人画家。

  赵无极以他的绘画艺术加深了早就醉心于东方的西方人和着迷于西方的东方人之间的对话,而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自豪与荣耀。

  赵浩生(1920-2012),河南省息县人。11月29日出生,按族谱推算,应是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后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正在开封读高中一年级。开封沦陷后,他就回到河南息县老家,全心投入抗敌救亡运动。在席卷全国的抗战烽火中,他四处辗转。其间,他目睹了惨绝人寰的武汉和重庆大轰炸,经历了八年离乱的流亡生活,备尝艰辛并染上当时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所有这些苦难而动荡的经历,后来都成了他从事写作的最好材料,也更加激起了他澎湃的爱国热情,培养了他宣传表达这种热情的口才和能力。

  从事写作,投身新闻事业,是赵浩生的夙愿。还是在四川省万县金陵中学念书期间,他就开始给万县《万州日报》副刊投稿。到兰州后,他又在《西北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不少考证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西北的研究文章,还给其他报刊写时事、剧评、翻译、杂文、散文、通讯等。

  抗战胜利后,他到了重庆,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任记者。此外,他还先后担任上海《申报》特约记者、《东南日报》驻南京和日本特派员、《平民日报》驻南京特派员、香港《星岛日报》驻东京特派员等。

  赵浩生是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富有戏剧性历史场面的见证人,也是当时极少数活跃于新闻界并在多家报刊上撰写专栏的著名记者之一。从重庆到南京,从毛泽东访问重庆到政治协商会议,他是一直追踪采访国共和谈的记者,报道了围绕着国共和谈的许多重要新闻。他很荣幸,在国共和谈以及此后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如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元帅和周恩来、民主同盟及冯玉祥等各方人士的会面、轰动一时的“校场口事件”、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重庆谈判、国共和谈宣告彻底破裂、蒋介石政权的没落、日本一级战犯东条英机在东京战犯监狱被宣布由中美英苏四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验明正身处以绞刑、美国杜鲁门总统将指挥朝鲜战场的麦克阿瑟元帅撤职回国等等,他都身在现场进行报道。

  1948年初夏,他抵达美国旧金山。他从美国11所大学中,挑选了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在伊利诺大学攻读美国外交史,师从双目失明却著作等身的史密斯教授。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受聘于美国常春藤联合会大学之一的、1701年建校的耶鲁(Yale)大学,在东亚语言文学系任教,直至1986年办理退休手续。该校给他最深的感受是:代表耶鲁精神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自称是一位“住美国洋房,娶日本太太,吃中国饭菜”,有着中西合璧式情怀、可亲而幽默的“中国小老头儿”。赵浩生伉俪育有一女一子,女儿赵惠纯、儿子赵惠程均事业有成。

  从1966年起,赵浩生一边当教授,一边重温记者生涯。他以美国记者、专栏作家的身份,开辟“海外观察”专栏,采访海峡两岸众多风云人物,陆续在国内《参考消息》和海内外报刊发表呕心沥血所写的系列作品,使海外侨胞了解了新中国,一时间掀起了对中国大陆的认同回归热。他的文章,对当时封闭的中国大陆的读者而言,更是争相传看、先睹为快,成了人们窥视美国社会的窗口,揭开西方神秘面纱的指南。他撰写的《漫话美国新闻事业》当时成了新闻记者和大学新闻系的教材。《漫话美国总统选举》一书,几乎每当美国总统选举前夕,就会再版一次。

  在尼克松总统访华、中国成功展开“乒乓外交”之后,赵浩生积蓄了27年的思乡怀故之情犹如长江、黄河般汹涌澎湃。1973年5月8日,52岁的他和太太今泉从香港罗湖入境,首次回祖国进行了52天的还乡之行。在抵达北京的当晚,他就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出席了欢迎越南党政领导人黎笋、范文同的国宴。

  从1973年以来,赵浩生已经回国八十余次。他说:“在中国,有我的亲人,有我的事业,有我的最爱的京剧。那里,有我的根。我虽然是外籍,但不是外人。能为祖国做点什么,是我最大的心愿。”1974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了由15位团员组成的耶鲁大学教授访华团,先后访问了香港、上海、西安、北京等地,使团员们对大陆的疑虑和误解渐渐冰释。

  被誉为社会活动家的赵浩生,几十年来奔走于美国、中国大陆和台北之间,广泛地与政界、军界、商界、新闻宣传界、文化艺术界等深入接触,撰写深度报道。作为穿线搭桥人,他为促进两岸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赵浩生充分利用回国的机会,为不同的机构和对象进行讲学,包括人民大会堂、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工委等都有过他的讲台。其讲学内容包括《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漫话美国新闻事业》《漫话美国总统选举》《对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几点建议》《说“游说”》《让美国听到中国的声音》等。

  此外,为推动中日友好活动,赵浩生经常在日本《朝日新闻》《世界周报》等撰写有关中国局势的独家报道评论,多次应邀在日本的大学或公私研究机构举办针对中国问题的公开演讲会,讲题包括《天安门事件后的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财经政策》等,取得了很大影响。他在回国探亲、旅游和讲学期间,接受了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许多国内高等学府授予的“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头衔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的董事头衔。

  主要作品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声音》《悼念与回忆》《从三十年代到新的长征》。

  介绍美国的作品有:《漫话美国新闻事业》《漫话美国总统选举》《漫话美国青年》。

  新闻报道有:《鹦鹉螺号的故事》《格陵征空记》《肯尼迪夫人》《中国学人在美国》《赵浩生新闻作品选》。

  赵小兰(Elaine Lan Chao)1953年生于中国台北,祖籍上海嘉定。1961年8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1975年毕业于曼荷莲女子学院,主修经济,创下4年保持全A的优异成绩纪录。毕业后进入父亲赵锡成主持的福茂船运公司工作了两年。1979年获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学位。她还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任纽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1986年至1984年当选“白宫学者”,担任白宫高级官员的助手。1984年至1986年任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年弃商从政,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不久又转任美国银行高级副总裁。1988年任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任交通部副部长,1991年12月任美国和平队第十二任队长。1992年至1996年担任美国最大慈善事业--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主席1996年她辞去该职,以帮助其夫竞选联邦参议员。1996年出任美国智囊组织传统基金会研究员,1998年任该会亚洲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2001年1月11日,当选总统乔治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同年1月29日获参议院批准。小布什说:“赵小兰将为这一职位奉献她之所以为人所知,并为人所钦佩的高素质--处理行政事务的极高天赋、饱满的热情,以及帮助他人创建更美好生活的意愿。”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她是1986年全美六大杰出妇女之一,也是1987年美国十大杰出女青年之一。1993年获哈佛大学的最高奖--校友成就奖。1993年2月与美国联邦参议员麦康纳尔(McConnell)结婚。1980年和1981年应邀两次到中国讲学。1993年12月同丈夫麦康纳尔一起访问中国。由于父亲赵锡成的故国情怀及其与江泽民在上海交大的深厚砚谊,赵小兰与中国政府高层有着良好的关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美期间,也接见了赵小兰及其夫婿、参议员麦康奈尔。

  此外,有影响的海外赵姓还有:

  赵超常(1881-1956)美国华侨社会活动家;原名赵不凡,宁锦韶,超常为别号。广东新会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17岁在家乡执教。后到香港学医,兼当家庭教师。武昌起义后,任北伐军医官。1913年赴美,与同乡赵鸿业、赵宝光合外奇生行药材店,并自创“五之药房”。自制各种膏、丹、丸、散、药酒等,远销到南北美洲。1930年受委为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香港广东银行董事。中国抗日战争朋间,出任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执行委员,因筹款有功获金质徽章。任冈州总会商董、中华总会馆董事、中华总商会董事,致力于侨社公益慈善事业。1915年皈依天主教,1921年起任天主教创办的旧金山圣玛利中文学校校长,长达35年之久,并曾任华人大主教会会长等职。1950年6月被天主教大学授予法律文学博士学位。

  赵家玲 美籍华人女影星,祖籍江苏苏州,1958年生于美国。9岁开始当童星,参加拍摄《国王与我》等电影。大学毕业后投身电影艺术,拍摄过《风流军医俏护士》《特里福克斯轶事》《无敌蜘蛛人》等影片,也拍摄过许多电视剧,成为美国走红的亚裔影星之一。

  赵淑侠 瑞士籍华人女作家,西方人习惯称她为“苏茜陈”(陈是其丈夫的姓)。原籍黑龙江,1932年生于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逃难到重庆。1948年在南京求学。后移居台湾。1960年赴巴黎研习设计美术。1961年结婚。翌年移居瑞士,成为美术设计师。1972年转而从事华文文学创作。到1988年,已写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17种,共约300万字。其中《我们的歌》(长篇小说)《翡翠戒指》(短篇小说)《梦痕》(短篇小说集)以及《春江》《当我们年轻时》等,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读者中颇享声誉。不少作品已被译成英、德等国文字。作为西方文坛知名人物,经常在瑞士、奥地利、西柏林等地讲演,或代表瑞士参加国际文化会议,并成为国际笔会瑞士笔会中心、瑞士全国作家协会及温特图尔城作协、瑞士亚洲文化研究会、西柏林作协、科隆亚洲太平洋中心等组织的会员。

  赵雨水(1890-1974)印度尼西亚华人记者、作家。笔名蔡笔墨。生于雅加达。童年在荷花学校读书。1905-1920年,先后在《巴达维亚之光》和《商报》任职员、校对、编辑。其文章风格受该报主编吴炳亮影响。后因健康原因移居万隆伦邦,并继续为数家华人的马来文报纸撰稿。1922-1925年,翻译及编著出版《海盗》《彼德艾尔伯菲尔德》及《莎尔蒂蚂小姐》等书。1926年到东加里曼丹马辰任《婆罗洲之早》报编辑。1927年任《泗水新闻》编辑。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期间,避居乡下。1948年重返新闻界,并积极参加华裔社团活动。1952-1954年,参加创建泗水印度尼西亚华裔籍民协会,当选为首席秘书。1953年当选为泗水记者协会主席。1959年用印尼文出版著名华人作家李金福的传记。

  赵戎 新加坡华人作家、评论家。原名赵大成。祖箱广东南海,1920年生于新加坡。家境贫寒,早年失学,当过学徒和报馆校对员,后自学成才。曾在中正中学任救多年。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首次发表悼念鲁迅逝世的诗篇《巨星》,后著有文学评论集《论马华作家与作品》(1967)和《赵戎文艺论文集》等5部,曾主编《琼潮报》和《爱华周报》,并编著《新马华文文艺词典》。著有长篇小说《在马六甲悔峡》,中篇小说《海恋》,短篇小说集《芭洋上》《热带风情画》,杂文集《坎坷集》等,文学评论集《新马文艺思想论文集》。作品富有新加坡地方色彩并注重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愿望,1970年任《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编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