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略论方志敏的“清贫”与“富有”

  张志荣

  作者简介:张志荣(1962--),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今年8月6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英勇就义67周年。方志敏的一生,集共产党人的“清贫”与“富有”于一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清贫,简朴的物质生活使方志敏成为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楷模

  方志敏一直是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长期担任党、政、军要职,用今天的话来说,手握大权又掌管着巨额公款,但他始终恪守清贫,廉洁自律。他在1931年11月至1932年担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12月改为闽浙赣省,方志敏继任省苏政府主席)兼任省苏财政部长期间,励精图治,努力发展苏区经济,不断增加财政收入。他理财有方,率领苏区军民开源节流,从而使苏区的财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财政收入逐年稳步增长,群众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为此,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高度评价:“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都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为了支持中央苏区的财政,他两次以省苏维埃的名义向党中央提供黄金共计350两。财政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方志敏仍然和大家一样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每人每天只有4分大洋的菜金,没有零用钱,更没有任何特权。他的一个婶婶以为他当大官,肯定有钱,向他要钱买盐,他和颜悦色地解释道:“我管的花边是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方志敏的爱妻缪敏被捕时,妻兄向他要400大洋保释,他认为:“怎能拿出许多钱去送那批贪官污吏呢?”最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救出了缪敏。

  方志敏的清贫令敌人感到十分惊奇。1935年1月29日下午,方志敏在江西德兴县陇首村被俘时,国民党两个士兵如获至宝,心想,眼前这位被国民党悬赏8万大洋的“共党要员”,肯定有不少钱。两个敌军士兵“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方志敏的全部家产是“几套旧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为防敌人进攻时抢去,交给了妻子“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以备暑天再穿。在敌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像方志敏这样的大官,如此清贫,图的究竟是什么?

  确实,人活着不可能对一切无所追求,有的人活着,只图自己过得舒服,为满足私欲巧取豪夺,而共产党人方志敏追求的是另一种“富有”,并为此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二、富有,价值无限的精神财富使方志敏成为共产党人引以为自豪的典范

  一是拥有科学的人生观。物质生活的清贫必须靠精神世界的富有来支撑。一个严于律己、矜持不苟的人必定是胸怀大志的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人生观截然相反。纵观方志敏的一生,始终贯穿于他整个人生道路的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忠贞不渝地捍卫真理。1924年3月,方志敏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认为“这是我生命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他认定了“共产党终究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指导自己的人生。为了真理,他勇于献身:“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正是这种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支撑着他忘我地去为人民大众谋利益。1935年5月26日,他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中回忆:“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从方志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人生观一经确立,就能构成一个人对待人生的内在稳定因素,并以这种稳定因素贯穿于人的具体意识和具体活动中,最后对具体意识和具体活动起定向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把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价值目标同所认定的信仰联系起来,并在联系过程中体现崇高的自我牺牲境界。方志敏的清贫,源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正因如此,方志敏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而富有!

  从方志敏身上,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实践中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志向,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是拥有不朽的篇章。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方志敏非常喜爱读书学习,并善于将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加以总结概括,从而写出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尤其是被俘入狱后,不为敌人的威胁利诱所动摇,始终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来勉励自己。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利用敌人要他写“供词”的笔和纸,在昏暗的牢房里,在死亡随时可能到来的情况下,忍着病痛和蚊虫的叮咬,奋笔疾书。方志敏把写作当作他向党和人民最后效力、向敌人进行最后斗争的机会。他在狱中对人说过,要努力写作,至死而已。“我愿我写出的文稿,在我死后递交我的同志。”他要抓紧宝贵的时间,认真总结自己毕生奋斗的历史,为后来的同志留下一笔用鲜血凝成的精神遗产。在狱中6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呕心沥血,从寒春写到炎夏,又从炎夏写到初秋,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写。由于长期的辛劳且又患有肺病加上敌人的酷刑折磨,当时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为了写出文稿,他顽强地用两掌抱住胀痛的头,稍有缓解,又咬紧牙关写下去。他每天都是这般不变样地写作,在生命旅途的最后时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写下了《方志敏自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在狱致全体同志书》《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给某夫妇的信》《狱中纪实》《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遗信》等13万字的文稿,这些宝贵的文稿,通过秘密途径,最终传递到我们党手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不朽篇章。1983年3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方志敏文集》,文集收入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文稿及其生前所写其他文稿共44篇。次年6月15日,邓小平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了书名。《方志敏文集》的出版为我们今天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史、赣东北和闽浙赣根据地的历史以及农民运动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是拥有永恒的生命。追求长生不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作为肉体的生命,有生就有死,然而,作为精神的生命却能永恒,有的人死了,但精神不死,英名长驻人间,活着的人永远怀念他。诗人臧克家曾经以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生命的辩证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毛泽东说得好:“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生前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死后人民永远怀念他,方志敏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永恒生命的人。他认定: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只有投身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求得社会的解放,个人的生命才有永恒的价值。他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克己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被俘以后,敌人以高官、金钱甚至美色来诱惑他,以处以极刑来威胁他,他丝毫不为所动,革命信念坚如磐石。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他在短短3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中,划出了最亮丽的人生轨迹。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把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牺牲67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顾他的生平,永远怀念他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的丰功伟绩。同共和国灿若群星的无数英烈一样,方志敏的英名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永远熠熠生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方志敏是真正拥有永恒生命的人,他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赢得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永远怀念!

  四是拥有必胜的革命信念。方志敏曾经说过:“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他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贞不渝地为实现自己认定的理想顽强地奋斗,即使在敌人的监狱里,他的心“总是日夜祷祝着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羁绊下解放之早日成功”,这是他集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他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他日日夜夜都盼望着革命早日取得胜利。

  科学的理想,正义的事业,经过努力最终是必定能够实现的。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统治,建立了方志敏等无数英烈企盼已久的新中国。不仅如此,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挥了无限的创造力,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中国的崛起令世界惊叹!方志敏在狱中所描绘的新中国美景:“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早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面对今日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方志敏烈士英灵有知,定当含笑九泉了。

  综上所述,方志敏的清贫是建立在精神世界富有的基础之上。诚如他自己所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夏,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他在清贫中奋斗,为了中国的光明而奋斗,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方志敏“清贫”与“富有”的当代启示

  (一)方志敏的“清贫”与“富有”在当代并没有过时

  方志敏的“清贫”没有过时。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少数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腐败分子,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比奉献少,比享受却成为一种风气,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开来,不仅会葬送我们的党,而且会腐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教训不能忘记。即使是在现代化完全实现之后,我们仍应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艰苦创业不仅是我党的好作风,而且是人类的共同美德,即使在当今发达国家,政府也倡导勤俭之风。方志敏的清贫是一种崇高的品质,是一种精神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大家去过方志敏那样一种生活,而是要学习他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浩然正气。

  方志敏的“富有”更没有过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全体成员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是平衡物质不足、抑止物欲膨胀和拒腐防变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纪念方志敏就是要像他那样,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科学的坚定的信仰,就会使人意志消磨、精神颓废。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有的领导干部堕落为贪官被查处后,在悔过书中都把放松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信仰不坚定作为导致犯罪的首要原因,可见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的确立、世界观的改造对人的行为导向何等重要。

  (二)方志敏的“清贫”与“富有”对我们当代共产党人正确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启示深刻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产党人也不是禁欲主义的清教徒。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包括改善共产党人的生活。我们鼓励勤劳致富,但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要时刻想着群众,主动关心、维护群众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绝不能以权谋私,不能贪图享受,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更要带领群众“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共产党人应有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更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一方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另一方面,利益一旦离开思想就一定会使自己精神空虚、萎缩乃至枯竭,必须坚持科学的义利统一观,使自己的私人利益服从于人民的整体利益,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共产党人在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上要驾驭和把握好自己,决不能沦为其“俘虏”和“奴才”,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从“方志敏精神”中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升华出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境界。

  (三)方志敏的“清贫”与“富有”与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传统,是我党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源头活水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对此,方志敏早就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方志敏是共产党人怎样做人、如何为官的一面镜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世纪,我们党欲始终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诸如方志敏等无数革命先烈的好作风、好传统是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只有不断注入这股活水,并通过当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加以拓展、丰富,我们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党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文发表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24卷03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