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方志敏精神的解读

  戴和杰

  作者简介:戴和杰(1975--),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军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中共十八大报告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方向的战略高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富含活生生的内容。当前大力加强对方志敏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有的题中之意。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方志敏,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方志敏曾领导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在赣东北弋阳、横峰一带发动农民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赣东北苏区扩大为闽浙赣苏区后,方志敏先后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地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创建红色政权的经验。闽浙赣苏区被毛泽东赞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4年10月,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1935年1月,遭国民党重兵围困,方志敏不幸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辉篇章,留下了一份永世珍贵的精神财富。

  方志敏牺牲时年仅36岁,但方志敏精神永垂青史。方志敏精神是以方志敏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后扩大为闽浙赣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之中所培育的革命精神。它是以“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体的一种精神。当前,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努力推进方志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赋予方志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下解读方志敏精神,首先要明确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体的方志敏精神,因其产生的特殊背景,故必然有其独特魅力。当年革命陷入低谷时,共产党是怎样起死回生的?怎样把握形势、凝聚力量、制定策略?这与革命者不畏曲折、果敢坚定的毅力和头脑清醒、艰苦创业、务实求新、团结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坚定信仰、忠于祖国

  任何革命者、创业者,没有信仰,肯定走不远。赣东北苏区的斗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处在白色政权严密包围之下进行的。是何种力量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在严酷的环境下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呢?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革命斗争的历史表明,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赤诚的爱国之心,就不会有“方志敏式”革命道理的开辟。

  (二)艰苦奋斗、甘于清贫

  方志敏战斗的岁月正是中国革命斗争环境最恶劣、形势最艰险的年代。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方志敏始终保持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方志敏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操守,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甘守清贫。

  (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方志敏及其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方志敏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提出了诸多与毛泽东不谋而合、所见略同的思想主张,并付诸实践,卓有成效,成就了一条与“朱毛式”并驾齐驱的“方志敏式”的道路模式。

  (四)牢记宗旨、乐于奉献

  脱离人民群众,一切是空中楼阁。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路线。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的决议特别强调: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的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作为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谙熟党的根源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方志敏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一生履行“忠实的为群众谋利益”。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他总是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引导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方志敏忠实地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来阐释方志敏精神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了当前社会各种思想力量资源,反映和代表了社会各阶层主体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它既突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既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精华,又体现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来阐释方志敏精神,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方志敏精神,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思想的一致性:方志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价值取向的统一性: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孜孜以求的典范;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性:方志敏精神是爱国爱民、勇于创造精神的一面旗帜;道德规范的耦合性:方志敏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极好注释。

  (一)方志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而言之,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研究新情况,创造性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方志敏等革命者带着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不等不靠,不照搬照抄,而是从革命斗争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思考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创建工农武装,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摸索出军队、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三位一体”的经验模式,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波浪式地发展政权,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苏区处处有“活跃跃”的创造。

  这些均源自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切了解和体验。方志敏非常清楚中国农民的要求、农民的价值和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相比之下,当时党内相当一部分领导人却没有意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不了解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不知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在中国,倘若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缺乏深入了解,就很难办好中国的事情。大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过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早有精辟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他说:“农民运动所以占中国国民革命中极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尚在农业经济时代,农民生产占全生产百分之九十,其人数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故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革命问题。从实践上看,方志敏在赣东北开展土地革命,颁布了《土地分配法》,随后建立了赣东北、闽浙赣苏维埃政权。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中国革命成功道路模式做出了艰辛而又可贵的探索。这种探索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遵循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灵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方志敏精神的灵魂。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一样,两者的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

  (二)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孜孜以求的典范

  方志敏所追求的理想,就当时具体环境而言,是坚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新中国必定要诞生;就长远目标来说,自然是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图画的交织。正是有了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有不寻常的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赣东北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是有目共睹的:一面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确保军民粮食供给;一面创办被服厂、纺织厂、炼铁厂、农具厂、兵工厂等,还创办了省苏维埃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尤为突出的是,赣东北根据地在1930年就开始了赤白地区的“对外贸易”,1931年又正式建立了18个“对外贸易处”,发展苏区的进出口贸易。这在当时苏区算比较早的。文化建设上,普及义务教育,举办工农补习夜校、识字班,创办信江军政学校,建立农村壁报,开展体育运动,创办人民公园,丰富群众生活,还有卫生工作等,均取得可喜业绩。故而他有充分理由坚信:“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基于此,进而他才有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描绘、赞颂。当方志敏直面敌人枪口,他饱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情预言中国之未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同如今所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同时,方志敏还认识到学习现代军事技术与军事知识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战士学习军事技术,以政治工作保障军事技术的提高,这成了我们红军中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了……这是争取胜利的必要条件。”方志敏的这一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深刻的启迪。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特别是他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写道:“我们虽囚狱中,但我们的脑中,仍是不断的思念着同志们的奋斗精神,总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我直到现在,革命热诚仍和从前一样。”读之无不催人泪下。方志敏的人生之路,写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赤诚,写满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写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憧憬。它昭示人们:理想是生命的火炬,信念是奋斗的旗帜。“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方志敏精神”包含了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思想。当然,这种思想并不等同于时下所谓的现代化复兴理论,但这一思想却孕育了今天的复兴理念。赣东北的革命实践对建设好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这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三)方志敏精神是爱国爱民、勇于创造精神的一面旗帜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不倒的旗帜。方志敏是集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于一身的一个典范,中华民族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爱国主义丰碑。当他目睹“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这块木牌时,他的反应是“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是我感觉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是爱护国家的,而且比谁都不落后”,他深情地称呼“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他发自肺腑地呼喊:“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为拯救母亲,“我方志敏誓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他甚至想过要“投考陆军学校”,学成后“带几千兵或几万兵,打到日本去,踏平三岛”。“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作为出色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确信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在人民。革命主要依靠谁?方志敏分析定位很准确。在革命斗争中,方志敏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他十分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希望同志们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分艰苦耐劳地教育群众,坚决地站在群众面前,领导群众斗争”。他十分关心群众利益,深刻指出“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设了许多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走进更进步的生活”。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他总是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引导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有了崇高的革命宗旨,才会有自觉的革命行动。方志敏常对赣东北同志讲:“中央苏区大,开支也大,经济来源有限,要尽可能地支援中央苏区。”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期间,鼎力支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财政,1931年上交中央黄金650两,1932年两次带给中央黄金350两,1933年给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送去金条两箱、银洋18箱。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往往只用少数的经费,作出很多的事业”。方志敏以其光辉实践和模范行为,向世人昭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炽热的爱国爱民感情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赣东北苏区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量”。如同方志敏所说的:“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正因为如此,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到处呈现“活跃跃”的创造:创造了勤勤恳恳为着苏维埃事业的赣东北党组织,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和红色政权,创造了作风过硬的红十军以及一整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创造了富有成效的土地革命的方式、策略以及经济文化建设成就。

  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后来,方志敏回忆起毛泽东这段话时曾十分欣慰地说:“毛主席的评语,是正确的。这段评语,更加提醒我们对苏维埃工作主要的注意点,使我们更加兴奋的加紧工作。”“苏维埃模范省这是一个难得的荣誉,赣东北的同志们,要努力工作,保持这个可宝贵的荣誉呵!”而这种谦虚的情怀又化为前行的新动力,成为孕育新的创造力的引擎。

  这种创造精神对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建设立下了榜样示范,为后来创造性地开展革命斗争、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与当今以改革创新为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方志敏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极好注释

  以“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体的方志敏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内涵。用方志敏自己概括和倡导的“五种精神”,即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各方面的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方志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下面仅以“清贫”为个例作点论述,其余方面不再赘述。“清贫”,贫苦而有气节。中国古人对之早有论述。譬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同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可见清贫是其他高尚品行养成的基础。方志敏恪守清贫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应在此。他所考虑的:“苏维埃目前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一切物质,一切力量,都付与战争……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为着战争。”清贫是一股正气:“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乃一种境界:“头可以断,信仰不可移。”清贫是一种自律:“当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注意。一不留意,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方志敏的清贫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对完美境界的心灵皈依,扎根于中华民族对崇高人格的修身砥砺,扎根于中华民族对浩然正气的择善坚守,扎根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人文气节。当他被捕遭搜查时,敌人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他唯一的财产--放在深山坞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方志敏公私分明,从不徇私情。方志敏的婶婶因贫穷也曾向方志敏讨过盐钱,他答道:“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还当得?”就连母亲金莲香迫于生计向儿子要钱,方志敏也是回答:“妈妈,我是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得发,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头,我们每人的饭钱才七分呢。”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此诗句是对方志敏精神的深情赞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看,以“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体的方志敏精神,很好地契合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和核心内容,为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历史镜鉴与教育范本。从哲学层面上讲,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在本质属性上是内在统一的。

  由此可见,方志敏精神历史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两者都具有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特质。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思想理论根源的一致性、历史文化发展上的继承性,并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各类社会思潮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方志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极好素材。为此,我们应传承好方志敏精神,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实践者,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虔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贡献一分应尽的力量。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院学报》2013年0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