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一章 方志敏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

  黄骁刘 金菊

  作者简介:黄骁(1980--),南昌大学马列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主要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方志敏提出了丰富的民本思想,养成了优良的亲民作风。正是由于方志敏和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赣东北、闽浙赣革命以及全国的革命形势才得以波浪式的迅速发展。我们认为探讨方志敏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革命斗争,彰显民本思想

  方志敏在赣东北根据地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和实现广大劳苦民众的根本利益为革命的出发点,为求得百姓自由、生活改善而奋斗。

  (一)打土豪、分田地,以解民难

  赣东北弋阳九区是方志敏的故乡,在辛亥革命前,到处都是黑暗的。辛亥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和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并没有改变。“一切都照旧样,没有什么与前不同的地方。贪官污吏照旧压榨民众,土豪劣绅照旧横行乡里;压迫人剥削人的吸血鬼们,照旧实行其压迫和剥削;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照旧过他们痛苦的生活。”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受饥挨饿是最普通的事,最痛苦的就是每年旧历年关,地主们纷纷上门来向穷人们逼租逼债,逼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只有卖妻卖子、吊颈投河,把困苦饥饿的劳苦大众直逼向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满腔怒火的贫苦大众渴望打破社会的黑暗。这时,在赣东北这片土地上,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一个青年站出来了,他就是方志敏,“一个黑暗的憎恶者”,“一个光明的渴求者”。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开始带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打土豪、闹革命,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全国的工农群众运动也一步步高涨起来。1927年12月,方志敏当选为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他广泛深入山区民众,对贫苦农民进行启发教育,引导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组建“农民革命团”,提出“打倒豪绅地主,实行平债分田,建立工农政府”的口号,组织领导了弋横大暴动。暴动区域扩大到百余里,参加暴动的农民群众达七八万之多,暴动所到之处,惩办豪绅地主,取回烧毁契约,开仓放粮分发给老百姓。他领导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当年赣东北地区人民中流传着“湘塘塌塌岭,出了方志敏;领导闹革命,都是为人民”的歌谣,赞颂这位领导穷苦百姓闹革命的英雄。

  (二)抓生产、促发展,以求民生

  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为了“关心他们的生活,设了许多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走进更进步的生活”。由于赣东北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方志敏为主席的苏维埃政府特别重视苏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制定并颁布土地法,让农民分得土地。方志敏深知土地对于广大农民的重要性。1928年5月,时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在担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又于1929年11月12日颁布了《信江特区苏维埃临时土地分配法》,1930年3月23日颁布了《信江特区苏维埃土地临时使用法》。1931年11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为主席。1932年5月颁布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方志敏带领广大民众分田地,发展生产,还于这年4月8日颁布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税法》,税法对各种情况的税率作了规定,总的原则是贫雇农的税负较轻,红军及其妻儿和工人、雇农、赤卫积极分子本人还免纳税。这些土地法规的颁布无不体现了方志敏“民为本,地为先”的思想。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通过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对土地所有,才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农民有了生产资料后,生产热情显著提高,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支持革命。其次,农工商全面发展,巩固政权,改善民生。苏维埃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借款给贫苦农民添置耕牛农具,帮助农民修建河堤圳坝,发动农民组织互助社,利用部队休整时间组织耕田队、割禾队,开展劳动竞赛,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工业上,创办了煤矿、铁矿、木炭厂、锅炉厂、兵工厂、造纸厂、榨油厂、被袱厂等许多工厂,以满足军需民用。金融和贸易上,创立了银行,发行了红币,开办了红色商店,区、乡还有群众自己集资兴办的消费合作社、红色饭店。各县还创办了对外贸易处,向白区出口农副土特产品,换取根据地军民需要的各种物资。方志敏领导革命队伍不仅进行革命战争、保卫红色政权、扩大根据地,而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重视组织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保障了红军的给养,也使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

  (三)恤民苦、重卫生,以求民康

  赣东北苏区百姓的卫生状况不好,一是因为苏区人民生活贫困,生病无钱医治,只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死去;二是根据地山区卫生习惯不好,造成生病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部分工农群众思想迷信,生病了请巫师巫婆祈祷,以为这样做就能把病治好。1931年苏区盛行瘟疫,烂脚生疮的人很多。方志敏得知这一情况后心存焦虑,责令苏维埃政府部门要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的卫生。在苏区内,设立工农诊断处,免费替群众看病;开办了30多家工农药店,廉价卖药给群众;出版卫生宣传画报与传单发放给工农群众。同时还发动群众做好清洁工作,扫除污秽,预防疾病,教育广大群众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在苏维埃各级政府的努力下,烂脚生疮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更难得的是,在那样的战争年代,苏区政府还特别注意卫生预防工作,由苏区政府卫生部购买大批的痘苗预防天花传染。方志敏还给群众宣讲:“卫生与斗争是分不开的,我们身体不强健,不能生产,也不能斗争,而且生出疾病来,还要他人服侍,妨碍他人的生产与斗争。”在那样艰苦的斗争时期,广大苏区群众得到了苏维埃政府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爱护。方志敏领导的苏区政府帮助解决广大工农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体恤民苦,关注民生,竭力保障民众的健康。

  (四)教识字、办教育,以求民醒

  方志敏认为,穷苦百姓之所以受到百般的欺压而不能觉醒,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受到教育,造成思想封闭、封建,觉悟不高。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唤醒穷苦百姓,唤醒他们寻求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暴统治的出路。所以,赣东北苏维埃政权非常重视办教育,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们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根据地实行免费教育和“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政策,开办了各类学校、俱乐部、读书会以及办各种壁报等。据统计,在赣东北省开办劳动小学163所,有学生5538名,教员170名;开办工农补习夜校212校,拥有学生6615名;开办了识字班,仅上饶、横峰、贵溪、德兴四县就有357班;各县还办了俱乐部、读报会,建立了农村壁报;还成立了红色剧团,创立了一所列宁师范和一所妇女职业学校。此外,苏区还发行了两册工农读本出版物。在当时苏区政府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到文化教育上的经费大洋10800多元。赣东北省对教育的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学习、扫除文盲、提高自身政治文化水平的热情,为唤起赣东北苏区人民的觉醒,为革命斗争事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坚持群众路线,以民为重,尽显亲民作风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之所以能够创建和巩固,关键的一点是因为以方志敏为代表的赣东北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边斗争边发展生产,努力把解放工农群众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第一,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方志敏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赣东北党和各级苏维埃的工作人员形成了一种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根据地经常处于与敌作战的状态,红军和游击队更是需要群众的配合。正因为苏维埃政府干部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才不管受着白军怎样的摧残,仍不懈地坚持斗争。甚至在狱中,方志敏也不忘再一次提醒和告诫同志们对于“群众工作作风,应予以不断的发扬和发展”,“希望同志们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分艰苦耐劳地教育群众,坚决的站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斗争”。第二,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方志敏出生在农民家庭,对广大农民所受的疾苦有很深的了解。1927年6月,时为江西省农民协会第一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的方志敏受省委派遣,深入到赣西的吉安、吉水、莲花、安福四县,对农民耕种土地的费用和缴纳的租额进行调查,发现租地主的田种,缴去五六成的地租,“一概都是要亏本的”,而且“越做越穷,越做越苦”。方志敏把调查的结果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民进行启发教育。他指出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方志敏号召他们举起旗帜,要求“二五减租”,要求得到土地,要求根本摧毁豪绅地主的封建剥削制度。经方志敏的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雄赳赳的游行示威”,“吸血鬼们”“都纷纷逃走了,这时候不但减租,根本就没有人敢来收租了”。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的为群众谋利益。它能不用一点威力和强迫,领导群众向敌人斗争,作各种建设事业。”第三,发扬民主,维护民权。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发扬充分的民主,维护人民的权利和权益,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志敏一眼就看穿了辛亥革命后各地豪绅地主视作发财工具的“光怪离奇的选举把戏”,而在革命斗争中强调民意、民权。横丰暴动前,方志敏就召集农民在一起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并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革命暴动后采取平债分田的方式处理豪绅地主问题,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民权,暴动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方志敏在1933年1月10日所写的《浙闽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中讲道:“选民听到了自己选举出来的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报告,就可以明白苏维埃政府是替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不好,哪些做得充分,哪些还不够,就可以提出来批评,自己对政府还有什么要求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要政府去做。”只有“虚心诚意地考虑群众的意见或要求,更积极地改善全省工农兵劳苦群众的生活”,才能够“领导并发展全省群众的革命斗争,争取苏维埃革命的胜利”。

  总之,方志敏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是完全统一的,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践化、具体化。今天,我们要学习和继承方志敏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坚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贯彻落实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而努力奋斗。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院学报》2009年05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