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章 方志敏白区工作思想略述

  徐公喜

  一、白区工作思想的形成和中心任务的提出

  方志敏白区工作思想是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1917年方志敏在弋阳组织了“九区青年社”,这个“狭隘的地方性的小团体”虽仅存两年,但它是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的第一个阵地,它使方志敏认识到“不去团结群众,斗争是不会成功的”。1919年五四运动后,方志敏与邵式平发起组织了弋阳高小学生在县城集会游行,开展抵制日货的公开斗争。1921年,方志敏加入了袁玉冰、黄道所组织的“江西改造社”。1922年8月,经赵醒侬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29日向团中央提议创办“南昌文化书社”。书社创办后,“专贩卖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革命的书报”,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方志敏等发起筹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团进行公开活动的组织。1924年3月,经赵醒侬介绍,方志敏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他与赵醒侬等开办了“明星书社”,创建了“黎明中学”,作为党的秘密活动据点。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方志敏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长。五卅运动中,他以“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代表身份到赣东各县开展工作,“将反帝运动,相当的深入于这些偏僻县份的群众之中”。1925年夏,他在弋阳创办贫民夜校和旭光义务小学,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创建了赣东北第一个农民协会。1926年11月北伐军进军江西后,方志敏以农民部长兼江西省农协秘书长的身份领导江西全省农民运动。1927年6月,由于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使江西再度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方志敏受中共江西省委派遣,化名深入赣西吉安四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方志敏回忆道:“在吉安一带两个月的工作中,我才算真实的实习了群众工作,我学得了怎样去宣传、组织、领导群众斗争的方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了弋阳,开始从事农村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他通过“上名字”“白皮红心”和组织“农民革命团”等工作方式来组织和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创建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在1927年至1934年间,方志敏经常穿梭于红区和白区之间指导土地革命斗争。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十分重视白区工作,他认为“开展反动统治区域的工作,在敌人后方组织与发动工农群众的斗争,打破敌人包围线,帮助红军胜利进攻,这对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同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有效地加强和巩固白区工作,1933年和1934年方志敏先后写了《加紧白区工作来开展大块的新苏区》《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对赣东北白区工作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基本形成了方志敏白区工作思想。即使是在被捕以后,他也不忘革命斗争,积极开展越狱活动,开展了说服教育看守兵士的工作。他在狱中遗著里认真总结了赣东北白区工作经验教训,指出赣东北苏区和红军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白区工作“极端缺乏向外积极发展的精神”。

  为巩固和发展苏区,为党制定白区工作方针策略提供依据,方志敏明确提出了党在白区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地飞速地发展党的组织,在敌人的后方,开展群众的斗争和游击战争,以致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用发展白区群众的斗争配合红军胜利地进攻。”

  方志敏在论述白区工作中心任务时,曾着重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巩固地向前发展苏区”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苏区,应该巩固的向前发展,应该从大大的发展新苏区中,去巩固原有的苏区根据地!”“苏区的巩固与苏区的发展,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苏维埃根据地,若不能巩固起来,而时常有白军的侵略,群众生活的不安定,当然是要妨碍着苏区的发展;但是这个苏区,如果尽停顿于原有的范围,不能利用每一次红军的胜利,白军的溃退,反动统治的急剧动摇,去争取群众,一大块又一大块的建立新的苏区,那老苏区因得不到新的力量的加强和帮助,自然也不会得到绝对的巩固。”“我们要发展苏区,主要的是要加紧白区工作,争取白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到党与苏维埃领导之下来;发动他们反地主资本家的斗争,进一步的开展游击战争,摧毁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为此他号召赣东北党要“时时注意加紧反右倾保守主义的斗争,积极向外发展,积极扩大和加强红军,积极扩大进行游击战争,用尽一切力量创造新苏区”。

  二、白区工作的策略原则

  方志敏领导赣东北苏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为他白区工作策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方志敏白区工作策略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白区干部培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和胜利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方志敏在创造革命根据地中非常重视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培养工作,提出了“猛烈发展党的组织”的口号。

  第一,“闽浙赣的党必须更进一步的布尔什维克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大量吸收工人、雇农、贫农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来”。方志敏在总结赣东北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后,指出:“以党员发展党员,以支部发展支部,确是一个有效的发展党的组织的好办法。”他认为“发动全党做工作是发展党的组织的正确方法”。方志敏非常注重党员素质的提高,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标准:“发展党员是以斗争坚决,在群众中有信仰,对革命忠实,工作积极为主要标准。”方志敏深刻认识到在发展党的组织中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因为白区的党对新党员与群众政治教育不够,不能有力地克服党员和群众动摇和失败的情绪(余干、余江),所以也就不能迅速地恢复苏区和发展组织。”因此他提出要“加强新同志工作的斗争教育”,“从工作中去教育同志,增强他们工作的斗争的经验”,“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和政治教育,积极提高党内同志的政治理论的水平线”。

  第二,“在支部的领导下发展群众组织,扩大群众组织”。针对赣东北基层党组织对白区群众斗争积极性估计不足,“偏安一隅不积极向前发展的保守主义倾向的存在”,方志敏强调了白区党领导群众斗争的重要性,号召每一个党员要“到群众中去活动,去做宣传工作,去做组织工作,把群众组织建立起来”;“应该集中党的注意力于发动、组织、领导广大群众的斗争”;“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分艰苦耐劳地教育群众,坚决的站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斗争。”他要求做到“凡是有支部组织的地方,都应该有群众组织”。为指导白区群众组织的建立,他提出了“以支部发展群众组织,再以群众组织向各地发展跟自己同样的组织”的组织方式。

  第三,“在斗争工作中培养锻炼大批的坚强的干部来”。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必须有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方志敏对此有较深的认识。他说:“没有坚强的有力的党的干部,一切工作,一切斗争,都是难于顺利进行的”,“积极地艰苦地培养大批坚强的干部,是准备胜利的武装暴动必要的条件之一”。他强烈批评了那种“强有力的干部都留在苏区内工作,舍不得派几个到白区去进行秘密工作,以扩大大块苏区”的错误做法。为加强党的干部队伍,他明确规定了干部选择标准,即“挑选积极的、坚决的、有牺牲精神的、肯学习的工友分子,特别是工人分子担任党的工作”。针对干部的缺乏和素质较低的状况,方志敏提出了“在斗争工作中培养锻炼大批的坚强的干部来”的思想,并领导创办了信江军事政治学校,为红军和各地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加强干部培养工作,他还写了《怎样做乡苏维埃工作》《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具体指导白区干部的成长,总结了白区干部培养的经验。

  (二)坚持开展群众斗争,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群众路线是我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谁争取了群众,谁就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坚持群众路线原则是方志敏白区工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也是赣东北党开展较好的一项工作。

  第一,充分肯定群众的伟大力量。

  在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实践中,方志敏逐渐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他认为“有领导、有组织、顽强斗争的群众,好像一座焰红红的火炉”。他提出革命中要“紧紧把握住团结群众的路线”。方志敏指出:“革命只有先锋队,而不去团结广大工农群众在先锋队的周围,那是无成一功的可能的”,“群众的力量不但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而且它要战胜一切阶级敌人”,“只要把群众发动组织起来,不但可以战胜反革命的一切企图,而且还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并在斗争中去发展扩大群众的组织。”

  第二,阐明了领导白区群众斗争的正确方式。

  为巩固和发展苏区,创造新苏区,就必须发动群众,讲究正确的领导方式。方志敏要求赣东北党“尽量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使党更能深入群众,灵活地具体地有力地领导革命战争及群众斗争”。“要利用一切的方法与一切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苏区周围的白区工作。方志敏特别重视白区工作领导方式的正确性,他提出“一定要坚决打击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反对代替群众斗争的‘驳壳’”主义,认为在白区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驳壳”主义“其结果只限于少数人的行动,不能收到斗争的伟大成功”。为使白区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他向赣东北党提出了许多关于领导群众斗争的方式,而“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从政治上宣传说服白区群众,组织上团结白区群众,发动与领导白区群众的斗争”。同时他认为党在领导白区群众斗争中要注意适时提出适当的口号,对白区工作的指示不能是“笼统的、原则的、一般的”。“我们在白区发动群众斗争,应该经常的随着斗争的开展,具体活泼的提出各种斗争的口号,但这一定要深入白区群众,深刻了解白区群众的要求与情绪,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三,“团结群众的大多数,建立乡村根据地”。

  方志敏在革命实践中,非常注意对白区群众的团结争取工作,他认为“只要我们将乡村中的基本群众,如工人、雇农、贫农、中农坚固的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革命斗争,那我们就可以占领乡村”。“争取群众实行革命占领和革命统治的地方,就是白区党最好最稳固的根据地”。对于白区中的群众、保甲长,方志敏提出实行“白皮红心”的政策,团结了广大白区群众,利用保甲长为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坚持武装斗争的原则

  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很重视建立革命武装,他曾说:“县农协成立,一定要有武装。”大革命失败后他立即组织了“农民革命团”,坚持武装斗争,发动了弋横起义。1928年6月他主持召开了“方胜峰会议”,对“白区组织机会主义的向豪绅地主阶级投降,放弃夺取武装的策略”进行有力的批判,提出了“在根据地打游击,与群众共存亡”的方针。

  第一,“把武装夺到我们自己手里来”。方志敏指出:“白区的党组织应该牢牢记住从阶级敌人的手里夺取武装,这是保障我们武装暴动胜利的必要条件。”为此,方志敏把白区区分为白军驻扎的地方,靖卫团、团防或警察队的地方,有枪支而没有组织队伍的地方,有我们组织的地方,并分别提出了夺取武装的方法,指出“一切旧式武装,应该不遗一件的夺取到我们的党以及革命群众团体的手里”。

  第二,“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方志敏认为“游击战争是群众的阶级斗争进到武装斗争的形式”。他要求红军游击队要“经常的不断的向白区出击,要有决心的到白区调动敌人,与之决战,消灭敌人……要能经常地大胆地在白区游击,争取群众,创立自己宽广的游击根据地,同时我们还要组织远征的游击队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地深入白区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消灭敌人对苏区的进攻”。他还全面阐述了游击战争与群众的关系,指出:“游击战争应该与群众斗争密切地联系与配合,而不能脱离群众。”“游击队生长在群众中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才能得到不断的胜利和发展;如果游击队脱离了群众,那他不但不能胜利而且不能存在。游击队应该与群众发生亲密的联系,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并且在它的行动中帮助发动群众反剥削压迫的斗争。”对此,他提出在白区建立游击队的组织方式:(1)脱离生产用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精锐游击队;(2)采用旧式武装,各村普遍的组织不脱离生产的工农游击队。

  第三,“积极的准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方志敏曾多次告诫“白区工作的同志不应该忘记,在白区进行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要组织与领导群众起来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夺取政权,建立我们自己的政权,是我们斗争的目的”。他认为“要准备胜利的暴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动群众,争取群众”。针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盲目推行武装暴动、罢工和进攻中心城市的错误政策,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武装暴动时机条件问题提出了正确策略,他指出:“武装暴动,是一种革命的艺术,须要准备周到。我们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不去及时地举行暴动,以致丧失时机,同样更不能够在暴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或者暴动时机没有到来的时候,而去玩弄暴动或孤注一掷的暴动,往往是会使暴动失败。”

  第四,积极开展兵运工作。方志敏十分重视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兵运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他白区兵运工作的整套工作方法:(1)要训练一批得力同志到白军内当兵,从内部进行活动最为有力。到白区去当兵的同志,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训练。(2)组织白军驻地能接近白军的群众,使其进行兵运。(3)对于白军俘虏以后,还要十分优待,加紧教育他们,并与他们发生一种友谊的或带封建性组织的关系,使他们出来不致忘掉苏区。(4)拖枪来归者须给钱,并加以训练,除留用外,须派出来进行兵运;对于俘虏兵须大胆留用,不要惧怕。

  第五,切实注重谍报工作。方志敏被俘后,对赣东北红军失利进行了总结,他把谍报工作的不健全列为其失利原因之一。他为因没有建立谍报工作,不明了敌人行动的计划,眼睁睁地失去许多胜利的机会而感到痛心。他恳请赣东北“各地党部(只要领导红军的)都要设法购置或收缴无线电机,用极大力量打入敌人的机关中侦察消息,建立健全的谍报工作”。

  (四)乡村与中心城市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早在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就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农村现状、革命性质及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要改变农村状况,如果没有农民参加,斗争就没有力量,就不会成功。方志敏认为党的工作重心不应放在中心城市,而应该以乡村为重点,立足于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他深入赣西领导了吉安四县的减租运动,继而发动了弋横暴动,具体领导了赣东北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第二,“积极开展城市工人运动,这是我党目前工作最薄弱的一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在中心城市开展工人运动,只有这样中国革命才能胜利。对此方志敏已具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表现出“积极性、坚决性,取得了革命斗争巩固的领导地位”。他指出我们立足于农村,“并不是同志们不明了夺取政治中心的重要”,而是从白区工作全局出发确立的。面对赣东北党城市工人运动薄弱的局面,方志敏要求“城市的工人运动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去进行”,苏区工会工作重心应该是“加强工人阶级的教育,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发展白区工人的组织并领导阶级斗争”。此外,方志敏还提出了在城市工人运动中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策略,他指出:党要“利用工人目前难于忍受的生活痛苦,发动工人群众日常经济斗争,与反帝反国民党的政治斗争”。如何开展城市白区工作?方志敏认为,“选择一部分斗争较久,有工作能力的干部,给予充分训练,派去城市工作,并经常予以指导和检查,必能获效”,“只要这个同志有相当城市生活的经验,找到适当的职业以为掩护,有相当够用的经费,加上同志的刻苦工作和注意秘密工作的技术,城市工作的成绩是可预期获得的”。

  第三,加强工农联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在领导全省农民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国民革命,光是农民来干是难得成功的,必定要各阶级的民众都起来参加,才有胜利的把握。所以我们要与我们的兄弟--工人联合,并要和我们的朋友--商学兵各界联合”。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回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组织了“农民革命团”,“凡村中的工人、雇农、贫农、中农都可以加入,是农村工农群众统一的联合组织”,是工农联盟的实践。通过土地革命斗争,他对工农联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白区工作思想。他指出:“在苏区四周城市的周围,我们必须开展农民运动,要将广大农民群众争取过来像一个箍样去完全包围城市,这样我们才能有把握地攻取这些城市。”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93年01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