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九章 方志敏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初探

  邱哲剑

  方志敏在领导赣东北人民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但非常重视在苏区人民和红军官兵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红军的战斗力,并且十分注意对白区群众的政治宣传工作和白军士兵运动,积累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笔者试就方志敏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建设赣东北根据地的首位

  方志敏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时,从实际出发,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深入农户进行耐心的阶级教育,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秘密潜回家乡,联络革命者,重起炉灶再干。他不怕艰苦,深入各村进行宣传组织,从农民最切身的问题入手,启发农民觉悟,例如:他邀集最贫穷的农民开会,“会中我说:‘没有钱用,欠了财主佬的债的同志有几个,请举手。’三十四个人一齐举起手来。我又说:‘自家没有田种,向地主佬租田种,交租给地主佬的有几个,请举手。’大家又一起举起手来……随后,我又问:‘大家赞成平债分田吗?’大家一齐举起手来,齐声叫道:‘赞成呵!’”于是,这些农民一个一个宣誓:“斗争到底,永不变心。”参加了农民革命团。方志敏还善于提出对广大贫苦农民有号召力的口号。主要口号是:建立劳农政府,平债均分田地,劫杀豪绅地主,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国民匪党。这些口号,很能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方志敏在教导和帮助其他同志学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鼓动和组织发动工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有些同志太幼稚,不知道怎样去开会说话,我就带他们一路去开会,叫他们坐在旁边听着看着,如此几次,他们也学会了宣传、组织群众的办法。”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弋横地区农民革命热情高涨。到1927年底,弋横两地农民革命团发展到上千个以上。由于当时的群众工作做得细致、充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态度十分坚决。即使在1928年极其艰苦的斗争日子里,群众的房屋被烧毁了,锅灶被打破了,身心备受白军的摧残,他们仍坚定相信,“革命成功了,就有好日子过了”。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苏维埃政权终于度过了1928年的困难,取得了1929年的胜利,进入了大发展的1930年。

  2.不断强化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群的政治觉悟。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方志敏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抓紧干部日常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养成“积极工作,积极学习”的作风。同时引导干部批判“只要腿,不要脑,只要斗争,不要理论”的错误观点。为了提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方志敏积极倡导开展学习竞赛,开展“运动周”活动,对学习进行检查、督促、测验,有力地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

  (2)以《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的二十二条为中心内容,对党员特别是新党员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二十二条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通俗、具体,富于战斗性。其中的每一条,都是根据党纲、党章对党员的要求,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表现提出来的,而且很有说服力,富有鼓动性,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对党的思想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3)重视运用报刊做思想宣传工作。当时仅省一级就创办了《红色东北》《工农报》《红旗报》《红星报》《党的建设》《突击》《前线》等刊物10余种。方志敏亲自为省委机关报修改文章、撰写论文。这些报刊在根据地广大地区发行,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指导了全面的工作。

  (4)开办各种学校和文化学习班,出版各种工农读本。为了提高苏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坚定群众的信念,造成千百万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积极战士,方志敏经常过问、了解关心学校的情况。他在1933年1月10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中对苏区学校、识字班等进行了统计:劳动小学,上饶、横峰、弋阳、贵溪、德兴、万年、乐平、余江8县和葛源共163所;工农补习夜校,除万年、余江未报外,共212所;识字班,除弋阳、乐平、余江、葛源未报外,共357个;俱乐部,除乐平、万年、余江未报外,共254所;列宁师范1所;妇女职业学校1所。方志敏经常亲自为工农群众编写通俗易懂、联系实际的工农课本,使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苏区人民通过文化学习,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阶级觉悟、政治理论和思想水平。

  3.积极办实事,开展多种活动,形成根据地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气候。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从战争需要出发,围绕中心工作,配合形势,通过办实事,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苏区人民中进行思想宣传教育。

  (1)建立农村壁报,开展读报活动。壁报是苏区宣传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读报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据统计:农村壁报,前述8县加葛源,除万年、余江未报外,建立了壁报的共331村;读报会,除乐平、弋阳、万年未报外,共有760村建立了读报会。省苏维埃为了扩大读报活动,决定征求《工农报》的固定读者,规定每村至少3人,以推动群众读报活动全面开展。

  (2)办好俱乐部和列宁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俱乐部是根据地开展文艺活动,进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场所。通过俱乐部活动,组织群众识字、读报、开晚会、听报告和讨论等。为了加强俱乐部的工作,1933年2月6日通过的《中共闽浙赣省委宣传部关于各县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决议案》提出了四条措施。这些措施,使俱乐部的工作切实得到加强,使它起到了宣传教育群众、贯彻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大作用。

  (3)成立工农剧团,开展演唱活动。1931年省苏维埃成立了工农剧团(一、二团)。剧团贯彻“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方针,编写具有崭新政治内容、鲜明斗争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节目,深入山区,为群众和部队战士演出,活跃在行军路上和战场,进行宣传鼓动,有时还到游击区去演出。一次,工农剧团在贵溪夏家村演出小歌舞《送郎当红军》,当台上唱到主题歌时,台下男女青年都一齐唱了起来。演出结束,当场就有80多个小伙子报名参加红军。方志敏等主要领导还亲自编写、演出新戏,深得苏区群众欢迎。

  二、提出“十百倍的加强政治工作”,建设铁的红军

  赣东北的红军,是在工农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从农民革命团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弋横暴动后不久,方志敏从各地农民自卫军中挑选积极分子,成立了脱产的土地革命军。以后,队伍逐步扩大,成立了正规的红军。红十军建立后,方志敏高度重视加强红军建设。及时指出:“我们‘应该用布尔什维克的坚强不屈与具体性,来为着创立和锻炼壮大与强固铁的红军而奋斗!’”并确定把“十百倍的加强政治工作”作为建设红军铁军的主要条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军思想原则。

  1.在红军中设政治机关,坚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在红军中建立了各级共产党的组织,连队有支部,团以上有党委;同时实行了政委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连、营设政治干事,团以上设政治处或政治部。基层连队到营、团以上机关,都配备政工人员专门负责政治工作,政工人员由素质高、在士兵中有威信、有文化、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确定红军工作重点在连队,强调发展军队中的党组织。并树立政委的威信,规定红军军事行动,必须取得政委的同意与签署,以保证一切军事行动都置于党的领导下进行。

  2.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以革命精神教育军队,以马列主义、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军队,激发红军官兵的革命斗志。方志敏把“使战士有深刻的政治认识及觉悟”作为红军政治训练的目的。他经常教育红军官兵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革命信念,特别提出注意经常的政治工作的执行。“例如每日教红色战士一个简单的政治问题……每日教战士三个生字……再如列宁室的各项工作的切实建立,党、团支部工作的改善,每个政治事变的深入解释,每种不良倾向的开展斗争,用各种方法密切红色战士与工农群众的关系,高度地提高红色战士的攻治觉悟与战斗情绪,发挥他们不顾一切牺牲、坚决勇敢为阶级解放为苏维埃政权而战斗的热情。”老红军战士宣金堂在《方主席教我爱中国》一文中回忆说,方志敏曾语重心长对他讲,你是一个红军老战士了,应该爱中国,要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到底。

  3.规定红军任务和纪律,坚持无产阶思想领导,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错误倾向。方志敏从根据地斗争需要出发,规定红军的总任务:配合广大群众的斗争,消灭反动军队,使红军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支柱,巩固和发展苏区,彻底执行土地革命。还具体要求红军除了打仗以外,还要筹款、做群众工作、帮助地方发展党组织、建立政权和武装、分配土地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尚未传到赣东北前,就提出了“打土豪归公”“说话和气”等具体的纪律要求。同时还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几次整训,纠正了红军中的不良倾向。例如:克服了红军中绝对民主化现象;扭转了红军中的报复行为,纠正了烧杀的错误;纠正了红军干部中军阀主义习气,克服了打骂、体罚士兵的现象;纠正了“缴枪领奖”的旧规矩,克服了自由散漫现象。为红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使红军成为铁的军队。

  4.培养红军优秀干部,造就红色指挥员。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方志敏把培养干部作为建设红军的主要任务来抓。他特别重视提高干部的素质,主张深入部队基层观察、选择、培训好的干部。早在弋横暴动后不久,方志敏就在弋阳九区漆工镇附近的大溪头,办了一个干部短训班。1929年10月25日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在弋阳吴家墩正式创办了信江特区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学校开设文化课、军事课、政治课、音乐课等。学员的口号是:“提高政治水平,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军事,武装我们的手足。”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在开学典礼讲话中,就指明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任务。“我们这所学校不是普通学校,它是一所种子学校,是一支学兵大队,是一座培养红军干部的洪炉。”他亲自给学员讲课,讲红军建军方向和建军宗旨,讲红军战略战术以及反对军阀残余等问题。军政学校5年中共办了38期,为红军造就了一大批有坚强无产阶级革命信念、有战斗指挥能力的红色指挥员,其中不少学员后来转战南北,屡建奇功,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将领。方志敏在手中没有一本关于红军政治工作的书籍的情况下,以坚定的信心,以身体力行、勤奋工作来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和战斗情绪。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我锐意要整顿和锻炼我们的队伍,要把独立团练成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队伍。因为队伍不多,所以我采取的工作方法,是自己亲自深入队伍中去检查,去讲话,去指导,去督促。发布一种工作的命令,我必要将这命令的意义和内容,向战士们解释清楚,使他们都懂得为什么要如此做以及怎样去做。对于战斗员的生活,极力改善,加以爱护,亲之爱之如家人兄弟一般。对于军纪,特别是作战的军纪,不论何人,都是严格执行,不稍宽贷,首先我自己就做到一个模范的遵守红军纪律的人。对于训练,主张认真切实,无论操场讲堂,不许丝毫敷衍。对于管理,主张严格,一举一动,都需照规定执行。”方志敏正是以他的革命热忱和积极的有效的思想工作,使红军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红军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

  三、发挥政治优势,依靠群众,开展白区工作和

  白军士兵运动,扩大苏区根据地赣东北红色政权始终是依靠农民群众的武装力量,一圈一圈地向四周发展,一块一块地建设新的苏区,步步推进,层层扩大,巩固地向前发展的。这是方志敏从赣东北的实际出发所独创的发展苏区的道路。方志敏1933年在《加紧白区工作来开展大块的新苏区》一文中指出:“应该从大大的发展新苏区中,去巩固原有的苏区根据地!”在同一文中明确提出,加紧白区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从政治上宣传说服白区群众,组织上团结白区群众,发动与领导白区群众的斗争”。方志敏对于开辟新区,做白区群众思想工作,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1.积极在白区发展党的组织。方志敏提倡通过亲戚朋友关系深入白区工作,以党员发展党员,以支部发展支部。把发展白区秘密工作列为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经常开办白区工作训练班,挑选强有力的干部,经过短期训练,派往白区开辟工作,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启发群众觉悟;针对群众的迫切要求,领导群众进行适当规模的斗争,在斗争中发展组织。待条件成熟后,根据地派武装队伍帮助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新的革命根据地。1929年秋,贵溪、余干、万年起义后建立的新苏区就是范例。

  2.进行兵运工作,把武装夺到自己手里。方志敏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就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武装,就不能胜利的道理,一再告诫要牢牢记住从阶级敌人手里夺取武装。早在赣东北根据地创建初期,方志敏就通过“士兵运动”来争取白军士兵投诚。他在分析白军士兵情况后指出:白军士兵生活之痛苦是已到极点,因国民党的财政破产,对士兵的薪饷一再扣减,只要有人打进去活动,就可以激变和起义。1929年,女英雄杨莲花等苏区妇女在白军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介绍苏区情况,启发他们的良知和阶级觉悟,促使龙志光率领白军起义。对起义白军士兵,一方面开欢迎会、组织参观,赠送慰劳品,使他们感动,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做艰苦的思想改造教育工作。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对被俘虏的白军官兵“愿者留,妥善安排,不愿者走,热烈欢送”的独特的工作方法。

  由于方志敏对白区工作采取正确方针和积极的政治攻势,苏区发展很快,区域逐步扩大到包括赣东北的21个县、闽北的13个县、浙西南的21个县、皖南的17个县,达72县之多。

  赣东北苏区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六大根据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赣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历史充分证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有力武器,“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