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二章 “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职工运动

  支国华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界。苏维埃区域和游击区有50余县,人口达100余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苏区坚强有力的右翼。1930年1月,毛泽东把这块根据地称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相并称。1934年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称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血战东南半壁红”的武装割据斗争中,职工运动随着闽浙赣苏区的扩大、发展而构成整个苏维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一贯注重开展职工运动。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就强调“要唤起赣东北全党同志注意职工运动”,“要特委选择一批政治认识较强的同志……组织赣东北‘工委’,同时各地党支部也要建立‘工委’……发一篇告赣东北工人书,以唤起他们的阶级自觉”。经过实践的体验,赣东北党组织认识到“工人运动是党的中心的第一等工作”。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职工运动有其独特方式。

  一、组织“农民革命团”,联络工农,开展革命的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

  赣东北山脉绵延,经济落后,产业工人少,绝大部分是手工业工人,而且散布在落后的农村,众多的还是农村的贫雇农民。从这个实际出发,为创建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于1927年9月秘密返回弋阳、横峰,决心“重起炉灶,再来干”。经过短时间的宣传、动员、串联,在弋阳、横峰两县村镇广泛建立了“农民革命团”。它“是农村工农群众统一联合组织”,“凡村中的工人、雇农、贫农、中农,都可以加入”,纸工、茶工和煤矿工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便单独建立了“农民革命团”。手工业工人大部分加入本村的“农民革命团”,把工农群众组织在一起,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加强工农联盟,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农民革命团”的宗旨是“劫杀豪绅地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农村政府,平债均分土地;如果中途变心,刀斩弹穿不赦”。这个宗旨表述了工农的历史任务和革命的决心。1927年9月下旬,当时任弋阳区委书记的方志敏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仅两个月内,磨盘山等地的工人加入了计有3000余人的“农民革命团”,并举行了弋(阳)横(峰)武装大暴动。1928年5月,弋阳、横峰两县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创建、发展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扎下了根基,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29年10月,信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信江苏维埃政府,苏区全面扩展,工人运动随之高涨。

  二、建立新型的具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的团体--赤色工会

  193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苏维埃区域里的工会运动,“完全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红色政权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工会,组织一个什么样的工会,便成了苏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1929年10月,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工农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纷纷要求建立新型的工会组织。当时处于武装斗争环境,工会组织又无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赣东北党组织依靠自己摸索了一套办法。1930年3月,以信江苏维埃政府名义,创造性地颁布了一部《工会临时组织条例》(15条),对红色政权下的工会组织性质,明确地提出:“工会为团结工人力量,谋本阶级利益,实行阶级斗争的工人团体。”对入会对象、组织形式、办法以及民主管理制度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这是江西苏区最早颁发的一部工会组织法。特区、各县、区、乡按照信江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政府颁发实施的临时组织《条例》成立了总工会,各业基层工会亦相继成立,达100多个,会员发展到5000余名,到1932年11月,苏区2万工人,会员达18085人(不包括闽北)。赣东北党组织在组织工会、吸收会员时,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反对一切命令主义、形式主义和机关主义作风,采取自下而上的建立工会组织的办法,及时批评、纠正了组建工会中的不良倾向,使建立起来的工会成为工人自己的组织,充分发挥其战斗作用。

  三、强化工人在政权建设、武装斗争中的主人翁地位

  苏区政权建设,首先是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必须经常动员工人中得力健全分子去当红军,补充红军”。工人在这方面不愧为主人翁,每次扩红,工人踊跃报名。为了“加强红军中无产阶级的基础,保证红军中的无产阶级领导”,1933年1月,闽浙赣省总工会作出“关于组织无产阶级团的决议”,仅半年期间,组成两个无产阶级团,929名工人先后被编进红军队伍,加强了红军中的无产阶级成分,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起着骨干作用。并在后方组织工人纠察队,维护社会秩序。当年工人高喊“奋斗、一切为前线”的战斗口号,努力发展军工生产,制造武器,捐款献物,增添军需,慰劳红军。这一切都是工人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加强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建设。

  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工农兵代表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每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工人代表约在半数以上。1931年3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11名常委有5人是工人,领导层与代表大多数是工人出身,这都强化了工人主人翁的地位。工人在政权中担任领导职务,与工人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实行具体的实际的群众化的、排斥一切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民主情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使苏维埃政府成为最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政府。工人领导干部的作风群众化,也是促进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苏区数年斗争中,“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前所未有特创的方法去解决,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这里所说的“特创的方法去解决”,也包括用“组织生产冲锋队”的方法,“发动广泛的生产革命竞赛,增加工业和农业……改善群众生活,发展苏区经济,使我们有充分的物质准备”。

  1932年5月,省苏维埃政府颁布《冲锋队组织条例》,用加强宣传鼓动的办法,广泛地发动工农开展生产竞赛。《条例》规定生产冲锋队组织,在工厂,以厂为单位,由工会发起组织,在农村,以村为单位,由贫农团发起组织,“鼓动一切工农来努力生产”。把生产看成同革命一样重要。“生产即是努力革命,对生产不努力也就是对革命不努力”,广泛开展厂与厂、村与村及冲锋队之间的生产竞赛,为发展苏区的经济,准备国内战争的物质基础,造成了一种极浓厚的积极生产的空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志敏在称赞一位工人出身的工会领导干部时说:“他船工出身……每月只用大洋三千元,能造出大小地雷一万五千个,他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就是他能够鼓励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人的斗争热情,故所费小而获效大。”方志敏这席话,说明革命年代靠思想发动去觉悟工农群众,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工人阶级通过创造性劳动,发展生产,增加了财富,也提高了自己的物质生活。赣东北党和苏维埃政府把“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列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政府颁布劳动保护法,以法律的武器去保护工人利益,制定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工人福利的具体措施,切实保证工人的利益的实现。这样,工人的革命、生产积极性才能持久地巩固下来。

  在苏区年代,工人既担负着武装斗争的繁重任务,又是生产建设的主力。革命战争的持久开展,群众生活的改善提高,都必须立足于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扩大与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是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把这两方面工作做好了,苏区经济才能发达兴旺。“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工人就是取得“明显的效验”的主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职工运动的实践,说明方志敏的职工运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广泛联络工农,宣传鼓动工农,全心全意依靠工农,积极组织工农,无限度地凝结工农力量,为建立巩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