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一章 方志敏学术讨论会综述

  华伟

  正值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90周年诞辰之际,60名专家、学者和党史工作者聚集在志敏同志的家乡弋阳县,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就方志敏的思想、实践、业绩及其情操广泛研讨,深入切磋,把方志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关于方志敏的伟大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会议把方志敏的伟大精神主要归纳为9点:坚定的信念、殉共产主义之道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廉洁奉公的清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与会同志着重对方志敏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清贫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阐发:

  1.关于方志敏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过他的生死观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为崇高的人生目的而生、而死的巨大意义。方志敏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死为共产主义而献身。当他身陷囹圄、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他既不“束手等死”,更不苟且偷生。他“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的革命气节,盖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方志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还表现在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追求这一崇高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他身体力行,矢志不渝。身陷囹圄后,“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为党努力的机会”。殉难前夕,还情深意切地勉励同志:“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请你们努力吧!”

  近些年来,党内外的部分人,尤其是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一度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甚至怀疑和否定党的领导,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致在前不久造成了从动乱到反革命暴乱。反思过去,开辟未来,更需要我们学习方志敏的人生价值观,牢牢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献身精神。

  2.关于方志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形成的根源主要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尤其是爱国主义部分;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对他的震撼,内忧外患造成深重的使命感;“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祖国、对人民、对乡土山河天然秉性之爱。

  方志敏爱国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由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方志敏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爱国的意识与情感相当强烈。他曾幻想学岳飞和拿破仑,也曾想走实业救国之路。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才寻找到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道路。此后,他把个人的安危荣辱与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解放相维系,并为之而奋斗,以至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升华。

  上述特征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朴素的爱国情感固然可贵,但更需要上升为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若仅仅停留在前者,就有可能受到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干着卖国主义勾当的极少数人的利用。近期发生的从学潮到动乱到反革命暴乱就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教训。而“共和国卫士”的献身精神,则是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他的救国行动。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一个爱国者的主要特征就是救国。方志敏认定“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当今的爱国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为中国的国情、历史和现状所决定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是每一个爱国者所应树立的远大目标。

  --爱国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完美结合。方志敏的爱国主义与中国历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有着质的不同。他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把民族民主革命与实现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联结在一起,从而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

  实践证明,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繁荣昌盛。当代爱国者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共产主义推进。

  --对祖国怀有毫不动摇的、持之以恒的深厚感情。方志敏喻祖国为母亲。他无限赞美母亲的美丽、可爱。即使母亲的容颜,因受帝国主义恶魔的摧残而显得憔悴褴褛、污秽不洁,他决不嫌弃,也不自卑。他坚信,只要几万万同胞以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战斗,就一定能把母亲救出来,把母亲装饰“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

  当今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集中体现在如同方志敏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都要坚决鞭挞极少数宣扬民族虚无主义,甚至以咒骂祖国、出卖祖国为荣的民族败类、不肖子孙。要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报效社会主义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拒绝吸收“西方文明”中有益于我们强国的东西。方志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他并不主张“排外”、搞闭关锁国。青年时代,他曾幻想学拿破仑,搞强兵救国;也曾努力学习英语,学西方的科学技术。他怀着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仇恨从事革命,同时认为“洋人之中,有不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们同情于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他们是我们的朋友”。

  方志敏这种爱国主义特征,同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当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一致的,决无矛盾。当然,我们要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要批判“全盘西化”和不顾国格人格、崇洋媚外的意识和行为,要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在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东西的同时,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以爱国的赤子之心,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文明而奋斗!

  3.关于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其内涵丰富深刻,事迹感人肺腑。他身居高位,经手的钱款数以百万计,却能甘于艰苦、乐于淡泊、安于清贫。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主要来源于: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自觉地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树立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明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哲理,崇尚“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气节,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视为每个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美德。

  方志敏是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典范。在其表率作用的影响下,赣东北苏区党政机关有一整套廉政制度,广大干部形成了良好的作风,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真理!我们的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能率领亿万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就因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清廉的党。清廉公正方能赢得民心、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万众一心排除艰难险阻,去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将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共产党人也没有理由去追求享乐。当前,我们要以方志敏的清贫精神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批判“金钱至上”,惩治腐败奢靡,倡导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关于方志敏的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会议围绕方志敏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学生时代到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的思想都非常活跃且不断升华。

  学生时代,方志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初步完成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他钻研社会主义理论,认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时,他广为宣传社会主义,以至于同学们都称他为“社会主义”。

  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已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深入研究了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状况,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从当时的国情出发,他能够较为精辟地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出了“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如果没有农民参加,斗争就没有力量,就不会成功”的论断。此时,他已初具“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思想。这种思想,当时除毛泽东、彭湃之外,在党内实属罕见。基于这种思想,使他成为江西农民运动卓越的领导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是赣东北(闽浙赣)苏维埃和红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由于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自觉地“上山”,较早实现了党的斗争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赣东北的实际情况,领导开辟了“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他的思想,包括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教育建设、文化建设、群众组织建设等各方面的思想,都起到了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方志敏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即使在今天,也不失继承和借鉴的价值。

  方志敏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贡献,具体表现在他的关于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的卓越见识,关于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军的论述及其独特经验,关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辩证关系的论述,关于革命战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三者关系的论述,关于根据地总体建设的论述及其政策的形成,狱中著作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构想,等等。

  研讨中,有同志对“理论贡献”提出了质疑,认为方志敏更多的是实践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只能提“对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多数同志认为,关于方志敏“理论贡献”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上述各个方面的论据已颇具说服力。方志敏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理论,尽管各种理论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只要加以综合研究,就不难理出其脉络与轮廓。再说,提“理论贡献”不一定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革命的领袖群体中,极少有人够得上形成了理论体系,如因此而不能提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基本无对象可言。因此,对方志敏的理论贡献毋庸置疑。

  关于方志敏的主要功绩和如何全面地准确地评价方志敏

  会议结合方志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实践与贡献,排列了他的主要功绩。1922年上半年至1927年上半年,在南昌:

  --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中发挥了较为独特的作用;

  --江西早期的团员、党员,直接参与了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参与造成了江西国共合作的局面,反对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坚决捍卫党对江西大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任中共江西区委农委书记和省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之职,创办了省农民自卫军,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捍卫了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权,成为江西农运的卓越领导人。

  这一时期,同赵醒侬(一说曾天宇)、袁玉冰一起,被誉为中共“江西三杰”。

  1927年下半年至1935年初,在赣东北:

  --领导创建了“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赣东北(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省委书记等职。六届五中全会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及其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创建了红十军,后壮大为红十军团。先后担任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军区司令员、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之一;

  --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北上,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的抗日运动作出了贡献。早年即被誉为民族英雄。

  1935年1月被俘至同年8月牺牲,在南昌:

  --在狱中撰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13万字的传世之作,给党和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品德,为后人追求人生目的与人生价值以极大的启迪。

  研讨中,对在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算不算方志敏的主要功绩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肯定者所持的论据主要是,方志敏是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他更早的人。对方志敏创办的“南昌文化书社”的作用在认识上应该深化,它实际上是江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把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归功于“江西改造社”及其社刊《新江西》,这是有悖史实的,对这一进步社团和刊物应该做出科学的具体分析,该社、该刊于1922年下半年之后才发挥了“传播”的作用。当然,对其创始人袁玉冰在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中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否定者认为袁玉冰在江西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做的工作最多、也最为突出,主要功绩理应属于他,同时也不排除方志敏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如何全面地准确地评价方志敏,与会者认为:基于他的主要功绩可作如下概括:

  方志敏是中共早期的党员,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江西农运的卓越领导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的同志在认同上述评价时,提出应该加上“思想家”和“军事家”。对此,另有同志提出标准还不够明确,能否概括进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于今后怎样加强对方志敏的研究和宣传

  学术讨论会普遍反映对方志敏的研究和宣传还很不够。认为:现有的论著不如方志敏自己的文章影响更大;现有文艺作品所塑造的方志敏形象不如其历史形象高大。

  方志敏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是:

  研究课题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

  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缺乏横向性的比较研究;

  研究共性多,缺乏对个性的研究;

  研究生平事迹和重大史实的多,缺乏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

  学习其著作大多还是读后感式的,缺乏对思想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科学性概括和精辟的见解。

  关于今后怎样加强对方志敏的研究与宣传提出了如下建设性意见:

  --在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明确方向。从研究方志敏的思想、实践及其光辉业绩入手,紧密联系实际,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在研究格局上要强化两个全方位,即内容上的全方位和形式上的全方位。同时要注重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力求有一个新的突破。具体方面应注意做到:

  坚持科学性、准确性,克服片面性、绝对化。既防止不足,又不把人物神化;

  加强史学研究,同时从史学范畴向哲学、文学、美学的高层次发展;

  拓宽研究领域,加强比较研究,尤其是与方志敏有关的各方面重要人物的研究和重大史实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综合研究;

  加强人物的个性研究,这不仅是文学工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也是史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个性研究是文、史二者的共同职责,以此为结合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发掘各种各类资料(如方志敏日记、袁玉冰日记等),抢救活资料。同时要加强资料的整理与流通,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术交流。

  --在宣传方面,可以组织研讨会、读书会、报告会,开设专题讲座,编辑有关资料,撰写各类文学作品,并充分发挥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阵地的作用。

  与会同志一致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方志敏的研究与宣传。期待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一批影视巨片、舞台剧和长篇小说早日问世。

  (此文发表在《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