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坪乡位于新建县东北部、赣江西岸,濒临鄱阳湖,距南昌45公里。区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为丘陵,中部为滨湖淤积平原,有耕地面积5万余亩,其中水田4.6万亩,人口3万余人,为典型的农业乡。春夏时节,万亩稻田碧绿一片,弯曲的水溪、平静的水塘中有红、白莲花点缀,秋天的稻田则是一片金黄。
据考证,大塘坪乡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战国时为楚地,汉属南昌,唐属西昌,后改豫章。南唐宰辅因唐灭亡而隐居于此,并留“纪念大唐”匾悬于堂,后经人提醒,见门前大水塘,因改“唐”为“塘”,“大塘”之名由此而得。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大塘区,后改为大塘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时称“大塘坪乡”。
大塘坪乡历来都是“人文昌盛之地,文明礼仪之乡”。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岁在戊子,太宗皇帝已扫平诸雄,天下一统,巡行江州,直抵豫章。经过西昌之仪凤乡,见此地山河秀丽,天颜甚喜,即就地敕建一寺,御笔亲题曰“大唐极乐寺”,命扈从学士蔡允恭记之。
明代大学士张元桢有诗题赞大塘:“先儒道学远流芳,一派渊源到大塘。天漾日光通户牖,波摇云影动宫墙。西山荟萃文章府,子姓熏陶礼仪场。济济英才争鹊起,好施经济矢赓飏。”
大塘坪乡南通南昌,西接新祺周,北连永修,东临鄱阳湖。修水支流蚂蚁河通赣江西汊经大塘坪地段有个汪山岗,宛若一个隐蔽的“港湾”,成为永修与新建交接处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汪山岗上有一座大宅院,前面是300多米的粉墙,粉墙衬托着一大群高高耸立的旗杆,旗杆上立着一对对金鸡,倒映在月牙塘的清水中,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倒影就活泼灵动起来。进入围墙,是一片红石铺就的场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大宅第的前脸,东西足足有300多米长,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就是人称“江南豪宅,民间故宫”的汪山土库。这座宅院是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巡抚程楙采等九兄弟于道光元年(1821)筹资兴建。这个家族百余年间科甲鼎盛、官运亨通,给这座独具江南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罩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来自台湾的客人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走进这座深宅大院,客人中大房程学恂的孙子程应铸看到那些祖宗牌位,不禁想起小时候祖母给他讲述的故事。
程应铸的祖母许老夫人不仅是出身大户人家的闺秀,而且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慈善老人,对子孙十分疼爱,经常给他们讲述汪山土库大宅院的故事。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她亲眼见、亲耳闻的,所以,在应铸他们听来特别动听和感人。祖母告诉他们,相传400多年以前,汪山村从大塘街迁入一户人家,户主名叫程玉琭。这就是汪山程氏的始迁祖。玉琭公爱玩山水,见梅岭山脉从金桥上天峰往北,沿大塘以西一直延伸至泥岭河,再朝东伸展,过了一片竹林有个小山岗,曾住过几户姓汪的人家,所以叫汪山岗。汪山岗前面和后面都是一片浅湖,一条小河由西向东弯曲流过,西边竹林附近住着十几户姓潘的人家,东边有个叫牛龙口的地方住着几户姓汪、姓徐、姓余、姓饶的农夫。玉琭公觉得这里有山有水有土地,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与鲁夫人商定,就在这里围湖造田。夫妇俩在汪山岗上用竹子和茅草搭了个棚子叫“望庐”,因为每逢晴好天气,在这里北望可清晰看到整个庐山的轮廓。
他们整天辛勤劳作,在周边开垦的几亩湖田里栽种稻谷,稻谷很快就由绿转黄,眼瞧着可以收割了,突然下了好几天大雨,把将要收割的稻田给淹没了。鲁夫人整天叹息。玉琭公站在路边,只见四五只鸭子钻到水下吃着谷子,他眼睛一亮,回家与夫人说,谷子是淹了,我们去买群鸭子放养,到下半年或许卖得好价钱,还能过个丰收年。他们很快购买了六十多只鸭子,在湖中放养。鸭子寻找水下的谷物和水中生物,自然而然地长大了。农历年前,鸭子长得又大又结实,玉琭公把五十多只鸭子装上四笼,划小船从村后的小河到老观咀集市上去卖,一只鸭子三十缗钱,夫妇俩大赚了一笔。从此以后,玉琭夫妇一边种田,一边养鸭,过着忙碌而平淡的农家生活。在他叫“望庐”的茅棚边陆续又搬来了几个开荒的农夫。
程玉琭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对家境比自己穷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接济。有一天,他发现邻居徐家一整天没生火,琢磨这户人家肯定是断粮了,便假意到他家灶前去借火种,在灶口偷偷放了些粮食和鸭蛋,使其度过饥荒。平时,有逃荒讨饭者、遇天灾人祸者,他都要尽其所能施舍和救济。程玉琭的厚道很快博得贫困乡邻的赞扬,晚辈都尊称他为“鸭太公”。他的后代成了名门望族之后,厅堂中一直挂着祖宗赶鸭的鞭子和捡鸭蛋的篮子。积善成德、不忘祖先、勤俭持家,成了程家的好传统。
“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是中国自古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普遍愿望,“鸭太公”第七世孙良缨公(字清可)也不例外。在他年轻的时候,一次挑担鸭子去卖,三十多只鸭子本可卖到五十多缗钱,可这个人一只,那个人一只,十六两一斤的秤,算来算去竟少收了六缗。他是多么后悔自己少读书,不会算,所以吃亏上当。历经风餐露宿、饱尝生活磨难后,良缨公暗暗咬牙,把儿子启垣(字维丰,号峻崖)送进学堂,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像许多读书人说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只可惜,启垣刚读了几年书,父亲良缨公四十五岁时就因病去世。启垣此时只有十五岁,虽然参加过二三次考试,不知是功夫不到,还是时运不济,逢试必败。良缨去世前在病床上对儿子说:“儿呀,我辛苦一辈子,没有赚到什么东西,就想让你好好读书。我已经不行了,你以后要好好过日子,多种田地,有了收成和积蓄就把住房盖好,安居才能乐业。看来我们家还没有读书的背景,还是踏踏实实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吧。”启垣含着眼泪说:“爹,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家庭,也会继续读书。”他勤奋苦读,但到老还是没有考到半点功名,后来和儿子、孙子同时读书,屡败屡试。就这样,前仆后继,祖孙三代同窗苦读。儿辈程楷、程达先兄弟俩仍以种田养鸭为生,同时养猪、养鸡,还种了不少菜。经济有了盈余后,他们决定做一幢三间三拖的土坯瓦房。他们把晚稻收上来以后,选择几丘高岸田,把禾蔸割掉,用石滚子把田里的干土碾平压实,再用拖铲切割成八公分厚、十公分长、六公分宽的土砖,晒干后挑回家,用这些土砖垒墙,墙内用木柱支起屋架,再在木柱上架梁,梁上铺长板椽,上面再盖上茅草。房屋重建后,他们仍旧不忘父志,“苦志诵读”,可是仍然没有考取功名,程楷只是通过捐赠才取得一个“秀才”(国学生)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