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红顶子”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楙采长子程鼎芬和焕采之孙程志和。
道光乙酉年(1825),又是一个鸡年,这年十一月二十日,程鼎芬出生在汪山老屋。程家人大凡生了“红丁”,大年初一就会到祖堂上家谱。家里人忙着做米团子,将大米磨成粉,用水搅拌,搓成团子,放在印有福、禄、寿字的印子里,做成团子蒸熟,等到初一这天散发给全家族的人。初一这天,各家都端来猪头、鸡、鱼三牲,到祖堂祭祖。敬完香后,大家都把爆竹摆放到祖堂大门前一起点燃,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阵响,一大股青烟弥漫在空中。然后,族长给大家讲家族史,宣读家训、家规,勉励子孙奋发图强。最后凡生了男孩的全部登名上谱。楙采将儿子取谱名统澧,字臣川,一字伯和,后起号鄂南,进行精心教育。除了教以家训、家规,请当地最好的塾师教课外,家里还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那就是藏书。汪山程家自启垣公(1722-1792)开始就十分注重藏书,至“三个红顶子”时有十几万册,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名著、各种字典词典等书应有尽有,正是“厅内系图藏世界,壁间家史壮乾坤”,鼎芬从小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阅读了许多书籍,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时,汪山土库建筑粗具规模。堂屋内所挂励志对联,有赏心悦目之趣、发人深省之效。如:
“立地顶天肩道义,为官作宦度汪洋。”
“德业有基,根深万丈;王侯无种,泽厚千秋。”
“爱惜精神,留得此身掂社禝;轸思俸禄,倾将吾血报人民。”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有了严格的家教家法,又有父辈树立的学习榜样,还有那么多的书籍和楹联,程鼎芬耳濡目染,自然滋生勤奋上进的力量,郡试正案得了第一名,道光己酉科拔贡,庚戌朝考二等,取用七品小京官,先后任户部江南司行走、回避改制工部营缮司行走。程鼎芬有些春风得意。一次家中办喜事,堂妹福兰出嫁,他和已是安徽巡抚的父亲楙采一同回乡。当时,程家已是当地官宦大族,风光无限,兄长迪昌已为通判,堂兄福培为道员,福增为郎中,修礼已升知府,统濂也升户部郎中,统滋任直隶北岸同知,统浣为大理寺左寺丞,统洁为主事。很多亲戚也都是官宦大族,如翰林院编修陈名周,勒翼宗老先生,兵部左侍郎李潢,河东河道总督赠太子少保潘锡恩,翰林、云南盐法道王赠芳,翰林院编修、湖南湖北督粮道李昭美,江苏布政使文柱,还有刑部郎中、后为贵州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勒方锜。福兰嫁给宜黄刑部左侍郎黄爵滋四子(名秩炳)时,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周祖培,云贵总督、光绪壬辰科重宴恩赏加太子太保、奉新人宋延春,道光辛丑探花、刑部员外郎考补军机胡家玉均来道贺。大塘的老举人万良先生与程家是世交,也来道喜。他四十岁中乡举,曾七次上京科考进士,屡屡不中,鼎芬很有些瞧不起他,故意当众嘲讽他说:“万良先生的袍子怎么比理发匠的拨刀布还厚?”这话被父亲楙采听到,当堂喝道:鼎芬不得放肆!万良先生是有学问的人,又是你的长辈,理当尊重。读书贵能经世,为学先戒自欺;人非才不能干事,然干事恃才傲物亦招祸之由也;富贵无常,今日我贵骄人,异日人贵亦骄我。势位之危,危于朝露,可慎哉!“又说:吾家荷祖宗余荫致有今日,患我欺人,不患人欺我。若有人欺,果能俯首下气以受,此乃兴旺气象。”鼎芬被训得满脸飞红,无地自容。众人也深受教育启发。万良先生向前劝阻说:老爷您别生气,我也不生他的气。从此后,鼎芬谨记父亲教诲,认真读书做官,不久考取军机章京,升主事,补哨磺库主事,提都水司员外郎兼料估所造库铅子库行走。咸丰己未(1859)科会试,为内收掌管,任琉璃窑监督提调官。光绪七年(1882)闰七月奉旨记名以御事用,九月襄办。
典礼奉旨候升郎中,后在任以道员即选并赏戴花翎。十年传补陕西道监察御史,经吏部奏准,即于御使内以道员转掌陕西道监察御史,派属巡视北城事务。十二月,吏部拟选甘肃平庆泾固化盐兵务道,署理甘肃按擦使,调补西宁道。光绪癸巳年(1893)正月二十六日去世。
程鼎芬热爱公益,曾经管理过北京新建会馆事务,编著有《新建馆录》《程氏三世言行录》《心师竹斋章牍》。
与鼎芬同时为官的焕采之孙程志和,谱名一枢,字钧年,号伟庵,又名少耘,晚年号汪山老人。生于道光癸卯年(1843)八月初三日。同治丁卯(1867)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戊辰(1868)
科会试第二百三十名贡士,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钦点主事。先后任工部营缮司行走、补铅子库都水司主事、工部则例馆总纂、会曲馆邦总纂,钦命两窑厂监督、木仓盐督,提升虞衙司员外郎,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
白鹿洞书院
慈禧太后六旬寿辰,于太和殿筵宴,文武百官齐集。正当老佛爷喝得高兴时,帝师翁同龢启奏皇帝和太后说:“筵席所用碗盏都是虞衙司员外郎程志和从江西景德镇带来的,同时还带来了大塘汪山土库自家酿的清明酒。”太后说:“这酒味道好!”程志和在工部虞衙司管理山川、渔猎、采取和窑厂开发多方面业绩突出,光绪皇帝当场亲笔御书一个“福”字及朝珠、如意、袍褂料特别赏赐给他。程志和将皇帝所赐“福”字带回家乡,高挂在汪山土库祖堂三进上方,程家全族都感到十分荣耀。
程志和自幼秉承家学,精通经史百家、金石之学,熟稔历史掌故,善于书画,与翁同龢、端方等志趣相投,交往甚笃,常互相研究书画文物之学。甲午战争失败,他深感朝中多有误国之臣,引以为耻。至议和订约后,毅然辞请回籍。当时朝中大臣多认为战争停息,天下太平,何必归去。唯独国子监祭酒盛昱说:“甲午东事,人皆事急走,事平复来,唯程公事急独留,事平乃去。”翁同龢对志和离开朝中亦感惋惜,送别时对众人说:“人人都说做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今见一人矣!”
程志和回籍后,致力办学,并主讲白鹿洞书院,任鹅湖书院山长,一时俊彦从游门下,特赏五品卿衔。民国乙卯年去世,其事迹列清史馆隐逸传。
程志和在家乡时,翁同龢赴任云南巡抚,特折道江西至汪山土库小住,与志和共赏鄱阳湖风光,亲笔提联“水清鱼避影,松静鹤留声”赠予志和。正巧碰上志和母亲方氏(诰封太恭人)七十大寿,寿庆隆重热烈。翁同龢特地为程老太太题写“萱荣耄耋”,题有这四字的寿匾至今仍挂在二房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