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希逸
程家二房在程懋筠的影响和带领下,他的子女和亲属从事音乐事业的有二十余人,堂弟程希逸是著名声乐教育家。程懋筠所生六个子女中,除大女从医,小儿子从事建筑教学外,其余子女和所有十多个孙辈都在中国音乐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且都有出色成就。
程希逸,1916年生于南京,程懋筠堂弟。父亲程学恂,举人,在江西文坛有甚名,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因而希逸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36年随父返回南昌,就读于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后入广西宜山浙江大学。因抗日战争避敌轰炸校址常迁而停课,1939年辍学,受其堂兄程懋筠爱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担任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音乐教师,编写抗敌歌曲集。1940年秋赴川,就读于江安国立剧专乐剧科,翌年转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半工半读。1944年至1947年于国立音乐院高级班毕业。在音乐院读书期间,是进步学生组织“山歌社”主要成员及创始人之一,创作了反独裁、反内战歌曲《拿饭来吃》。1949年初返南昌省亲,并举行独唱音乐会,迎接家乡解放。
1949年底,程希逸赴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组建音乐工作团。该团旋迁北京,直属中央文化部,随后扩建为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程希逸在该团任教育科长、教研组长。1956年调成都西南音专(后扩建为四川音乐学院),在该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声乐教研室主任、声乐系副主任,直至1986年退休。程希逸为全国音乐家协会首批会员,四川省分会第二届理事、四川省嗓音协会副会长。曾担任全国第一届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比赛评委,1981年担任四川省声乐比赛评委主任。
程应锟
程懋筠长子程应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喻宜萱教授,后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次女泰尔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其丈夫潘一飞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钢琴教授;三女宁尔在西安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次子张坚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在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任艺术指导,大校军衔,现为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程懋筠一家堪称音乐世家,是音乐界的名门望族。
程应锟,1929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南昌。5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唱歌。1934年至1937年9月就读于南昌经堂小学。8岁时,他的钢琴独奏获得当时的人称赞:“八岁的孩子弹琴能弹得这么好,很不容易,真是音乐世家的‘将门虎子’。”9岁时开始创作儿童歌曲,曾写过《小队伍》(又名《抗日小战士》),发表在福建省出版的《儿童创作歌曲选》中,歌词内容:“小队伍向前冲,挺着向前冲,我们年纪虽然小,明天一定会成为战士。前面如果有敌人,我们一定要把他消灭光。”曾参加“音教会”话剧团演出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扮演石匠工人的孙子,与演员同台合唱歌剧中的插曲:“今天打砖,明天打砖,老老少少都打砖,背骨断,腰骨酸,打砖为了要吃饭。”
1937年2月至1947年2月,程应锟辗转就读于四川沪洲川南师范附小、遂川幼师附小、泰和幼师附小、泰和省立二中、宁都县中和广昌章江中学。1946年2月至1947年7月,就读于南昌省立二中。1947年7月,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招生,程应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理论作曲系,师从江定仙等著名学者。学习中,老师发现他颇有声乐天赋,认为是有培养前途的男高音,故动员其兼学声乐。后转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喻宜宣教授。1951年被国家选拔抽调参加第三届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队(领队为贺龙、周巍峙等,成员有王琨、郭兰英等数十人),并在苏联、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东德、澳大利亚八国巡回演出一年多。他在合唱队中担任领唱,当时东欧一些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大歌剧院动员他留下,他未同意,毅然回归祖国。回国后,在北京中央乐团工作。
1952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由于连续演出,甚至在前线坑道中、在风沙中为战士演唱,过度劳累,使声带麻痹。
1958年哈尔滨创办艺术学院,希望北京支援。在文化部的协调下,程应锟调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曾任声乐教师及声乐教研组长,培养了大批声乐专业人才,为哈尔滨的一些歌舞团、歌剧院培养了很多独唱演员和歌剧演员。经过治疗,他的声带逐渐好转,于是他又经常参加演出,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是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的知名男高音。此外他还写过一些歌曲,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并在电台演唱和教唱他的作品。
他不仅在声乐及音乐理论、作曲方面功底深厚,且熟悉中西方音乐及各类乐曲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情况,被师生誉为音乐方面的“活字典”。
1965年哈尔滨艺术学院被撤销,并入哈尔滨师范学院,他任声乐教师、讲师。
1976年与哈尔滨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张桂兰结婚。
1978年12月因患心脏病去世,终年49岁。
泰尔
泰尔,程懋筠与张咏真所生之长女。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学会会员。1941年4月出生于江西泰和县,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79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
1990年主讲并拍摄了二十讲《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在中央电视教育频道中多次播出。该教程还被定为全国师范院校钢琴学员的必修教程,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的优秀成果奖。
2000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钢琴(业余)考级教程的编委之一,参加了教程的选材、编订及VCD光盘的录制工作,并参与了该教程文字注释部分的撰写。
2005年,参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中的钢琴教材编撰,新编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将在全国中小学校推广使用。二十多年间,所教业余学生有数十人次在全国性或北京市的钢琴比赛中获奖。
丈夫潘一飞,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市。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1983年,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人事保卫处处长、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编著有《西方音乐钢琴概论》等著作。
儿子潘淳,1968年出生,1987年被中央音乐学院公派留学,就读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1996年完成博士学业,学成归国后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教师,现为钢琴教授、钢琴系主任。
女儿潘澜,1972年出生,1996年本科毕业后,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系任教,2000年被录取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硕士研究生,后为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
宁尔
宁尔(程宁尔),程懋筠与张泳真所生之幼女。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3年5月28日出生于江西宁都。1967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1973年开始创作,她创作的歌舞《宝塔山上育新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男高音独唱《黄陵颂》公演于“94清明国际黄陵专场音乐舞蹈会”,并选入盒带《华夏魂》出版发行,被编入《陕西省50年优秀创作歌曲集》和《延安文艺丛书歌曲卷》;十二音序列作品《山水的儿女》(为女高音和钢琴)填词后以《小雪》为名,被中央音乐学院收编为211工程研究生视唱教材;两首钢琴作品《小赋格嬉戏》及《抒情赋格》被著名琵琶演奏家任鸿翔先生改编为琵琶二重奏及琵琶三重奏,收编在他编选的《琵琶曲论选》一书中,并于1999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
宁尔先后发表《浅谈器乐曲常用的曲式结构》《申克的和声分析法与传统理论》等论文,《我讲“曲式”课的“绪论”部分--谈“趣味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被收录在2005年由天津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及教学会议(论文集)》中。
丈夫郝树德,1943年2月11日出生,河北宣化人,外科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1966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专业。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工作,现任西北政治大学门诊部外科主任。
儿子郝维亚,1971年8月28日出生于西安,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99年毕业于吴祖强教授博士班。现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作曲专业硕士导师。2006年至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意大利罗马的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Consevvatorio Santa Cecilia)进修。
女儿郝卓亚,2000年毕业于是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专业。2002年出国深造,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法国爱克斯普罗旺斯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高级班学习。2005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视唱练耳教师。
张坚
张坚(曾用名程应坚),程懋筠与张咏真所生之子。1945年7月生。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家。自幼随从母亲张咏真学习钢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为国庆天安门游行谱写《文艺大军进行曲》。大量作品获全国、全军及省以上奖项。现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全军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作品大型歌舞《西藏之光》获国家文化部大奖;合唱《高腔山歌》获全国音乐比赛三等奖;《神奇的高原》获全国广播征歌金奖第一名,并获音乐类唯一的政府奖及《世纪之声》全国歌曲大赛一等奖;合唱《心连心》获全军一等奖;民族交响乐《大漠戍边图》是国内外不少民族乐团的保留曲目,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将其制作成CD向全世界发行,国内外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声乐套曲《你好!拉萨》获四川音乐创作一等奖;由他作曲的话剧《结伴同行》获文化奖及曹禺戏剧奖;由他配曲的川剧《死水微澜》获国家音乐奖。成都军区为表彰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1991年授予他“优秀科技干部”荣誉称号。199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93年荣立二等功。
夫人韦晓,1949年12月生,主治医生,是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将韦杰之女。
其子张阿翔(程其翔),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
汪山土库自清嘉庆年间出了“三个大红顶子”之后至今已历时二百多年,可谓长盛不衰,“程家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在美国、英国等二十几个国家,在台湾地区,在国内三十多个省市,都有汪山土库程氏后裔,功成名就者不在少数。除前面列举的名人外,还有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程应珪、北大教授程应钢、留美高级工程师程应镗、高级工程师程应锽,等等。程应铸、刘西玉姐妹是大房外孙,他们大都居住在我国台湾和美国、加拿大;以程应铿为代表的二房,大都在祖国大陆从事音乐、医学、建筑、教育等工作;程懋墩属三房,三房有去我国台湾和美国的,也有不少在大陆定居。无论来自哪里,无论政治立场如何,无论过去有过怎样的爱恨情仇,他们只要到了汪山土库,就感觉回到了自己家里。他们同祖同宗,同脉同根,有着割不断的兄弟亲情。他们有个共同愿望,希望有一天,汪山土库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后裔都来故乡相聚,共同祭祀自己的祖先,共叙亲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