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与共青团的各指导机关中,均应互派代表交换发言权和表决权,共青团还可根据自己团员的数量确定比例,选派代表出席党的一切代表会议。正是基于这一规定,共青团中央早在1930年底就派出2人前往中央苏区。1931年2月,在中央苏区开始筹备成立少共苏区中央局(即共青团苏区中央局)。
1931年4月15日,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顾作霖从上海来到青塘。他当时肩负四项任命:一是中共中央指定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二是中共中央三人代表团成员之一;三是共青团中央派驻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代表;四是少共苏区中央局书记。顾作霖到达青塘后,少共苏区中央局即宣告正式成立,顾作霖任书记,另有工作人员2人。
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后,首先协调从红军总部及地方上一下抽调了6名干部,充实到机关,使机关开始有文件、材料向下发出。
1931年7月1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在永丰县龙冈创办了机关报《青年实话》。这张报纸的发行量达到2.8万份,成为苏区青年十分喜爱、影响很大的读物。
在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指导下,1931年8月,少共福建省委成立。同年11月,少共江西省“一大”在于都桥头召开,并成立少共江西省委。
1932年1月15日至20日,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红军中团的工作决议》,理顺了红军部队中团与党的关系、团的工作与部队政治工作的关系,使苏区共青团的网络在军队与地方中有效展开;通过了《团的建设决议案》,提出“广泛而有效地发展团的组织”,但要“坚决反对关门主义的、以及拉伕式的发展”。选举产生了新的少共苏区中央局,内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经济法权部、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中央儿童局等工作部门,还办有列宁团校。顾作霖仍任书记,张爱萍任秘书长,胡均鹤任组织部长,陆定一任宣传部长,王盛荣任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周恩来兼任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党代表。
1932年2月20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再次做出《发展苏区少共组织的决议》,强调“要在红色区域普遍建立团的组织,在所有的工厂、作坊和乡村中建立少共支部,要在红军和地方武装每个伙食单位中建立团的基层组织--支部”。
在少共苏区中央局的切实领导下,苏区各地的团组织得到迅速扩大。宁都、兴国、于都等15县,至1932年4月新增团员10675人,比原有人数超出一倍还多。到1932年12月,江西省共有团员29000多人,比1932年春增加了4倍多。少共苏区中央局下辖的省区,拥有共青团员71000多人,加上红一方面军各部队的团员18000多人,共有10万余共青团员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的有力助手,也成为苏区斗争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之一。
1933年1月,共青团中央由上海迁入瑞金,与少共苏区中央局汇合后,改称少共中央局(也称共青团中央局),仍由顾作霖任书记。
1933年4月,顾作霖调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由原少共中央宣传部长凯丰(何克全)接任书记,胡耀邦任秘书长,刘英任组织部长兼宣传部长,张爱萍改任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长,周恩来仍兼任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党代表,陈丕显任中央儿童局书记(后为赖大超)。
为打败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少共苏区中央局始终将动员和组织苏区共青团员、青年加入红军,当成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顾作霖起草了《致苏区青年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战争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苏区群众吸引进去了,广大的青年和团员应该表现得更加活跃和奋勇!伟大的二次战争获胜,说明没有青年就没有战争的胜利!”正是顾作霖在起草这封信的时候,萌生了成立一支以共青团为主的红军部队的设想。在中共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少共中央局的努力,1933年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在宁都(时称博生)县城正式组成。9000个健儿的70%为共青团员,其余则是少先队员和青年,平均年龄不到18岁。
1934年10月,少共中央局工作人员编入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参加长征,另在中央苏区成立少共中央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