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于1931年2月,调集2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剿”,并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从山东济宁调到江西“剿共”前线。
二十六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1926年5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曾参加北伐。1929年10月至1930年9月,蒋、冯战争爆发,联军失败,冯下野,残部3万余人由原五路军总指挥孙连仲接管。在蒋高价收买下,孙投靠了蒋,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辖二十五、二十七共2个师6个旅,孙任总指挥兼二十五师师长,高树勋任二十七师师长,董振堂任七十三旅旅长,季振同任七十四旅旅长,李松崑任七十五旅旅长,池峰城任七十九旅旅长,施积枢任八十旅旅长,王恩布任八十一旅长,赵博生任总参谋长。
蒋对这支后脑长有“反骨”的冯系旧部并不放心,千方百计想削弱打击它,调其“剿共”是想让其当替死鬼。蒋命二十五师为左路,二十七师为右路参加“进剿”。5月22日,二十七师进至位于永丰县东南部与乐安、宁都两县交界的中村。被埋伏在那里的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此战高师部大部及七十九旅被歼灭,红军缴获各种枪支3000余支,还有一部无线电台。师长高树勋落荒而逃。
7月上旬,蒋又纠集30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大“围剿”。红军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战略,于8月上、中旬,先后在兴国莲塘、良村和宁都黄陂,三战三捷,又于9月上中旬取得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三战两捷,再次粉碎了蒋的“围剿”。这次“围剿”中,二十六路军划归敌右路集团军,由乐安、宜黄出发,7月20日进占古城宁都。
宁都立县于三国吴嘉禾五年,是千年古县,历史上还曾是州府所在地,古建甚多。被红军打怕了的二十六路军如惊弓之鸟。进入宁都县城后,拆平了城外四周所有房屋、寺庙、祠堂等古建筑,修筑了四道坚固防御工事,并把总指挥部设在位于城东濒临梅江、易守难攻的耶稣教堂,旅以上指挥机关全部驻扎城内,派最精锐的七十四旅驻城中警卫。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中央苏区得到空前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拥有疆域21个县,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5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地处苏区腹部的宁都城虽为蒋军控制,但成了一座孤岛,周边全是红区。该军陷入了前进可能被红军消灭,后撤又为蒋军令不容的进退维谷的困境。
屋漏偏遭连夜雨,这时正值多雨季节,十天半月见不到太阳。淅淅沥沥的小雨整天下个不停,吃的用的都发霉。二十六路军的官兵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很严重,加上2万多人的大部队驻扎在宁都城周边,吃、喝、拉、撒全在这弹丸之地,卫生状况十分糟糕,滋生在阴沟、池塘、城壕、茅坑里的蚊蝇多得打结头,日夜铺天盖地袭扰、叮吮着士兵们的肉体。防蚊没蚊帐,防雨没雨具。每天吃霉米粥,喝不洁的水,随地大小便,终于引起痢疾病、摆子病蔓延,瘟疫流行。随军医院人满为患,住不上院的士兵,只有在地铺上辗转、挣扎,痛苦地哀号、呻吟……不到3个月,死亡达数千人,城外的乱葬岗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坟茔。士兵死了,长官不但不同情,反而更高兴,因为可以吃空额。为了发死人财,有的狠心长官甚至把那些还没有断气的士兵强行抬去活埋,坟地中常传来阵阵“救命”的惨叫。
蒋对非嫡系的二十六路军很苛刻,经常两三个月不发饷。即使发饷也要七扣八扣,将官只能得到百分之四十五,校官百分之六十五,士兵百分之七十。士兵的百分之七十还不能全部到手,常被当官的克扣贪污。
前进有红军阻,后撤蒋介石不准,环境恶劣、疾病蔓延、生活困苦、军心浮动、龟缩古城、何去何从?广大进步官兵在关注它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关注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