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后期,宁都成了最巩固的根据地之一,县城北郊七里因此成为苏区江西省的省会和全省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为了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战争,宁都人民竭尽所能,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和牺牲,被誉为第二个苏区模范县。
中共苏区江西省委旧址--七里赖芳汉屋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司令部三大机关先后迁驻宁都县城北郊。宁都由此成为苏区江西省的省会,一直到主力红军长征。
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驻七里村赖芳汉屋,李富春、曾山先后任省委书记、代理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七里村赖翠廷屋,曾山、刘启耀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军区司令部机关驻李园村新厅下,陈毅、李赐凡先后任军区司令员。依山傍水的七里村因距县城七里得名,与李园村紧挨着,两个小山村呈掎角之势,遥相呼应。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驻宁都近两年的时间里,召开了江西党的三个月工作总结会议、中共苏区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江西省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组建了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组织领导江西苏区人民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苏维埃革命和建设运动,为中国土地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迁入宁都不久,第四次反“围剿”进入反攻实质阶段,宁都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在苏区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及时组织发动群众,收集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等物资供给红军,保障了红军两度集结宁都北部的东韶、洛口一带的四五万红军的吃、穿、用等军需供给。在黄陂和草台冈两次战斗中,宁都游击队和宜黄独立团携手参战,集中了1200多名精兵强将展开钳制、引诱、伏击战,将敌人主力诱入红军主力伏击圈。
正当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江西军区领导苏区军民,密切配合红军四破铁围之际,从上海迁入苏区不久的中共临时中央掀起了一场反“罗明路线”的政治运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左”倾错误很快就波及江西苏区。1933年4月16日至22日,在七里村,“左”倾领导者打着总结江西苏区工作的旗号,实为集中批判江西省的所谓“罗明路线”,对“邓、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1933年9月27日至10月4日,为了做好第五次反“围剿”的备战工作,七里村召开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省委执行委员会、省监察委员会以及省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李富春当选为省委书记,蔡畅当选为监委书记。大会交流了扩红经验,为兴国扩红模范县颁发了“一切力量给予革命战争”的列宁奖旗,为兴国上社区、瑞金黄檗区、胜利平安区、兴国崇贤区四个全省扩红模范区颁发了列宁奖旗,会后掀起了全省新的扩红、支前、参军、参战的热潮。
1933年12月21日至29日,在七里村召开了江西省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一年半来江西苏维埃在粉碎第四次“围剿”的胜利中,在粉碎第五次“围剿”中,表现的领导和运动中的伟大作用,特别是在扩红上创造了“红五月”光荣的成绩,创造了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在经济动员上开展群众性的节省运动,开展向地主土豪筹款、向富农捐款的斗争,“全省在十一个月中筹措二百万的经费,借了十万余担谷子,在动员群众参战上,供给红军的运输担架的需要”。这次会议也为动员全省近10万党员和200多万工农群众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会后,省委、省苏政府、军区发出了大量的反“围剿”战备文告、电令、指示,号召开展各种形式的扩红运动,发展经济、粮食运动以及“与红军给养上有直接关系的部门”运动,为第五次反“围剿”做了大量准备。
江西军区司令部迁驻李园后,指挥所属部队,有力配合红军作战,打了许多胜仗。1933年11月,江西新编独立第二、第三、第十一、第十三团,与由工人师改编的中央警卫师合编为西方军,由陈毅任总指挥,用游击战术阻碍敌人构筑堡垒封锁线,深入敌后游击,破坏敌人交通补给线,牵制敌人兵力。“12月上旬,陈毅亲自指挥独立第二、三团在新干县七琴圩歼灭国民党江西保安第二师大部,活捉敌师长李向荣,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震动南昌。敌人迅即将第八十一师、第八十九师调到西线,加强防御,从而减轻了北线红军的压力。”“1934年6月8日,江西军区独立第二团配合红三军团在银龙、上田、田心三个村,歼敌第九十九师第五十三团,俘敌400多,缴获步马枪350支,机枪11挺。敌军在上田大河淹死无数。”
苏区江西党政军机关迁入宁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苏维埃革命建设,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经济方面,1933年春,掀起全省春耕高潮,广昌县复垦荒田6000余亩,广种粮食。鼓励妇女放脚下田,时任江西省妇女部长蔡畅拜老农为师,学会犁田耙田后,把各乡妇女代表分批训练,传授技能。兴国县办起了农业试验场,博生县设立了农产品展览所。当年全省收成比上年增加了一成半,垦荒21万担,粮食、棉花、花生、蔬菜等农副产品获得了丰收。在立足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各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创办小型工厂。如兴国有锅炉厂、樟脑厂、被服厂,瑞金有纸烟厂、缝纫厂,博生县有夏布厂、纺织厂、草席厂、石灰厂,于都有铁厂、铁矿、煤矿、石灰厂、造船厂、锅厂、农具厂、碗厂。1933年5月23日,在博生县城正式成立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江西委员会,到9月,全省店员手艺工人有30880人,农业工会有17230人,苦力运输工人有3958人。为更好地发展商业和财政金融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财政部、国民经济部、消费合作总社、对外贸易局、粮食调剂局、银行等机构。在开展粮食流通、商业贸易、认购公债、征收营业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体育方面,设立了文化教育部,9月17日,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在博生县城开学,共招收学员360名,其中女学员117名。开展了大规模的识字运动,1933年冬,从乡到省都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开办列宁小学,所有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此外,1933年6月13日,省妇女部在宁都办过两期妇女干部训练班,每期一百人左右;6月18日,在七里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江西分会;8月1日至3日,在博生县城举办了江西省第一届运动会。在干部作风方面,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背米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帮助农民耕种、收割、送肥料、砍柴、修路等。1934年春,省苏维维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不要公家的伙食费,从家里带米办公,李富春、陈毅等领导人同大家同桌吃饭、同盆吃菜……全省上下的努力,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伟大的苏区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