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附录2 专家论宁都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与宁都密不可分。宁都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宁都人民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直接参战20余万人次,加入红军5.6万多人,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6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的大量实践活动,为宁都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旧居、标语、壁画、文物等遗存。

  基于宁都具备的充分史实根据和丰富的历史遗存,1970年,省、地和中央党史征集委同意宁都建起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三次反“围剿”历史陈列馆。七八十年代该馆曾被外交部定为外宾考察中国革命历史的参观点,接待过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国外近二十个国家的参观者,每年参观人数达数万人。得到许多领导、专家和参观者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5年8月25日北京宁都改(扩)建中央苏区

  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专家论证会纪要。石仲泉、肖裕声、阎景堂、王健英、夏传鑫、肖甡、黄修荣、刘益涛、陈伙成、徐占权、黄允升、黄少群、姜廷玉、王新生、万建强、凌步机等专家与会。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宁都曾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中央苏区反“围剿”的重要决策指挥中心之一。

  --2008年11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对这些经验的总结。不论从哲学思想方面还是从军事思想方面来说,这部著作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008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

  宁都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县域,是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决策指挥中心和主战场之一。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期间,在宁都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创建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和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发生了一系列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我六到宁都“走走党史”,且第一次踏上赣南中央苏区的红土地就是从宁都进入的。

  --2008年11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

  --2013年12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

  发生于上世纪30年代前半期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军民,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力量极端弱小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克服重重困难,战胜道道难关,导演的一幕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既波澜壮阔,又艰难曲折;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沉痛教训。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央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战略格局的主要支柱,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探索了国家建设。二是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三是在井冈山红四军的基础上组建发展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它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后来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骨干之一。四是率先实现了红军以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创造了适合红军特点的全部作战原则。五是锻炼和磨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统帅,培育造就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一大批优秀军事人才,以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人才,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发展,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8年11月,军科院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会长齐德学在宁都“全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上指出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的军事指挥艺术,蕴含着红军全部的作战原则,体现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更彰显着毛泽东个人的风骨和特色。历史证明,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既为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也为中国革命战争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更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价值。今天,重温毛泽东在反“围剿”期间的军事指挥艺术,感悟其中所折射出的深邃的军事思想,无疑对我军增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能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激励我们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都大有裨益。

  --2013年12月军科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副部长陈新生参观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后指出

  从史料上看,宁都在整个中央苏区创建、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宁都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都苏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对于整个苏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宁都不但是中央苏区初创政权建设的开始,也是红军反“围剿”战略的形成之地,还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执政重点区域。……中共在宁都的革命活动坚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大方向,用雄辩事实回答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革命道路。因而,宁都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013年12月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宁都是苏区革命的摇篮。

  --2013年12月军科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刘庭华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革命中心。

  --2013年12月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

  反“围剿”当中,宁都是红军的集结地之一,主战场之一,是最大的后方基地。

  --国防大学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肖甡

  宁都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确实有一些独有的优势条件(史实)。主要有:(1)宁都是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前期驻地(4个月又23天);(2)宁都小布是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正式成立地;(3)宁都黄陂小布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部及主力驻地和集结地,是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处,是作战战场之一;(4)宁都黄陂山塘、青塘新屋是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出发地;(5)宁都黄陂是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6)宁都是著名的宁都起义、红五军团诞生地;(7)宁都会议是苏区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会议;(8)宁都是第四次反“围剿”前红军主力集结地、巩固后方;(9)宁都曾是举行中央苏区北部十一个县经济建设大会会址;(10)宁都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红五军团进行阻击战地域;(11)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省委、省苏、省军区机关在宁都北部山区坚持游击战争7个月等。(12)宁都保存有许多反“围剿”遗址、标语、壁画、文物、资料,保存有许多苏区人民、地方游击队支援、配合主力红军作战、阻击迟滞敌军的事迹与文物等。这些别处没有。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健英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不仅是宁都的,也是全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可能和力量,来为它做点什么。

  --军科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一室原主任、研究员陈伙成

  宁都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围剿”战争期间,宁都人民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在这里爆发的宁都起义和组建的红五军团,为夺取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三十来万宁都百姓中,有五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达到一万六千多人,全县先后有二十多万人以各种方式参加了支援红军反“围剿”作战行动。也就是说,宁都是家家有人当红军,男女老少齐上阵,为夺取反“围剿”胜利全民齐动员了。这样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历史,当然应该大力加强宣传。

  --军科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研究员陈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