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使教师队伍稳定,必须使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遗毒,全国各项事业都进行了整顿。针对高校整顿中出现的对非党老教师的粗暴态度,195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专门社论,提出“高等学校的党员和非党的老教师相处当中,应该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尊重老教师,关心老教师,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并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好,决不能对他们采取粗暴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70页。而在此前的11月,高等教育部还就青年高校教师的业务进修问题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进修暂行办法》,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改造中,“既积极地培养大批新的师资”,又充分挖掘老教师的潜力,“达到新老教师互相帮助、共同前进,办好高等教育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72-73页。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为了“保证教师集中精力从事主要的工作--教学工作、教学法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1955年7月,高教部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工作日试行办法》,对各级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定额、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教学工作日的时数及超额工作奖励等问题进行了细化,做出了诸如“女教师产假期间的工作全部免除”,“一般教师用于教学行政工作时间,以每年不超过150小时为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173-176页。的符合广大高校教师利益需求的规定。1956年8月,高教部又颁发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奖励暂行办法(草案)》,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政策上的奖励规定,极大地鼓励了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222页。高教部在1959年11月召开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再次确认“高等学校是一支重要的科学技术力量”,“把高等学校的科学力量比作是‘游击队’的说法,是不适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257页。
为了更好地安排高校教师的工作,1960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首次确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1961年9月,中央还严厉批评了高校中的对待教师的“三多”现象:“劳动过多,科学研究过多,社会活动过多。”在根据中央精神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就规定“在假期中,学校和校外单位不要向师生随便布置工作任务”,“教师参加生产劳动,一般平均每年半个月到一个月。男教师在45岁以上,女教师在40岁以上的,不参加体力劳动”,“科学研究工作,不搞竞赛和突击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265-272页。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教师的职称及工作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变化,尤其是在“文革”时期,高校教师不但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在社会上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先呼吁“要提升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下),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编,第441页。1982年7月,陈云就高校教师待遇问题做出批示,要求中央书记处尽力解决高校“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工作负担重,但工资收入低,很多人健康水平下降”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教育文献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李先念在致全国教师的信中也认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清苦”,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李先念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教育报》,1985-09-10.此后,1983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高校副教授及教授可以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198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确定;并建立和完善了教育系统的奖金津贴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保障、卫生医疗等问题也依次逐步解决。譬如在199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就下发了《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筒子楼改造,改善青年教师住房条件的意见》,就筒子楼改造的意义、改造要求及资金来源等问题提出建议;在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再次提出要把教师住房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教师购房、租房等实行优惠政策,同时要求加快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及待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344页。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下,一个安于教育、关心教育的高校和谐氛围逐步在教师阶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