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涉及诸多方面,不仅有国内因素,而且有国际因素;既有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因素,亦有社会环境因素和高校师生自身因素等。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稳定影响因素问题中,有919名学生和437名教职工选择了“网络消极影响”,分别占80.5%和77.8%。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人意料。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消极影响”确实对高校稳定产生了影响,但是其影响之大却未曾料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日益大众化,网络越来越普及,网民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在校大学生几乎百分之百都是网民,智能手机、电脑己成为学习生活必需品。每天定时上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习惯。网络由于虚拟性、高速性、跨地域性等特性的存在,使得有关部门对其监管难度甚大,网民数量的增多和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难度,而这些因素导致网络信息呈现出“遍地开花”之景,各式各样的信息大量存在。在网络为我们编织的这张无形信息网中,有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但也有政治谣言、腐朽反动思想、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信息。高校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不成熟、生活阅历不丰富和年轻气盛等,考虑问题不全面,遇事容易急躁,易冲动行事,极易被这些负面信息所侵蚀。上网次数较多、时间较长等导致负面信息危害程度加剧。调查表明,有555名学生将“上网”放在课余时间主要活动的首位,占49.1%。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更是高达717人,占61.9%。
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另外,在大学期间思想影响的调查中,901人表示受朋友影响更大,占76.88%。这很容易导致“以讹传讹”,扩大负面消息的受众,甚至引发群体性舆论危机。而教职工由于受工作压力、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和晋升等问题的困扰,也容易被这些负面信息侵蚀。调查显示,59.1%的教职工认为其所从事的岗位地位、待遇和工作环境“一般”或“较差”,55.2%的教职工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收入与生活状况“不太满意”和“不满意”,73.55%的教职工表示对“工作压力”最为忧虑。
(二)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稳定影响因素问题中,有913名学生和437名教职工选择了“校园周边环境”,分别占79.90%和77.8%。大学扩招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催生了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高校周边网吧、餐饮、旅店、KTV、游戏厅、发廊等活动场所遍地。在这些场所中,不少存在违规违法经营问题,治安管理比较混乱。这些场所中人员复杂,由于高校保安对进入校园的人员忽视证件审查等必要环节,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混入校园,致使盗窃、打架斗殴等案件频频发生,这容易引发学生恐慌,进而对学校产生不满,威胁高校的安全稳定。调查也表明,有40.7%的同学认为校园打架斗殴的现象会偶尔出现,有8%和2.6%的同学甚至认为这种现象严重、非常严重。部分学生认为“校园打架斗殴行为”主要发生在这些场所。另外,这些场所中恶习颇多,如沉迷游戏、酗酒、色情服务、赌博等,极易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使其荒废学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三)就业形势严峻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稳定影响因素问题中,有945名学生和409名教职工选择了“就业形势严峻”,分别占82.7%和72.8%。高校尽管被称作“象牙塔”,但是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总是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点在当前我国改革攻坚期表现尤为突出。当前,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邓晖,《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1日。这预示着2014年将成为继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的“更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可谓日趋严峻。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外,还有以下两点:第一,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第二,高校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就业问题事关百姓民生,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容易加剧大学生、家长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进而有可能严重威胁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
(四)法治意识淡薄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稳定影响因素问题中,有855名学生和420名教职工选择了“法治意识淡薄”,分别占74.9%和74.7%。尽管研究表明党和政府近些年依法治国成效比较显著,教职工和学生对其评价“差”的仅分别占9.3%和10.8%;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总体而言还比较差,主要表现为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维权意识不强等。此外,在社会矛盾凸显这一大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产生了“权大于法、钱大于法、不相信法”等错误观念,这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在问题面前走向极端,严重威胁着高校稳定。研究显示,在对学校不满时,选择“与学校有关部门直接沟通”,“通过学院或辅导员向学校反映”和“给校长或有关部门电子信箱发信”正当途径解决的仅占35.6%,选择非理性的“向同学发泄不满情绪”,“通过网络发泄不满情绪”则达60.7%。
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高校的法制教育不得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高校很少进行法制教育。调查显示,有35.7%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很少进行法制教育”。其二,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多流于形式。调查显示,表示“学校的法制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的教职工和大学生比例分别占66.6%和48.3%。这主要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不得法等多种原因造成。
所在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情况第二,大学生对增强自身法治观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与奖学金和就业等无关,加上法律自身存在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等,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上还没有普遍形成“崇法尚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气,部分人员还存在“以权压法”等辱法违法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贫富分化”“学校设施落后、不足”“官员腐败”“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和“国内外突发事件”等五方面。由于调查显示这五方面因素与网络的消极影响、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法制意识淡薄和就业形势严峻相比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故笔者在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不再一一详细列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稳定影响因素问题中,以上五方面因素所选择的人数及占。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贫富分化”“学校设施落后、不足”“官员腐败”“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和“国内外突发事件”五选项中,“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贫富分化”所占比重要更高一点,因此,这里笔者主要谈一下该问题。尽管其与“就业问题”同属于社会矛盾范畴,但后者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程度却高于前者,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大学生眼前利益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就业直接与毕业相关,更容易增加大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收入分配、贫富分化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关系不大,且就业直接影响收入水平。“学校设施不足与落后”主要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硬件设施跟不上,另外“校漂族”“周边群众”等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设施“供不应求”矛盾加剧。研究表明,有72.01%的大学生认为球场操场也是引发打架斗殴的重要场所。尽管其他三方面因素所占比重不大,但是我们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