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概念的说明
本书主要是对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及其社会变迁进行研究,在此有必要对“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等关键词语所涵盖的内容进行说明和解释。
明清时期。本书所讨论的明清时期,其上限始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即洪武元年(1368),其下限定于清灭亡即宣统三年(1911),时间跨度为543年。事实上,作为一个民俗、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的研究课题,其上限可上溯到宋元时期,下延可至民国甚至当代。
鄱阳湖地区。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闾相接的盆状天然凹地,受长江、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River connected lake)。这个湖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因水域扩展到鄱阳县境内,隋朝人命名为“鄱阳湖”,沿袭迄今。《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鄱阳湖的水域、湖滩等地,分属沿湖11个县市,分别为当今南昌市、新建县、进贤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湖口县、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及九江市的行政疆域。本书书名所指的鄱阳湖地区亦指沿湖所在11县市地区,即本书研究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民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看《辞海》的定义:“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修行,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万物有灵论,故信奉的对象较为庞杂,体现的主要是唯心主义,也含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成分,特别是民间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信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0页。再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的定义:“民间信仰是民间存在的对某种精神体、某种宗教的信奉和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有自发性、功利性、神秘性、民族性、区域性、散漫性等特征,与人为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景琳、徐甸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0-12页。而日本《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定义为:“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第14册,(东京)平凡社1985年版,第558页。三大辞典的解释各执一端,但也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即民间信仰没有严格的教义,具有神秘性、原始性、功利性、区域性等特点。
“民间信仰”这一学术用语最早为日本学者所广泛运用。1891年,东京帝国大学设立宗教学专业时,首任教授姉崎正治(1873-1949),以自己在日本东北中奥地区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在《哲学杂志》第130期上发表了《中奥的民间信仰》一文,“民间信仰”这一学术用语首次被提出来。[日]姉崎正治:《中奥的民间信仰》,《哲学杂志》第12卷第130期,明治三十年(1897)。截至1945年8月,据民俗学者铃木岩弓的统计,日本曾使用“民间信仰”概念的著书有8部,论文59篇,铃木岩弓著,何燕生译:《民间信仰概念的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民间信仰这一词语得到广泛运用和普遍的认同。一般来说,民间信仰中功利因素比重比较大,如一农民求子时,其信仰送子观音,而当小孩出生后,他就可能不再信仰送子观音了。
在理解民间信仰这一概念的同时,需提及它与宗教信仰有何异同。对宗教信仰的解释,法国爱弥尔涂尔干认为,“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这个集体不仅宣称效忠于这些信仰,而且还要奉行与这些信仰有关的各种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为所有集体成员逐一接受,而且完全属于该群体本身,从而使这个集体成为一个统一体,每个集体成员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法]爱弥尔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民间信仰与之比较,其对官方正统的信仰(宗教信仰)往往使接受或者仇恨,或者是干脆不理睬。民间信仰属于本土宗教,是植根于民众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它是在本土文化中自发产生的,中国的民间信仰为道教创生提供了直接基础,为佛教传入提供了间接基础。美国学者Lloyd E。Eastman认为,中国的民间信仰可以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起源在史前时代,近世以来,则从道教、佛教等教团宗教那里获取并继承了各式各样的观念、性格。Lloyd E。Eastman,Family,Field,and Ancestors: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1550-1949.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p41-42.徐敏认为,“民间信仰是指民众日常风俗习惯下的宗教传统,是集体生活传承而成的宗教规范与社会活动,是汉民族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结构,在大传统价值意识的传播下被压挤到民间的边陲地带,成为儒释道三教的化外之民”徐敏:《乡村民间宗教的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4期。杨庆堃认为,“民间信仰散布于社区结构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并不需要神职人员和固定的会员制信徒,在仪式方面,民间信仰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祭拜发挥作用。春秋两季举行正式的祭拜,主持仪式的是地方官员或社区领袖,或两者兼有,当地群众普遍参与其中,私人的祭拜就是指个人到庙里去拜拜,不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信仰就通过颂扬道德和神话传说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所有这些丝毫不带有正统说教的故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成人之间或由成人向孩子口口相传中将民间信仰承袭下来”[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林国平认为,民间信仰源自中国乡村社会,是一种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缺乏严格的教义教规、教职人员和组织系统,具有分散、自发、民间性质的一种信仰行为。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宋兆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出:“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近年来,许多欧美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民间信仰为庶民的信仰,是传统的信仰,在社会各阶层广为流传,其没有固定的仪式和固定祭祀,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具体的组织,存在功利性和神秘性,为广大老百姓所承袭。笔者对此比较认同,认为民间信仰是万神崇拜,含一切自然山川河流神灵、祖宗崇拜、鬼神祭祀、英雄人物亡灵崇拜、动植物人格化神灵信仰等,无统一的信仰体系,无严格的教义、教规,无严格的固定教职人员及组织系统,其广泛而自发存在于民间社区、社会村落、街头巷尾,也可以存在王府人家、知识精英、社会上层,自发性、神秘性、功利性、区域性、松散性、多变性是其存在的特点。
(二)史料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般民众生活方式进入了学者研究视野,但对一般民众的研究材料限制较大,特别是在传统的文献中,反映一般民众的史料相当的零散乃至缺乏,这就为相关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做好文献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浸泡”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各地档案馆中搜集相关资料,力求将所有材料“一网打尽”,为本书研究提供充分丰富的材料基础。本书材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正史类
《后汉书》《明史》《明实录》《清史稿》《清实录》和一些官方文书等。
2.地方志类
《饶州府志》《南康府志》《余干县志》《万年县志》《德安县志》《都昌县志》《建昌县志》《湖口县志》《进贤县志》《鄱阳县志》《星子县志》《逍遥山万寿宫通志》等。
3.诗集与对联类
明清诗人吟咏鄱阳湖及周边地区风土人情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人在田野调查中,在余干县忠臣庙的管理人员手中偶得一本诗集《干越历代名人诗词集》(胡普江主编,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年版。干越,余干的古名),该诗集收录了268首诗,其中写忠臣庙的诗就有20多首,许多诗作者不详。该诗集是不可多得的记录忠臣庙历史变迁的文化史料,为本书的论述提供了新资料。对联方面,笔者田野调查中,诸多庙宇的对联颇为丰富,对联撰写工整雅致,内涵丰富深刻,有许多典故和故事,史料价值颇高。小说方面,虽然属于文学作品,但其中的某些记载包括人物描写,也是可资借鉴的,因此本书也予以收录。
4.家谱及田野调查资料类
家谱是记录家族变迁、盛衰、子弟传承的宗族历史,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家谱实际上是老百姓自己记录自己家族的民间史书,有较高的可信度。从家族谱牒入手,了解鄱阳湖地区民俗民风,追溯民众的宗族信仰与社会生活,挖掘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真实与原貌,并揭示湖区人民与地方社会及国家机构的关系,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思路。而田野调查是本书最适用、最实用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笔者通过走访余干县忠臣庙、鄱阳县忠臣庙、都昌县老爷庙、进贤县许真君庙、南昌县西山万寿宫等地,并深入与当地民众交流与面谈,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为本书的论证提供了有力论据。
§§第二章 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