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鄱阳湖康郎山之战

  鄱阳湖36位忠臣崇拜及神庙香火,历经明朝、清代、中华民国,至今六百多年,依然兴盛发达,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崇拜与信仰在鄱阳湖地区独一无二。本章根据地方志与田野调查资料,对鄱阳、余干两县的忠臣信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讨论忠臣崇拜的源起与兴盛,揭示国家祭祀神灵(如忠臣)是如何转变为民间神灵的。

  鄱阳县、余干县等湖区人们所称忠臣,是指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交战时英勇献身的36员大将,即韩成、丁普郎、张志雄、宋贵、陈兆先、李信、李志高、王胜、徐公辅、陈弼、刘义、余昶、昌文贵、程国胜、裴轸、陈冲、王咬住、朱鼎、石明、曹信、姜润、王喜仙、常惟德、罗世荣、王清、王凤显、王理、王仁、逯德山、汪泽、常得胜、郑兴、王德、丁宇、袁华、史德胜,后人称他们为“忠臣”。

  康郎山,在余干县西北鄱阳湖东南部,四面环水,南北走向,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23.4米。据传因曾有康姓渔郎在此居住,故名康郎山,简称康山。又因其屹立于鄱阳湖中,能抗风抵浪,亦称抗浪山,为来往船只避风停歇之地,旧有“鄱阳湖行船,康山之岸”之说。

  《余干县志》中,有如此一段传说记载:

  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率领几十条战船来到抗浪山脚下,二人登山一望,山头开阔,树木葱茏,既便练兵,又便隐蔽,山旁还有不少岛屿,便于部署兵力,朱元璋看了大喜,说“如此宝地,天赐我也”。遂即和刘伯温找人打听情况,村民告知此山名叫抗浪山,刘伯温听后说:“糠粮山,猪(朱)有糠吃,人有粮吃,在此能生存,能发展,夺取天下之日可待,此天以宝地助元帅也。”朱元璋说:“我辈乃英雄儿郎,得此糠粮山,定可转败为胜,此地今后可叫康郎山。”此后,抗浪山又名康郎山,流传至今。《余干县志》编纂委员会:《余干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676页。

  此则传说给康郎山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可见,康郎山为一避风湾,是往来渔船在风浪大时停泊的好去处,故有名为抗浪山,至于其是否有康姓渔郎居住而名之康郎山,在此不予考究。但有糠有粮之说,足见该地民丰物阜,老百姓生活富足,能安然度日。朱元璋选此地与陈友谅大战,有天时与地利之便,占有先机。

  另《饶州府志杂类志祥异》载:

  至正十一年,余干清湖水忽黄浊,冬鄱阳雨,檵子大如黍,黑赤色。十八年二月三日夜,星殒康郎湖中,曳照曲折如扫,袁准曰,此枉矢星也,盖明与伪汉之兵征云。(清)锡真修,石景芬纂,《饶州府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3253页。

  此星象暗示鄱阳湖康郎山之战为关键一战,有“星殒康郎湖中”,意指有位大人物将亡,即星象暗指陈友谅将死,陈汉将败,此康郎山大战前之征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四月壬戌日,陈友谅举兵围洪都85天不下。朱元璋解安丰之危后,于秋七月癸酉日,率20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陈友谅恐腹背受敌,于是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元璋,相遇于鄱阳湖康郎山,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关键的战斗--鄱阳湖康郎山之战。这在历史上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的大明基业。对鄱阳湖康郎山之战,许多史书和地方志有记载。据《明实录》载:

  秋七月,戊辰朔,癸酉。上自将救洪都时,徐达、常遇春等亦自庐州还,上于是召诸将谕之曰:“陈友谅构兵不已,复围洪都,彼累败不悟,是天夺其魄而促之亡也,吾当亲征,尔诸将其各整舟楫率士马以从。”……上帅诸军由松门入鄱阳,谕诸将曰:“两军相对,勇者胜,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对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正在今日。”诸将受命,皆自奋。丁亥,随与友谅师遇于康郎山……我指挥使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等亦战死……院判张志雄所乘舟,樯柝为敌舟所觉,以数舟攒兵钩刺之,志雄窘迫自刎,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皆战死,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明实录》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57-159页。

  鄱阳湖康郎山之战,双方殊死搏斗,场面恢宏,力量悬殊,韩成、宋贵、陈兆先、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等皆战死,张志雄窘迫自刎。36将忠义护主,献身殉职,舍生取义,忠心为主,为鄱阳湖康郎山之战取得胜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普郎被十余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汉兵无不吓之惊却!而明之兵将义胆冲天,战争气势迥然不同。

  这场奠定明朝基业的殊死大战--鄱阳湖康郎山之战,《余干县志》记述尤为详细,如记双方交战前的情况:

  二月,伪汉大尉张定边陷饶州,于光走,还四月,陈友谅忿其疆场日蹙,大作舟舰,高数丈,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箱皆裹以铁,自谓必胜,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兵号六十万攻南昌。壬戌主簿城下,诸将分门拒守,围攻凡八十有五日,守益坚。七月癸酉,太祖自将兵救洪都。徐达、常遇春亦自庐州还,太祖亲督诸将会师于龙江,舟师凡二十万。癸未,进次湖口,先遣指挥戴德以一军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嘴,以遏友谅归师。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其奔逸。丙戌,友谅闻太祖至,解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太祖率诸将由松门入鄱阳湖。丁亥,遇于康郎山。(清)区作霖纂修,《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460-461页。

  大战之前,朱元璋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将局势已掌握手中。双方战前准备充分,陈友谅大舟,高数丈,空国而来,号60万大军,气势锐利。而朱元璋运筹帷幄,分兵把守,将情势分析透彻,虽兵马少于陈友谅,但大战前的准备非常充分,双方兵将遇于康郎山。关于战争的过程,《余干县志》载:

  友谅列巨舟当我师,太祖见之,谓诸将曰:“彼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乃命舟师为二十队火器,刀弩以次而列,戒诸将追寇,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戊子,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进兵搏战,声大振。俞通海复乘风发火,焚寇舟二十余艘,杀溺死者甚众。徐达等团搏战不已,火延及达舟乘之,达扑火更战。太祖亟遣舟援达,友谅骁将张定边奋前犯太祖舟,胶于沙,汉兵匝焉,程国胜仗剑叱之,与陈兆先大奋击。牙将韩成进曰:“古人杀身以成仁,吾不敢爱其死。”乃服上冠袍对敌自投水中,敌信之,攻少缓。宋贵、陈兆先俱战死,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定边舟始却。俞通海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遂脱。通海与廖永忠以飞舸追定边,定边走,身被万矢退去。会日暮,太祖鸣钲集诸将,申约束,恐张士诚乘虚入寇,命徐达回守建康。己丑,太祖复亲布阵与友谅战,友谅悉巨舟连锁为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我舟小,仰攻多却,太祖亲麾之不前,右师少却,立命斩队长十余人,犹不止。郭兴进曰:“非人不用命,舟小大不敌也,臣以为非火攻不可。”太祖然之,命常遇春等分调渔舟,载荻苇置火药。其至脯时,东北风起,命以七舟束草为人,饰以甲胄,持兵戟,若斩敌状,令敢死士操之,备走舸于后。将迫敌舟,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抵敌舟,焚水塞数百艘,燔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友谅弟友仁、友贵及其平章陈普略等,皆焚死,我师乘之又枭二千余级。友仁者,即所谓武王也,少一目,有智数,骁勇善战,至是,友谅为之丧气,普略即斩,开阵也。是日,张志雄舟樯折,为敌所觉,以数舟攒兵钩刺之,志雄窘迫自倒。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皆战死。普郎身被十余枪,首脱犹植立舟中不仆,持兵若战状。时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觉,欲拼力成功。庚寅夜,令诸船尽白其樯,旦莫能辨,敌益骇。辛卯,复率众大战。自辰至巳,不解。刘基侍,忽跃起大呼,太祖亦惊起回顾,但见基双手探之曰:“难星过急,更舟。”太祖如言,入他舟,坐未定,旧所御舟以碎矣。友谅乘高,见舟碎,喜甚。俄太祖麾舟更进,皆失色。廖永忠、俞通海,汪兴祖、赵庸以六舟深入敌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起立,日为之晦。时汉舟大,我师还攻之,杀其卒殆尽,而操舟者犹不知,呼号摇橹如故,巳而焚其舟,皆死。至午,敌兵大败,弃旗、鼓、角、器仗浮蔽湖面,通海等还,太祖劳之,曰:“今日之捷,诸君之力也。”友谅战不利,欲退保鞋山。(清)区作霖纂修,《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461-462页。

  在这一场大战中,朱元璋布置先火器,次弓弩,近搏击的战术,手下大将,个个奋勇。当时朱元璋舟陷淤泥,汉骁将张定边直击朱元璋,情势非常危急。韩成临危请命,要求以死殉义,杀身成仁,韩成披朱元璋袍,对敌投水而死。汉兵以为朱元璋自杀,攻打朱元璋舟稍缓。陈兆先、宋贵奋勇俱战死,常遇春救朱元璋舟,俞海通援,廖永忠飞舟追定边,使得朱元璋舟得以脱险,朱元璋亦得救。己丑,朱元璋与陈友谅又会战鄱湖,面对陈友谅的巨舟,朱元璋虽亲自指挥也不得进,连斩数名队长也无济于事,后采纳手下大将郭兴的计策,火攻陈友谅军,火随风势,十分猛烈,汉军顿时抵挡不住,死亡过半。而明军个个争先,舍身杀敌,最终陈友谅大败。战后,朱元璋如是言:“今日之捷,诸君之力也。”康郎山大战激烈,朱元璋几次危急,韩成以身殉义,志雄窘迫自倒,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皆战死,刘基观星象要朱元璋更舟等等,36位忠臣舍身成仁,加上火攻谋略得当,致使康郎山大战告捷。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胜利后,神情兴奋,兴致极高,传说云:

  一日,明太祖带剑独行至一寺庙,寺僧人见其状异,频问姓名,不答,题诗于壁,曰:“战罢环湖百万兵,腰间宝剑血花腥。老僧不是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僧以为狂,取水洗去。他日,太祖以仪从至,询问诗,僧伏地吟曰:“御笔亲题不敢留,留来鬼泣与神愁。漫将法水轻轻洗,尚有余光射斗牛。”太祖释之。(清)区作霖、冯兰森修,曾福善等纂:《余干县志》,同治十年刻本影印,第576页。

  此传说颇为传神,可见鄱阳湖康郎山之战,在朱元璋的心中,是一战定乾坤,一战定大局,一战定江山,是故有“战罢环湖百万兵,腰间宝剑血花腥”之感慨。明文人徐岱曾作诗《望康山庙次唐渔石道长韵》,曰:“一战乾坤定,康山此庙留。荥阳争出骑,赤壁失归艘。香火千年鼎,湖山百尺楼。停舟增感激,月影正中流。”李代良编注,《鄱阳湖历代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页。朱元璋称帝后,曾重返故地,寻找当年之踪迹,缅怀三十六忠臣。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