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水崇拜与鄱阳湖水神形成

  在鄱阳湖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河流汇入鄱阳湖。长期生活在鄱阳湖地区的人们,对水资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敬又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动地描写了水的功能,也反映了民众对水的敬畏之心。本章主要考察鄱阳湖地区水神崇拜与水神庙,了解水神庙分布特点及其职能,探讨水神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观念变迁。

  (一)水崇拜

  水崇拜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水源崇拜中最重要的是河流崇拜。魏子任:《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水崇拜的原始内涵是与早期人类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要求分不开的。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页。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水既爱又怕,爱的是水润万物,使得庄稼丰收,怕的是水淹万物,洪水泛滥,山洪暴发,水患无穷。在远古时期,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河神虔诚的祭祀与崇拜。在殷商甲骨文中此类记载也为数不少,在祭祀中,人们将牛、羊等贡品沉入河中。历史上甚至还有以人祭河的现象,《史记滑稽列传》中载西门豹治邺,废除河伯娶媳妇的陋习,即是其例。人们把河水的平静或泛滥视作河神对世人的奖励或惩罚,把战事的成败看成河神的意旨。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页。

  水崇拜的基本观念之一便是以水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人及天地万物皆因水生。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39页。《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松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虽为吞卵生子,但行浴之说,却与水大有关系,从中可见水生的痕迹。人由水生,水孕育万物,此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影响深远。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路过女儿国,而女儿国的女人们就是饮水受孕,虽为神话故事,但可看出水生观念在民众思想中的映射。

  对水的崇拜,除水生观念外,就是对水崇拜的各种习俗。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有河边相亲的习俗,隔河对歌,以水为媒。如彝族有“泼水为媒”。在婚前一两天,男方到女方家迎亲,迎亲队伍非常精干,一般由男方家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迎亲队伍要在女方家接受各种考验,其中第一个考验便是泼水。女方家定好时间并在男方迎亲队伍之前早早就做好了储水准备,待男方迎亲队伍接亲到来时,女方人员便用一瓢瓢和一盆盆清水劈头“迎接”男方迎亲队伍。纳西族的青年男女在定亲时,男方要送给女方礼物,其中必须要送一坛酒,女方要还礼,还的礼就是用男方送酒的坛子装上一坛水。清水不值钱,但它含有祝愿生子、婚姻幸福的寓意。刘雅杰:《古代先民的水崇拜及其民俗透视》,《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在原始巫术中,祈雨和祈子经常相伴产生,所以泼水还有祝愿对方拥有旺盛生殖力的含义。在江西赣南地区,客家人水崇拜的习俗表现在建房看风水,就是在建造房屋时,要请风水先生看地基的方位和朝向,看地基风水情况。

  对水的崇拜,还表现在对水的祭祀上。农业生产离不开雨水的灌溉,所以水的问题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重视,时有祈雨求神等诸多祭祀活动。祈雨的文辞告书,留存极多,如唐代韩愈的《祈雨告城隍文》《祈雨告仰山文》。对水神的祭祀与膜拜,在古代尚无龙王信仰的时代,形式各不相同,有人物水神,有动物水神,也有自然水神等;自龙王信仰兴起后,人们将水与龙王直接相连,认为龙掌管雨水,龙可以升天,可行云布雨,如《西游记》对龙王的描写,将龙王的神异特征写得更加具体,这是民间龙王崇拜的生动反映。

  对水的崇拜,最初表现为对水神秘力量的崇拜,后来因水神人格化而发展到对司水水神的崇拜。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6页。水神崇拜首推河神,近河的村镇都建有河神庙,祈求河神扼制洪水,给人民灌溉之利。胡其伟:《漕运兴废与水神崇拜的盛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在远古社会,统治阶级借用人们对水神秘力量的崇拜及无知,借用神灵力量为其统治服务,编撰许多灵异故事,特别是借助水神的作用,发挥神权政治的作用。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司水神灵的社会民众基础广与普遍,因而在对司水神灵的崇拜方面,国家是不遗余力,大肆祭祀。如《后汉书》记载汉明帝“荐嘉玉絜牲,以礼河神”(宋)范晔撰:《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卷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可见,汉时用玉和牲畜祭祀河神。在民间,对河神的祭祀同样非常普遍,如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清)康熙敕选:《江南春》《全唐诗》卷三八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03页。“欲辞舅姑先问人,私向江头祭水神”(清)康熙敕选:《春江曲》《全唐诗》卷三八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85页。反映出民间信众祭拜水神的风俗。

  对水的崇拜,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意义也有所不同。云南白族的水崇拜历史久远,其最早表现在对水体本身的崇拜。李福军:《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9页。傣族、布朗族等族的传统泼水节,也有祈福求子的意思,人们认为水为圣洁之物,泼水可消灾除患,可纳祥接福。世界上各大文明的发祥与水密切相关,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等等,无不体现了水崇拜的文化因子。

  水崇拜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资源的作用,对于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仍然是有价值的。袁珏认为:“对水资源的重视就通过水神信仰体现的功能显现出来。主要菜单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保佑农耕社会人们风调雨顺;其二是发挥维持水利秩序功能。”袁钰:《历史时期洪洞水神信仰问题初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32-33页。赣鄱大地,水资源非常丰富,鄱阳湖区人们对水崇拜自古有之。以农为主的鄱阳湖地区,水是农业的根本,洪涝与干旱等直接影响收成,所以治水、祈雨等一直都是鄱阳湖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与重要课题。

  (二)鄱阳湖水神信仰

  在远古社会,人们对水是既爱之又怕之。因古代人们对水的规律无法掌握,认为江河湖海等皆由水神掌管,从而产生出许多水神神话。如果以社会学功能来区分的话,其可分为自然水神和治水水神两大类。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关于自然水神崇拜,在汉代刘向、刘歆编的《山海经》便有记载,如其《鱼腹得刀书》的故事:

  宫亭湖孤石庙,尝有估客下都,经其庙下,见二女子,云:“可为买两量丝履,自相厚报。”估客至都,市好丝履,并箱盛之,自市书刀,亦内箱中。既还,以箱及香置庙中而去,忘取书刀。至河中流,忽有鲤鱼跳入船内,破鱼腹,得书刀焉。(汉)刘向、刘歆编,李择非整理:《山海经》,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02页。

  这里的宫亭湖就是鄱阳湖。对宫亭湖即鄱阳湖的说法,此《同治鄱阳县志》(同治十年刻本影印,第49页)有载:“鄱阳湖,去城西四十里,会江饶衢徽之流,汇于大江,跨南昌、南康、饶州三郡,广袤数百里,东境属饶,春涨则与鄱江接连,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按旧志载,鄱阳湖即彭蠡湖,又名宫亭湖,湖考远师《庐山记》,‘左挟彭蠡,南滨宫亭’;《通志》载:‘彭蠡即鄱阳湖,周环数百里,东至饶州余干康郎山,西至新建荷陂里,南至进贤比山,北至南康都昌县。’南其在南康府城东者名宫亭湖,即彭蠡湖支流也,《史记》斐骃注,盛宏之《荆州记》云:‘彭蠡即宫亭湖是也。’《文献通考》云:‘扬澜左里土目诸湖,皆在彭蠡、宫亭上下,盖皆鄱湖巨浸所至,随地异名耳。’”另据《九江府志地理志》(同治十二年刊本,第68页)载:“彭蠡湖:在治南,一名鄱阳湖,别名宫亭湖,自都昌土目河入境。”笔者认为宫亭湖即鄱阳湖的说法是可靠的。这显然是一则灵异传说,剖鲤鱼腹得书刀,实是湖神显灵。

  《山海经》中还记载一则《鲤鱼还簪》的传说:

  南州人有遣吏献犀簪于孙权者,舟过宫亭庙而乞灵焉。神忽下教曰:“须汝犀簪。”吏惶遽不敢应。俄而犀簪已前列矣。神复下教曰:“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小吏不得已,遂行,自分失簪,且得死罪。比达石头,忽有大鲤鱼,长三尺,跃入舟。剖之,得簪。(汉)刘向、刘歆编,李择非整理:《山海经》,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02页。

  故事是说南州派一小吏献犀牛角制成的簪献给吴侯孙权,船路过鄱阳湖的宫亭庙时,小吏入庙祈求福禄。可这儿的神灵突然对他说,喜欢他的犀牛簪,小吏惶然不敢应,恍惚间,犀牛簪已置于神像前。神又说:“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小吏不得已只有前行,心想自己失去簪是死罪。等他到了石头城,忽然从水中跳出一大鲤鱼,鱼长三尺,剖鱼而得到簪。

  以上两则传说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有关鄱阳湖的灵异故事。可见,鄱阳湖的神灵显灵的传说,自古就有。这两则故事都是说客人在湖上经过,遇庙泊船拜神。鄱阳湖上商旅往来,大凡经过湖边的庙宇,一般都会上岸祈福、求寿、求财、求平安。人们信仰鄱湖的神灵,重要因素之一便是鄱阳湖神灵的灵验。

  《宋朝事实类苑》亦有彭蠡湖神的记载:

  张洎尝涉彭蠡湖,一夕,梦古衣冠候之,礼甚恭,且言居止在侧,他日愿为整葺。洎既寤,访于舟人,云“湖畔有左蠡里祠”。至则神像如梦中所视。洎归中朝,参大政。至道中,里民将葺庙,庙侧有人梦神云:“自有人治之,汝不当治。”因遣人崇饰。吴淑(明抄本作“俶”)为记。(宋)江少虞编纂:《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5页。

  彭蠡湖即鄱阳湖,张洎路过鄱阳湖而梦见湖神,后张洎问于当地船夫,船夫说湖边有庙,登岸拜庙,见庙中神像与其梦中所见人物同一,湖神入梦,乡人拜祭,庙宇灵验。可见,在宋代,来往商贾旅人及里人,对鄱阳湖之湖神一说,也是非常相信的。

  另《湖口县志》又载:

  宫亭湖,即彭蠡湖下流,《十道志》云,湖神甚灵,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秦观宿湖边惜竹轩,梦神女,赠诗云:“不知水宿分风浦,何似秋眠惜竹轩?闻道文章妙天下,庐山对面可无言。”(清)范之焕等修,陈启禧等纂:《湖口县志》,康熙十二年刊本,第737页。

  宫亭湖即彭蠡湖,即今鄱阳湖,相传湖神灵验,并有秦观梦见神女的动人传说。《余干县志》亦载:

  族湖亭,在洪崖乡西湖口,有深潭,楚负刍时,东南洪水为民患,睢浩奏,祭江神,制以金箕玉斗,鸟牛白羊,特遣礼官,致祭时,有老翁曰:“若祭,当就湖之祖。”问之曰,干越西湖口,遂作亭致祭,明日水退,故名。(清)区作霖纂修:《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139页。

  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后汉张遐封族亭候故名)(清)区作霖纂修:《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125页。笔者前节已述,该湖已并入鄱阳湖。东南洪水,实际就是鄱阳湖大水,为民所患,当地官员准备祭江神,“金箕玉斗,鸟牛白羊”已准备妥当,但老翁言应祭湖神之祖--干越西湖口,于是建亭祭祀,洪水果退。可见,民间百姓对湖神深信不疑。

  又《南康府志》载:

  明彭梦祖《祀天后文》,惟鄱湖之风浪,天下莫不闻也,而往往有覆舟之厄,惟神之赫赫灵爽,亦天下莫不闻也。而往往拯人于沉沦危迫之时,是以天子每遣使者册封岛夷,往来大海溟洋之区,惟神是祷,而亦惟神是佑,咸得竣事而归,此神之功,彰彰较著者也。甲午之春,余守兹土堤,工告成,宜有祠镇之,余曰:请毋他祠,惟神是祠。实以扬澜左蠡,暨青山神灵湖一带,上下几百余里,尤称汹涌,而冀神之有大造于往来舟行者也。一二年间,颇无他虞,不意三月二十七以后,狂风连,日夜不休,而覆沈者,无虑数十艘,溺死者,亦无虑数百十人,男与妇与老与,与东西南北何方人……则与道士约曰:每有迅风,急诣神祠,诵《解厄度人品经》,而余小子亦匍匐叩首,惟神是祈,伏愿普施,元救此,颠危以佐。上天好生之德,以慰余小子区区不忍之私,且以彰神之灵,感于百千万,而兹祠之香火,亦奕永,永无既矣,惟神庙貌俨然,格斯鉴斯。(清)盛元等纂修:《南康府志》,同治十一年刊本,第148页。

  此文本言及鄱阳湖之风浪滔天,时有覆舟之厄运,人们为保平安,建祠镇堤,以保湖上商旅和堤坝民众的平安。一次湖风狂急,覆舟数十,溺死人众数百。当地官员遂与道士相约,有疾风则到祠庙祈拜神灵,望神灵显灵,求得平安。

  在古代,每当自然灾害来临,人们往往束手无策,只有求助于本地区之神灵,祈求神灵的帮助。在鄱阳湖地区,信众因水而崇拜湖神,希冀湖神显灵的祭祀,可说比比皆是。《湖口县志艺文志》载前人一诗文《发湖口》,作者不详,诗云:

  临行酾江酹江神,打鼓开船出要津。

  云雾气蒸迷日月,波涛声撼振乾坤。

  放歌今日容豪客,战胜当年想至尊。

  咫尺南昌城郭近,且将双足洗征程。(清)殷礼,张兴言修,周谟等纂:《湖口县志艺文志》卷九,同治九年刻本影印,第418页。

  诗人自湖口到南昌,其“临行酾江酹江神”,打鼓开船。船家商旅过鄱阳湖时都要祭奠江神,并击鼓为助,将酒倒入江中,祭祀江神,希望江神的佑护,使其旅途平安顺利。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已深入民间。

  时至今日,鄱阳湖地区的渔民在开港捕鱼时,都要杀鸡滴血到湖里,磕头拜祭水神。在开港的前三天,渔民们划船到一预定地点走一圈,谓之“看水”。每到一处,渔民们就要焚香三支,跪在船板上向湖面虔诚地磕三个响头,祈祷道:“又要开湖了,又要打扰了,大恩大德,没齿难忘,神灵保佑,风顺船顺,网打得圆,钩排得密,该进网的鱼是湖神爷的恩赐,躲得开的鱼是神灵的意愿……”许怀林主编:《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江西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可见,鄱阳湖水神信仰遍布湖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