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星初
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载:“唐武德五年(622),安抚使李大亮,奏请刈鄱阳西雁子桥之南,置都昌县,县名都昌实始于李也。”
李大亮,何许人也?史书称他是初唐重臣,有大功于唐,深受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之信任。其事迹简介如下:
开始,大亮为隋低级军官,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被杀,贼帅张弼见而异之,将他释放,结交于幕下。大亮绝处逢生。
义兵入关,大亮归唐,授士门令,所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剿捕盗寇,所击皆平。时太宗李世民巡抚北境,闻而嗟叹,下书劳之,赐马1匹,帛50段。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寡不敌,遂匹马单枪,直闯贼营,见其敌帅,晓谕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大亮又杀所乘马与众宴乐,自己徒步而归。前后降者千余人,所在县境遂安。高祖李渊闻报大悦,授大亮全州总管府司马。
时王世充遣将据襄阳,大亮进兵击之,一鼓荡平,所下十余城。高祖劳勉,迁安州刺史。
又令循抚广州,途经九江,遇辅公祐反,大亮以计擒其捍将张善安;公祐兵围猷州,刺史左难当婴城自守,大亮进援,击贼破之。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女子,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奴婢呼!”遂尽皆放遣。高祖闻而嗟异,升越州都督。贞观元年,转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在越州无事,以写书百卷自励,拜太府卿,出为凉州都督,时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要大亮献给太宗出猎。大亮上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自当奉献,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回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当兹重寄。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无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便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并嘱:“宜守此诚,终始若一。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又赐荀悦《汉纪》一部。
大亮循边安边,多有建树,所有建言,太宗尽纳其奏。
贞观十七年(643),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大亮时任左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又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朴。至性忠谨,事兄嫂同于父母。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作丞(小官),自匿不言。大亮尝偶诸途而识之,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大亮知恩必报,朝野称贤。
贞观十八年(644),大亮染病,太宗亲为调药。临终上表,请停辽东之役,又言京师长安宗庙所在,愿深以关中为意。表成而卒,享年五十九。死之日,家无珠玉可以为唅。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之举哀,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史家评曰:大亮,文武兼才,贞确成性。卖马劝农,是为政也;投身谕贼,略也;放奴婢从良,仁也;因鹰谏猎,临终上表,忠也;报张弼恩,义也;侍兄嫂如父母,孝也;无珠玉为唅,廉也。房玄龄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岂虚言哉!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为何与都昌有缘呢?
据《县志》载:“李大亮,泾阳人,有文武才略。初使循广州道,闻辅公祐反,其将张善安掠据洪州(南昌)。大亮遂扎营于县北境,以计擒善安,公祏既破,授大亮洪州都督安抚使。”由于驻军县境,当时称鄡阳县,县治在泗望山,即今周溪泗山,县城遗址仍在。当时大亮扎营于县北境,同治版《县志》载:“治北五十里有‘李大亮营’,说明李大亮曾驻军于徐埠、洞门张岭等地。大亮选择洞门口王市作为都昌立县治所。古王市当时有大观楼、鬼神坛、城隍墩等古迹。王市作为都昌县立县治所约140多年,公元770年前后,都昌县治所由王市迁至都村至今。大亮走遍鄡阳四境,无任至鄱阳及到彭泽,均不方便,于是亲拟奏折,”评论土地之饶,户井之阜,道途之远近,水陆之阻碍“即是说彭泽和鄱阳之西,这大片土地富饶,户井殷阜,交通不便,水陆阻隔,”请刈鄱阳西雁子桥之南,置都昌县“李大亮奏疎,获得朝廷批准,都昌县正式上中国版图。”县名都昌,实始于李也。“所以取名都昌,当时考虑”以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这是发生在唐武德五年(622)都昌立县一件大事。《彭泽县志》亦载: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奏请置州浩山下(称浩州),又刈彭泽之西为都昌县,八年州废……彭泽与都昌俱属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