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是个多山县份,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树木生长,是理想的森林生长地。永新历代先民不仅靠山吃山,更注重保山养山,在开发利用和发展林业资源方面取得许多成果。
一
永新森工源自1949年9月成立的吉安分区木业公司石口办事处,1951年7月成立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新县木材办事处,办公地址在永新县禾川镇城厢小学对面的湘记生禄斋作坊内。后多次更名,历经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宁支公司、江西省森林工业局永新支局、江西省木材公司永新支公司、永新县木材公司等。1984年实行政企分开,从永新县林业局分离,成立永新县林业工业公司,隶属永新县林业局,属副科级森林工业中型国营企业,办公地址在永新县禾川镇湘赣大道64号,下辖曲江、三湾、象形、陈山、大沙、洋埠、文竹、禾山8个林场。下属林场也曾多次更名,历经作业所、伐木场、木材收购组、森林经营所、林业管理站等,20世纪80年代前后分别改为林场。
县林业公司生产的木材材质优良。陈山红心杉树干通直,色红耐腐,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中国的“黄上木”之称,曾作为建造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专供材。号称“黄金条子”的庐陵杉木,具有标长心红、弯曲度小、抗压力强等特点,是全国优质木材之一,在永新县拥有1200余年的栽培历史。
县林业公司林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旧址群,风光旖旎的三湾国家森林公园,烟波浩渺的红枫湖,飞珠溅玉的九陇瀑布,奇景天成的禾山七十一峰,以及道教千古名胜高士山。
二
森林资源培育是森工企业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更是保障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县林业公司经营的山场是在1950年土地改革时期国家划拨的17157亩山林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1968年起,为支援国家林业建设,林农将无力经营的荒山无偿赠送给林场,或者将残次林地一次性评估作价卖给林场。1969年6月,龙门人民公社黄岗大队(今龙门镇黄岗村)将无力经营的5万余亩荒山无偿赠送给象形林业管理站黄岗木材经销组(今禾山林场)经营。1969-1972年,曲江采育林场先后在坳南和曲江等地购买山场2.6万余亩。三湾采育林场在1978年8月和1986年4月两次购买九陇至荷树坪一带山场4万余亩。1986-2012年,各林场采取联营造林的方式,即林农出土地、林场经营管理、林价按比例分成的方法联营9.3万余亩山场。县林业公司通过收购和联营等途径不断扩大经营面积,到2012年底经营山场总面积52.43万亩,是初创时期的30.5倍,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2.26万亩,占总面积的99.7%,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38万亩的21.9%。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其中有林地面积49.29万亩,有林地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4.3%。
在扩大经营面积的同时,森工企业大力培育森林资源。20世纪60年代推行人工造林以来,企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创新管理方法,改变过去“一锄法”的传统造林方式,实行整地打穴造林。1977-1979年连续三年每年造林面积2万余亩,1986-1988年三年造林面积近9万亩。1990年以后,企业高标准高起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6.6万亩。1992年,三湾采育林场被国家林业部评为“七五”期间更新造林先进单位,并在1995年被列为全国七大森林培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场之一,1996年荣获“全国森工系统营林先进单位”称号。象形采育林场在1994年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中五项综合指标达标率148.1%,检查评比位居全省第一。为充分调动职工的造林积极性,实现“企业增资源,职工增收入”的目标,2011年企业推行职工股份制合作造林。在加快造林进程的同时,森工企业精心管护,适时进行抚育工作。1966-2012年,森工企业累计荒山、迹地更新等造林56.5万亩,完成抚育300.6万亩次,其中幼林抚育268.8万亩次,中龄林抚育31.7万亩次。根据永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显示,县林业公司的森林蓄积量从1950年的4.2万立方米增长到1989年的105.7万立方米,从1994年的110.2万立方米增长到1999年的151.9万立方米,从2004年的223.2万立方米增长到2009年的263.8万立方米,占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的36.35%,是1950年的62.8倍。2012年底,县林业公司林区森林覆盖率为95.4%,比2004年提高5.83个百分点,比1989年提高41.2个百分点。企业实现了青山常在的经营目标。
三
木材生产利用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森工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永新是森林资源大县,是南方主要产材区之一,早在2000年前就有木材采伐利用。森工企业自创办以来,根据国家政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1957年前,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森工企业实行自由采伐。1957-1984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采伐数量、调销价格由国家统一计划。在计划经济时代,木材生产量较大,最高时为1979年和1980年每年产量近9万立方米。期间木材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流程长,安全隐患多,工人用最原始的开山斧等工具伐木,费尽千辛万苦将木材肩运到小溪边,然后扎成木排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将木材水运出山。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职工疏河炸礁,在河流上修筑永久性水坝42座。21世纪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油锯替代了开山斧,汽车可直达采伐山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85年后,国家实行限额采伐政策,森工企业自主经营。县林业公司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政策,始终坚持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初期木材生产量每年控制在25000立方米左右。2006年后,随着森林蓄积量的增长,木材生产量每年增加到3万~4万立方米。在自主经营过程中,木材市场行情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木材市场放开之初,森工企业沿袭过去的模式,在木材下山归楞后,坐等顾客上门,由于市场行情较好,森工企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1996年后,因木材市场疲软,企业一度陷入低谷。面对市场的竞争激烈,2001年县林业公司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大胆改革,推行活立木竞价销售,使企业迅速走出困境,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1984年森工体制改革后至2012年的29年间,森工企业销售收入3.47亿元,实现毛利总额1.3亿元。2005年以来,森工企业纯利润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31万元跃升到2012年的232万元,七年间增长7.5倍。自创建至2012年底,累计生产木材250.3万立方米、毛竹147.2万根,其中上交国家木材96.66万立方米、毛竹114.9万根,上缴利税4515万元,其中利润1286.4万元,税金3228.6万元。
为提高木材利用价值,森工企业根据各个时期特定市场行情,开办木材加工行业。1976年,森工企业创办木材厂,进行竹木半成品、成品加工。各基层林场相继开办综合厂,进行竹木制品加工,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致力于林产工业的发展和创新,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县林业公司始终绷紧护林防火这根弦,林政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到2012年底,企业有护林点46个,护林人员174人,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8个。1989年,森工企业推行护林员逐日登记巡山记录制度,实行“定点包干,责任到人”的措施,大大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2000年后,县林业公司抓住实施国家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的契机,进行封山育林,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1988-2000年是森工企业林政管理最困难的时期,林区周边群众就业渠道窄,部分村民大肆偷盗林木。为保护森林资源,中共永新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多次行文并组织林区治安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区秩序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森林公安是森工企业的坚强后盾,长期以来,森林公安不辱使命,经常深入一线会同基层林场开展整治行动。为了林区秩序稳定,林政管理人员任劳任怨,不顾个人生命安危,遭遇殴打受伤住院数十人,有2人为林政管理工作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
永新森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艰苦创业,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从初创时期的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中型企业。
创建之初,没有办公场所,更没有职工住房。在困难面前,林业职工没有退缩,更不气馁,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杉皮、茅草、木棍结庐而居,租借民房、祠堂、庙宇办公。随着企业的发展积累,职工的居住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从茅棚到土坯房,从二层砖木结构到高层砖混结构,一栋栋漂亮楼房矗立在林区的沟沟壑壑,至2012年底,房屋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2011年,县林业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这项民心工程惠及全体员工。
创建之初,进出林区的只有羊肠小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着职工的生产生活。面对这一切,职工迎难而上,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白沙至万年山、大湾至荷树坪、象形至繁荣、平丰至陈山等一条条林区公路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至2012年底,有林区公路180.15公里,纵横交错的林区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林区交通网络。同时,县林业公司投资75万元用于供电,投资49.6万元用于供水,投资78.88万元用于通讯,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职工营造了一个既舒心又安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积极回馈社会,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公益性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86-2012年,先后累计帮扶资金筹资226.562万元,资助木材2025立方米,捐助地方教育、交通、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五
县林业公司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构建森工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为构建和谐林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2008年,江西省总工会授予县林业公司“职工之家”称号;2012年,县林业公司被江西省总工会列为江西省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示范单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努力,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县林业公司恪守的责任。1984年,职工平均年收入724元;1994年,职工平均年收入3021元;1995年,企业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职工平均年收入3909元;2005年,职工平均年收入9288元;2012年,职工平均年收入为2.68万元,是2005年的近3倍,是1995年的近7倍,是1984年的37倍。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为职工保障创造了条件,在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历史原因,2006年底拖欠养老保险费550万元,之后县林业公司积极应对,到2010年全部清偿了历史欠账,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按照国家政策,职工医疗保险在2008年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2011年转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并为每个职工再购买一份大病医疗保险,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2007年,县林业公司被中共永新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年度县直单位社会保险工作第一名;2011年,县林业公司被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劳动保障诚信等级AAA级单位。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92-2012年,县林业公司成功召开了四届共计10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引导职工参政议政,集思广益,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做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
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树木先树人的管理理念。自创建以来,森工企业经常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创“十佳”工人等活动,有力地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向含光和江西省劳动模范袁树声以及一大批受到江西省总工会、林业厅和吉安市等部门和单位表彰的先进个人。曲江采育林场四次获江西省“林业先进单位”称号。三湾采育林场先后获得江西省“全省森工学大庆竞赛第一名”、“大庆式企业”等称号,并三次获得国家林业部表彰。
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创建之初,职工文盲率高,企业开办夜校。1982至1985年,企业开展大规模的“补文化,补技术”活动。2008年6月,县林业公司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培训与深造相结合的方法,请进专家学者为职工授课,派出爱岗敬业的年轻职工进入相关院校深造学习,鼓励职工参加函授、自考等多种方式的深造学习,多途径多渠道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截至2012年底,县林业公司在职职工929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75人,中专(技)学历170人,拥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69人,工人技师85人,高级工244人。
林区远离城镇,生活相对单调,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森工企业开办职工俱乐部,创建职工书屋。20世纪70年代,购置电影放映机,订阅各类报刊。到2012年,电脑、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场地及用品应有尽有,重大节庆日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职工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搞好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树立县林业公司的对外形象。2004年,县林业公司制作并启用企业标识,2011年县林业公司创办内部刊物《永新森工》报,2012年自创并唱响企业歌曲《森工之歌》和《我为永新河山添绿色》,2012年6月,与永新县文联联合举办文艺家走进森工企业采风活动。通过上下努力,县林业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党的十八大绘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创建常青基业,实现全员富裕”的永新森工梦一定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