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内地连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陆上通道,位于内陆、沿海和北方与南方的交接点,区位条件优越。江西自隋唐至明清,一直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与湖南、福建的经济水平仍较接近。然而近20年来,江西已沦为我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俞勇军等(2003)从经济区位角度指出江西已处于经济边缘区。叶滢等(2003)从人口城市化角度指出了江西存在被周边发达地区极化的危险[107]。
新世纪以来江西发展增速明显,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64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连续三年实现13%以上增长,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全省生产总值排在中部六省之末[104]。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但江西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是城镇化水平低,总体实力不强。2005年,江西省城镇化水平37.1%,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位列中部地区第3位,在华东列第6位[108]。二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与分布不合理。2005年,江西省设市城市21个,数量居中部六省之尾。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个数和人口数占设市城市的比重位列中部六省之末。县级市和县城平均常住人口5.2万人,人口规模偏小[109]。地级市除赣州、吉安两地级市外,其他9个均在江西地理中心以北,其中又有6个分布于浙赣线上,城市分布不够合理。三是城市工业经济效益低。江西设区市第二产业比重51.82%,比福建、湖南高1.35个、7.56个百分点,但每位第二产业劳动者创造增加值8.49万元,比福建、湖南少1.14万元和1.31万元。江西设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14.84万元,分别比湖北、安徽和湖南少3.45万元、1.04万元和2.24万元[110]。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有利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特色学科的战略指导思想。
7.1.1 指导思想
在2011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江西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优化教育结构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111]。巩固和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可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必须树立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外高教发展的实践表明:高等学校如果脱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就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江西高等学校确立在江西现代化建设服务中求发展的办学思想,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江西高等教育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思想。
(2)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耦合度的战略指导思想。江西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江西高等学校根据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要优化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增强同社会的耦合度的战略思想,是既符合江西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3)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缓解江西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以及公办、民办高校形成良性竞争发展机制,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指导思想。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内涵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12]。在江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原本紧缺的教育资源却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从而严重制约江西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江西高等教育需要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部委属高校更好地同地方高校的结合,促使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结合,使其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幅度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
(5)改革发展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在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方向,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7.1.2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对江西高等教育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是江西高等教育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也是江西高等教育在既定的战略领域展开战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在《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是: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在学人数总规模达到12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8万人)。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在赣留学生总规模达5000人以上;在校生突破88万人,其中研究生3.6万人。人力资源开发中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6%,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480万人。[113]“十一五”期间建设高等学校80所左右;力争全省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5至7个,2012年博士点授予学校达到了9所,博士点50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达13至15个,硕士点700个。由此可见,江西“十一五”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为数量目标,而对教育发展中的质量、结构效益目标有所忽视。“十二五”规划则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由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要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过程。数量的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没有数量的增长,也就谈不上发展,但仅仅有数量的增长,并不能完全涵盖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地说,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表现为学校的数量、规模和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增长之外,还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的改善与更新。
《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描述:以质量为核心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巩固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理交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制订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规划,引导各高等学校明确发展定位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高职(高专)院校逐步退出中职教育。积极抓住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机遇,以南昌大学“211工程”建设为抓手,确定一批省属重点高校,使江西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位置前移。
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结合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涉及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发展一批特色、重点学科,促使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4]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力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高校自觉参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空间。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引领和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挖掘红色资源文化,自觉投入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保护与传承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从江西高等教育实际出发,根据江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2010—2020年)的目标为:高等教育区域特色显著,1至2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
(1)高等教育区域特色显著。现代高等教育都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不同区域在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人文传统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质决定了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特色。“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又要回应外部社会关系发展的需求,因此,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生态化发展,必然要结合区域的特点,突出区域的特色,服务区域的发展,在服务中形成特色。”[115]特色是区域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江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应确立江西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调整中应紧密围绕具有江西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如:民用航空器制造工程,有色金属产业,特种陶瓷、功能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建设,高强、轻质、多功能、低能耗的新型墙体材料,中、高档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产业,以彰显江西高等教育的个性,凸出江西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2)1至2所高校部分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为提升江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江西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至2所具有江西区域经济特色的高校,使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且在国民教育体系结构中占有重要席位,并以此带动江西其他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先天环境和后天条件存在不足,要想追求高、尖、全的确会有很多困难,更何况有的学科不一定符合地方需要,所以在追踪学科前沿、保持创新的同时要发展有特色的学科并使之达到先进水平。”[116]因此,江西应选择一批反映学校、区域特色和水平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使其尽快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以带动和促进江西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步伐,进而提升整体教育实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