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社
在一年的节令中,春社可以说是春天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古人在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称为春社。春社自古无定日,宋代以后春社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时间大约在春分前后。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载:“《通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无秋社,汉代以后开始有春秋两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社日兼有祭神和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在古代颇受人们重视。陆游《游山西村》诗中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春社日这一天,除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外,还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据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
吉安民间对社日普遍比较关注,尤其是农村,社日这一天,在安福县的一些地方,各村祠堂出资演社戏,男丁到祠堂喝酒吃饭,称之“社饮”,也叫“吃社”。明朝时,由理学家刘阳倡导,在南乡一带,定期举行“社饮之会”,每会五天,父老乡亲都参加,宣讲孔孟之道,制订乡规民约。
二、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有句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抬头遍地牛。”说的是要准备春耕了。吉安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不到井里挑水,旧传井水通龙窟,龙抬头之日挑井水,怕惹龙王生气。水塘、水库也要开始蓄水。传说从这天起,专爱行云布雨的龙王会令72贤人掌管风雨,他们看到各地塘库水满,会高兴地向龙王复命,这一年也会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有些地方的家庭主妇在太阳没出山即起床,走进厨房,用长棍敲打灶台上方的房梁、楼板,一边敲一边说:“二月二,敲房梁,蚰蜒虫子不下房。”为的是做饭时没虫子掉进锅里。
旧时代,长辈会督促晚辈无论如何要剃一个头过年,正月里不剃头。二月二,龙抬头,才可以剃头理发。因此,正月里在乡村中找不到理发匠。此俗,年轻一代人已不太讲究了。
农历二月初二是青原区东固的传统庙会日,迄今有220余年的历史。从前,每逢春节来临,东固西城钟、刘两姓各家都要画好神像,安好神位,开始虔诚迎神、禳神(供神),祈祷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添丁发财。正月十五送神日,两姓人敲锣打鼓,燃香点烛,备斋放炮,把纸扎的彩旗、凉伞和神像送到江边火化,然后将灰烬装进纸彩船里,推至江心,让它顺流而下,这叫“送神回洛阳”。有一年的送神日,钟姓先送,刘姓立即跟去,刘姓要将灰烬倒入钟姓的彩船里,叫“搭船”。钟姓坚决不同意“搭船”,认为这会压住自己,由此酿成口角,结怨。为避免事态扩大,刘姓决定正月十六日改为禳神日,送神日定为二月初二。二月二这天,刘姓不但请戏班子演戏,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扎些纸人,纸人围放在戏台边,只要拉动一纸人,所有的纸人都能张开嘴,好似在亲切交谈;手脚也能上下左右活动,又像在手舞足蹈,令观众赞叹不已。商贩、邻近民众闻讯蜂拥而至。久而久之,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等省都有人来看热闹兼做买卖。
后来,二月二日的传统庙会演变为盛大的集市贸易日。这天,东固街巷的各种工艺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琳琅满目,邻近各县的商贾云集一市,边贸繁荣。
三、花朝节
我国传统有农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为花朝节,取百花始盛开之意,也叫百花节。“有利无利,且看二月十二”,据说这天晴则百果多实,雨则少结少实。旧时择此日完婚,以应花好月圆之意。旧时,吉安的士大夫、文人会在花朝节赏花聚会,饮酒赋诗。吉安民间只有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过花朝节,直至今日,仍非常隆重,从二月初一至十五,历时半月之久。相传,古代三舍村有个美貌的新寡少妇,二月初一那一天,到小溪边洗涤衣物,被一位风流公子所纠缠,寡妇不从,但心寒有畏,当夜悬梁自尽。村民对她反抗强暴的精神深表敬佩,每年过起花朝节纪念她。
二月初一在三舍刘氏忠义祠起神,用十案福神供奉康王菩萨,早晚敬两次斋饭。十四日扛康王菩萨朝拜,先入洞,后进户,家家点香灯,备三牲祭祀,以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十五日为送神日,请牙居道士在忠义堂开道场做法事。从初一至十五,全村人皆不下田劳作,在家尽情过节,招待亲友。十五日送了神后,纷纷忙于农事,所以三舍人说:“吃了花朝酒,锹把不离手”。今仍流传此俗,但不朝拜做法事。
四、分龙日
在安福一带称农历六月初八为分龙日。此时农田急需用水,这一天如下雨,则预示当年雨水充足,如晴天则预兆本年干旱。旧时分龙前一天,祠堂打锣报晓全村,男丁聚集在祠堂,进行祭祖拜神活动,祈望风调雨顺。此俗今不流传,但分龙日之名仍挂在乡民嘴边,乡民仍在观察六月初八是否下雨。
五、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吉安民间认定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有“六月初六日,晒得鸡蛋熟”之说,也称“天中节”。农村流传一种求助神灵除暑气保平安的仪式,也称庙会;安福彭坊乡山区称“火把节”。大多数农村把庙里的菩萨抬出来,请道士,念唱经文,祈求风调雨顺,炎夏安康。山区人则拜山神和土地,家家用筷子串两个米果放在盘子里,到门前供奉许愿。晚上,村民们打着火把游山,用草纸折成三角形纸包,洒上鸡血,用篾竿穿插在果园、田垅、菜土中,据说保佑庄稼不被害虫咬伤,避免野兽践踏。家家用米、面粉做成辣椒、红薯、瓜果等形状的米果,蒸煮后食用。还要翻箱倒柜晒衣服、被子,读书人翻晒书籍。据说这天晒过的衣物、书籍没有虫咬,不会霉烂。
六月初六,是吉安民间晒族谱的日子。从古至今,族谱一般存放在德高望重的族长家中,很多家族,确定六月六晒谱。届时,族长公、房长等多人,先往宗祠拜祖宗,沐手后,虔诚地请出族谱,插香,晒谱。日昃西斜,收谱入箱,敬拜天地四方,晒谱结束。
六月六还俗称“洗狗头”节,把狗抛到水里洗澡。为什么抛狗到水里洗澡,此俗来历不详。但吉安民间有以夏至为老少皆宜下水洗澡时日之说,在夏至前下水洗澡,身体差的人,受不了寒气从肚脐眼里进入,恐致疾病。夏至日之后,无论河流、水塘,都适宜。夏至一般在六月初六之前。两者不知有否关联?井冈山罗浮一带土籍居民对“六月六”比较重视,会邀请亲朋好友欢聚畅饮。
六、九月二十八
遂川县泉江镇窗下村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是窗下村刘氏家族的传统节日,气氛热烈,如同过年一般。这一天该村刘姓外嫁的女儿、远方的游子以及应邀而来的亲友,都从四面八方涌向窗下。家家有亲朋,户户闹节日。
该节日只局限在刘氏家族之内,同村的他姓人家无此风俗;每家聚餐时必食“麻糍米果”。此果以糯米为料,先煮熟拍成扁饼,撒粉晾成半干,食前切成条状置锅内油煎,然后撒上白糖即可。做此米果颇有讲究:该村刘氏宗祠内原有石碓,专供族人舂糯米。每逢节日来临,族人们端着糯米,争相来到祠堂。舂糯米者须先燃香点烛,请出祠内所祀之神“华冠帝主”,待米舂好后于神像前叩拜敬祭,仪式庄重肃穆。据说敬过神的米果才能存放不变味,食之过量亦不伤胃生病。现在旧式的舂碓祭仪式已废除,过节食米果习俗不变。
窗下刘氏家族的这一节日风俗,其来源有三说。一是缘于病疫。相传几百年前,泉江一带发病疫,惊恐万状的村民们束手无策,便在九月二十八那天烧香叩头,祈求“娘人姑姐”为他们祛病消灾。疫情得到遏止,为感谢“娘人姑姐”救灾之恩,每逢九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便要举行一次纪念活动,久而久之,遂成风俗。另据该村老人回忆,他们十几岁时曾听百岁老人说过,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离窗下村东北方向一华里的地方,人丁不旺。而今天窗下村的地方原是一片荒草地,有一天族中长者在这片荒地的草丛里发现母鸡孵了一窝鸡崽,觉得那地方风水一定好,居之可以发达,遂于九月二十八日移居此地(即窗下),并设宴庆祝,嗣后年年庆贺,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是:窗下刘姓是从吉安圳头(今吉安县敦厚镇)迁来,而吉安圳头刘姓也有过九月二十八吃麻糍的风俗。窗下刘氏不忘祖宗习惯,还将这一习惯发扬光大,在遂川一带,显得特别。
七、十月半
农历十月十五日,峡江称“米果节”,新干称“下元节”,永丰称“十月朝”,此时适值秋收完毕,家家户户做米果,打麻糍,谓之“吃十月半”,以庆丰收。新干有“正月半,神月半;七月半,鬼月半;十月半,人月半”的说法,说得很形象,正月敬神,七月祭鬼,十月才是自己劳动自己享受。
§§第四章 礼仪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