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子嗣生育的国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并反映到各地的婚姻生育习俗中。吉安同全国其他地方的生育观念一样,以多子多孙为福,祈求儿孙满堂。比如建房,吉安各地在房屋前后一般栽种石榴、橘树、枣树等,这些果树结子多,且能食用。不栽桂花树,认为桂花只开花,不结果。吉安民间对茶树很有感情,一则茶的生命力强,结子也多。另外茶与大米有同样功效,在一定的场合下,它具有避邪和镇邪的作用。从议亲开始,婚姻过程与茶都有关系,比如新娘进丈夫家时,年长的在新娘跨进大门前,便向新娘撒些大米或茶叶,驱去新婚身上的邪气,从进门一刻起,是一个“全新之妇”。结婚的床,吉安旧时作兴木架床,床有许多雕板画板,其中就有雕刻石榴、茶花、麒麟送子图,床额上写“早生贵子”、“麒麟送子”等字,寓意与期望十分明显。娶亲前一天,新郎家请一位本村中命最好福最好的妇女来铺新床,经过命好福好的人铺过的新床,也能儿孙满堂。这些习俗,充分反映出吉安民间生育观念和习俗。由于生育观念中对求子的强烈希祈,因而产生了吉安民间特别的求子习俗。
一、求子
自古以来,从人们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到已婚妇女希望“多子多福”的迫切愿望,无一不体现人们对新生命的渴求。繁衍子孙后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无子嗣者要想生儿育女也在情理之中。由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体质状况等不同,有的人无生育能力,有的人生女不生子等,却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封建观念影响,于是,千奇百怪的求子习俗也就应运而生。
1、求嗣坛。
吉安各地道教设有求嗣坛,其中以安福武功山名气最大。在武功山金顶右侧下面的小山窝处,有一间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洞屋,百姓俗称“送子坛”。坛里有眼仙人井,相传是铁拐李用铁拐戳开的。上山朝拜神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到仙人井来祈求仙水喝。不少香客不远千里带着瓷壶瓦罐,到这里来提水回去。
传说,古时湖南攸县有一老汉,儿子婚后五六年未见生育。老汉不辞辛劳来到武功山,从仙人井带回水给儿子、媳妇喝。喝完了这壶水,媳妇果真怀孕了,而且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第二年,老汉妇夫为了感谢武功仙山神灵庇佑,携带儿媳、孙子和早已请人铸好了的铁瓦,来到武功山,将芭棚改建成了石墙铁瓦的洞屋,里面雕塑了八仙神像,横顶上嵌了一块“有求必应”的石匾,这石坛改叫做“求嗣坛”。
关于文天祥的出生就流传一个其父求嗣的故事。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号革斋,家道殷实,无奈人过中年,膝下无子。有一年冬天,文仪正与夫人围炉小饮。忽有老道上门来,老道即自报家门道:“贫道乃武功山葛仙坛玄真子是也。闻得施主乐善好施,特来为鄙观化缘,望施主慈悲为怀。”文仪见玄真子在此寒冬腊月,长途跋涉来到庐陵,肃然起敬道:“法师如此精神,文某钦佩之至,谨遵法旨就是了。”当下吩咐家人打扫净室,留玄真子小住。每天与他阐法推道,只觉得奥妙无穷。三日后,玄真子告辞回山,临行说:“请施主于明年春暖花开时,入小观一叙。”文仪派家人将捐银护送至武功山葛仙坛。待玄真子走后,文仪将老法师留下的偈语细读,那偈说:“红羊越墙,逝波不兴,天地正气,在子一身。”文仪反复咀嚼这十六个字,总不解玄机。只是“在子一身”略有所悟,也许菩萨已安排他晚年得子。次年春,他揣着万般困惑,来到武功山葛仙坛进香礼拜,暗中恳求菩萨赐子。又至求嗣坛中摸得一枚大海螺,这是生儿子吉兆。他在观里住了多日,与玄真子论道十分投机,唯问及偈语,老法师则含笑道,施主合当有后,天机不可泄漏。不久,夫人身怀六甲,这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文天祥。
2、拜观音求子。民间传说中观音娘娘能给人送子,因此也叫送子观音。庙宇里送子观音的塑像怀里总抱着一个男婴。去求子的夫妇向观音娘娘跪拜许愿后,最好将那男婴的小鸡鸡趁无人时掐下来,并虔诚地用干净的手帕或毛巾包好带回家。据说如此一来,这对夫妇就能喜得贵子。
3、偷球求子。民间把迎灯灯头上挂的彩球视为吉祥物,无子嗣者若能得到彩球,就能怀孕生子。过去,求子的夫妇事先与灯头首商量好,晚上将灯迎到求子人家门口。求子人家先是祭拜灯头,放鞭炮送红包,给灯头挂红,趁机将一个彩球“偷”下来。求子人将“偷”来的彩球挂在床的“藉手门”上,这对夫妇就能生个“王男”。如果真的生出个儿子,第二年还要给灯头“敲馒头”,就是给所有迎灯人送一双大馒头,叫“王男馒头”。
4、偷瓜求子。这是一种很有趣也很可笑的求子方法。求子夫妇先串通几个亲朋好友,请他们去人家田地里偷个瓜送到自家来。偷的瓜以南瓜和冬瓜为佳,不宜偷别的瓜,南瓜谐音“男娃”,有送子之兆。别的瓜如西瓜谐音“死娃”,不吉利。偷瓜送子者将偷来的瓜描上眉画上眼,穿上童装,装扮成小男孩,再用竹椅抬着敲锣打鼓送到求子人家,放在床上。女主人伴着此瓜睡一夜,翌日清晨将此瓜煮熟吃下,以为自此可怀孕生子。
5、领养求子。求子者先从别人家领养一个女孩,而且最好将这女孩取名为“招弟”“跟弟”什么的。据说这样,此女孩就会为求子的夫妇“招个弟弟”,“跟个弟弟”来。所以吉安民间叫“招弟”“跟弟”“来弟”“有弟”的女性很多,就是求子习俗的反映。
6、吃喜蛋、喜果求子。吉安嫁女儿的嫁妆里一定有一个朱漆子孙桶,桶里要放上五个煮熟染红的鸡蛋和许多染红的喜果。嫁妆送到男家以后,男家亲友如有久不生育的女人就会向主人讨子孙桶里的喜蛋来吃,希望吃了有怀上男孩。
小孩诞生,吉安习惯在出生后第三天洗浴,是人生礼仪的第一个,世俗把它当作重要事对待,亲友都来添盆,煮上许多鸡蛋,先放进浴盆中。洗儿盆里放的红蛋,不孕的女人可以讨来吃,不嫌弃从澡水中取出,图的是一个愿望。
此外,民间还有“求签求子”“托梦求子”“向石母娘娘求子”等多种求子方法,五花八门,花样翻新。尽管新时代生育观念有所改变,思想进步,但民间的求子习俗还保留着,传承着。
二、孕期
送猪肚礼。新婚后,第一次怀孕,娘家要给女儿的婆家送猪肚礼,礼品是猪肉、猪肚、糯米。婆家将糯米煮成稠粥,盛若干大碗,粥面上放大块熟肉片、肚片,按门户一家一碗,分送邻里,叫送“猪肚粥”;孕妇必吃肚尖,寓“胎健产顺”。有些地方,娘家还要做“喜事米果”,分送女儿婆家的左邻右舍,以示报喜。
妊娠期间,孕妇的饮食有讲究,多吃有利于胎儿发育、能催奶水的食物。忌吃兔子肉,以免孩子生兔唇。孕妇临产,设香案接“包衣娘娘”,保母子平安。待孩子出生后3天,扎纸轿纸马到江边焚化,叫送“包衣娘娘”。
吉安民间妇女临产有特别讲究,即不允许在娘家生产,自古而然。吉水水南镇朗坊流传状元刘俨出生的故事。相传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夏天,刘俨母亲怀着将要出生的刘俨回庐陵富田娘家探亲。到娘家不久,她感到肚子痛,将要临产。那时,庐陵就流传“女在娘家滴点血,娘家全族遭罪孽”的习俗。父母不忍心把将要临产的女儿赶回夫家,路途又远,怕出现意外。但家族中叔伯、兄弟不同意她留在村中生育,无奈,她忍受着疼痛,缓慢移步往水南走。族人见她走得太慢,还举起竹鞭,鞭打她赶紧离开。这时,天上闪电打雷,将要下雨。刘俨娘好不容易走上庐陵吉水分界处的泸江桥,此时已痛得寸步难行,可是族人仍在后面驱赶。刘俨娘痛恨交加,泪流满面,对天哭喊:“老天爷,开开眼,救救我这苦命的人,雷打火烧了这座桥吧,让我生下儿子。我儿子若有出头之日,一定给造座石桥。”话刚落音,一道闪电击中木桥,木桥起火,阻止了那些驱赶她的人。当天,刘俨顺利出生。正统七年(1442),刘俨高中状元。刘俨为了还母亲之愿,建造一座三孔石桥,并在桥头刻石“火烧桥”。至今,这座桥仍称火烧桥。这个故事有些惨忍,但恰恰反映出吉安民间严禁女性在娘家生小孩的习俗。
三、庆贺生子
庆三朝。俗称洗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了,男家要“报外婆”。备几样菜肴,一壶水酒。生男孩,用红纸塞住壶嘴;生女孩,不塞壶嘴。外婆请本家族人吃酒,叫做“吃浆酒”。头男长女出生后第三天,要行洗儿礼,用乔木木屑、樟树皮、艾叶、铳塞、爆竹熬水,请接生婆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这种洗法可以祛风寒、壮胆量。把给孩子取的名字用红纸写上,贴在上厅。这天,要请接生婆、外婆和诸亲友吃“三朝酒”,尊接生婆坐首席。头男长女,三朝隆重,酒宴丰盛。外婆要送四季衣服、披风、帽鞋、长命锁、银项圈、手镯、脚镯、坐桶、摇篮等;一般亲友送3尺布料及鸡、糖、蛋等。有的地方在三朝后,亲友给产妇送猪肉,叫“开斋肉”。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要办“满月酒”,给左邻右舍、亲友的孩子分送煮熟的“红蛋”;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头,叫做剃“开发”,赏理发师红包。吃饭时,产妇要抱婴儿给客人敬酒,以讨宾客祝福赞语及红包。满月后,母子被接到外婆家玩,称“走满月”。外婆家要送衣服。送礼金都得用红纸包好,上写“弥敬”、“代铃(龄)”、“长命百岁”字样。
做周岁。婴儿满1岁,要办丰盛的“周岁酒”。婿家迎外婆、宴宾客。外孙家用布轿去接外婆姨娘等人来吃酒,尊外婆坐首席。外婆要送四季衣物、披风、帽鞋、童被、坐桶、摇篮等礼物;富裕人家还送长命锁、项圈、手镯、脚镯等银饰物。其他亲友也要送礼物。开宴前,将剪刀、尺、算盘、书本、铜钱等物放在盘中,让婴儿去抓,叫“抓周”,小孩先抓到什么,预示孩子大了有什么志向。开宴后,有个“摸脑”仪式,由父亲抱孩子见外公、外婆,外公用手轻轻抚摸孩子脑壳,说几句祝颂话。现在,这些习俗仍有部分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