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祖先崇拜信仰的表现。我国的祖先崇拜可溯源到远古时代形成的生命之神复活于春天的原始意识,在最初时是一种生殖崇拜。随着时代发展,祭祖仪礼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民间对祖先的祭祀充满着世俗的色彩与生命的活力。
吉安地处江西腹地,文化交流主要依赖赣江,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吉安地处相对僻远,外来的文化影响不大,本土文化保存比较好,祖先信仰也是如此,这一民俗特点在吉安表现得还比较突出。
祖先信仰源于两点,一是祈祷列祖列宗庇佑,一是希望儿孙发达,光宗耀祖。这两根线拴住了每一个家族的人对祖先的崇敬,吉安人认为人不止为自己活着,还要为死去的祖先而活。这可能是来自对祖先信仰的力量,而且祖先信仰代代相承,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建造祠堂
建造祠堂,是祖宗信仰表现中重要的形式。传统社会早期只有贵族才被允许建庙宇供奉祖宗,也是后来民间祠堂的初始。到了宋朝,士大夫阶层可以建造家庙。明代嘉靖后,民间普遍建造祠堂。
吉安的乡村几乎都是聚族而居,村落中一定有一个族祠,还有支祠和家祠。不论是哪一种祠宇,中堂一定有神龛,有寝龛,安放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绥神位。几百户的大村落,人口多,族祠寝龛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将每位过世的老人的牌位放进去,入宗祠者受到限制,入祠的条件也很严格,高龄,读书,功名,族中德高望重等可以优先入族祠,因而人们认为在亡故后其牌位能入族祠是一种荣誉。其他无法入族祠者或入支祠,或置家祠。
祠堂也是家族议事决事的公共场所,凡在祠堂中讨论或决定下来的事,在家族中具有无比的效力。儒家传统思想要求做人先行孝道,做孝子孝孙,为整个家族的历史而存活,是本地的道德规范约束,否则,以不孝子孙论处,要在众族人的监督下,跪在祠中列祖列宗位前,向祖宗认罪。犯事严重的,甚至在祖宗前施族刑,以戒族人。
新娘嫁人,进村后的第一件事是步入宗祠叩拜夫君祖宗,希望在成为家族一员后,能得到祖宗的庇护,为夫家多添子孙,受到家族尊重,一生平安。
家族中的男女去世,以能入祠受祭为一生圆满完终。许多家族规定,夭折者不入祠,不满花甲者不入宗祠,只能放在支祠或家祠中入殓。花甲以上者在村外落气,也不入祠,甚至不入村。这也是对吉安民间普遍说的“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的一种诠释。
族祠是村落中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没有戏台的家族,演戏就在祠中进行,外地手工者来村中做工,如打铁、做木工、做篾工、修族谱等,一般安排在祠中做工,食宿。凡家族中有宴席,大多放在族祠中。吉安祠堂边上一定有一间厨房,专为做酒席而设,其中桌、凳、餐具为祠产。
旧时代,凡祠都有祠产,主要是有山、水、池、田,有收入,收入用于祠堂管理、祠宇修缮等费用。添丁者,正月上鸿丁,主动把红包呈祠堂理事,属祠资来源。
祠堂往往又是族中子弟读书之地。旧时代,家塾往往安置在祠中,请一先生,教十数子弟。这种情况,更多见于支祠和家祠,往往家祠的门额就书写某某书舍或书院之类。尤其是绅士或致仕退休在家者,设一家祠,祠与私塾合为一体。
建造祠堂有不少规矩。宗祠是全族人有份的,即使从村落外迁数百年的后裔,进了祖宗祠堂,依然享受家族同等权力。无论贫富,每个男性在祠中都享受平等待遇。家族中有财力者,可赠重金修建宗祠,但不允许包建宗祠,再穷的人,捡上一口砖,送上一块石,也与赠重金者待遇相同。房祠、支祠与此相似。
建造祠堂,选址最重要,它关系全族人丁兴衰大计。任何家族,先肇基,经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人口起来了,财力集聚了,才能思谋建祠。祠不一定建在村中心,但大部分祠建在村落里。不过,也有例外。吉安县新圩周塘李姓,有几个自然村,但以田北为核心,其李氏总祠建在一山窝中,离每个家族村都几华里远,且前后左右没有其他建筑。
宗祠内不允许外姓随意出入。泰和万合镇梅冈姓王,是吉安著名的王氏大村落,其宗祠叫本仁堂。本仁堂的寝龛台前有一座用生铁铸造的三足香炉。香炉为什么要固定在地面上呢?据传香炉之下隐藏了王氏家族近千年的秘密。香炉下有一只气眼,世称活龙开口。洞眼不大,每喷一次气,王氏家族必有大喜事。王氏分布在梅冈周边有十来个自然村,一公子孙,皆受其佑。因此泰和有民谚说:“紫瑶山上九条龙,一条落在梅冈逞英雄。”有一年,赣南来了一个鎏生补锅匠,他懂风水,住在本仁堂,发现梅冈的龙穴在宗祠内,很快找到那个气眼,便偷偷地将祖辈尸骨移葬在这个龙口下。后来被王氏家族发现,才不致让活龙开口被别人偷用,因此用生铁铸香炉保护起来。从此后,梅冈人不让外地匠人借宿在祠内。房遇。10,每年不少人、牲畜、树木、建筑被雷电击毁。
祖先们以为恶修族谱
修族谱是吉安民间祖宗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明代中期开始,吉安各家族盛行修族谱之风,一直延续至今。
族谱的体例或欧式,或苏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创立的;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族谱记载家族中每一位男性的生平、经历、葬地。在吉安,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族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吉水赤岸陈氏族谱。此谱的记录简单,只有生殁年、字号,有功名者,生平简介。清代以后,有的族谱对生平介绍特别重视,长篇的撰写数页;女儿嫁给某地某人也记载;男人一生娶多个小妾,小妾何地人、姓什么、生育状况等,皆一一记载,不避忌讳。
吉安自宋明以来,受耕读思想影响大,家族传统观念较之其他地方显得突出,表现在修谱上,也能够看到这一点。旧时代,家族人反对男僧女尼,凡家族子弟女儿入寺庙、道观、庵的,不让他们再回村中,族谱上不载其名,认为做僧尼道士是对祖宗之大不敬,丢祖宗之脸。不过,安福县严田乡笪桥村,为七祖行思祖居地,这一支刘氏族谱,对此无忌讳。历代名僧高道或沙尼,皆记族谱中。其祖西晋安城太守刘遐,刘遐母为道教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存华。刘遐有二女,均从祖母魏夫人修道而终。此后,这支刘氏后裔中代不乏人从道事佛。
传统思想中“重农抑商”的观念比较突出,以经商为末技,是读书人、士子不屑一顾的行当。在众多的族谱中,也口不言商,即便家族中有百万富商,对社会作有贡献,仅记其贡献,不言其商。直至民国时期修谱,士农工商普及民众,才不避讳商贸之事。
修造族谱是家族中大事,举全族之力操办。成立谱局后,推选族中德高望重者担纲,任首事。吉安民间还比较忌讳做修谱首事,要运气高、压得住煞气的人方能无事,建祠修谱,列祖列宗神灵煞气重,压不住煞气,对首事不利,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许多人为了家族大事,既然公推为首事,便义无反顾地担纲。修谱前和结束时,必须要祭祖宗,拜神灵,统称祭祖。
祭祖,俗称做祭。做祭的主、配角,除了主修之外,还有主祭一名(族长)、爵童二名(分别立于祭台两侧)、礼生一名。祭祀之前,参祭者先要在祭堂一侧沐浴更衣。那里事先准备了若干盆清水、毛巾。沐浴后,族长、主修等人相对作揖打拱,上香跪拜。主修三跪九拜后,手举第三杯酒念祭文,献三牲。现场杀猪祭献。三牲后,宣读昭穆。在念祭文、读照穆时,有小乐伴奏。宣读完毕,主祭、主修领头再拜。是时,鼓乐齐鸣,所有参祭者皆下跪祭拜。焚烧冥钱。冥钱焚化,祭祖仪式结束。
春冬墓祭
墓祭是吉安民间重要的祖宗信仰活动。所谓春冬墓祭,指的是清明扫墓和冬至扫墓,这是民间一年中不可缺少的两次祖先墓祭活动。吉安民间流传“清明挂在前,冬至挂到年”的习俗。挂是指扫墓时将冥钱挂于墓前,所谓“挂在前”,指清明节临近,每个家庭都会安排墓祭时间,大多数是祖上传下来的规定时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三日内完成。清明节之后墓祭,会被饥笑为对祖宗不敬,非孝顺子孙。“挂到年”是指冬至后天寒无常,视天气晴朗墓祭,只要在腊月小年前墓祭,都不遭人奚落。
墓祭分家庭的,只祭至高祖;房支的,祭本房支的世祖;家族的,祭拜本族基祖。参与基祖墓祭的人多是男性,现代也有女性参加,备好香烛、纸钱、三牲、供果和铜锣。到达祖坟后,先在墓前鸣罗三阵,谓唤醒祖宗阴灵,接受孝子贤孙祭拜和祀奉。点燃红烛、焚香,用三支未点燃的线香挂上三张冥钱分别插在坟头上。若祖坟边上有了旁人墓地,也要插些香散点纸钱,以示敬意。
祭墓的冥钱纸用草纸裁成16开大小,用半圆形铁凿凿出一行行的钱孔。吉安民间习俗,凿三行数为神钱,四行数为阴钱。不论是神钱还是阴钱,每行凿孔必须为单数。
鸣炮、跪拜,奠酒三杯,并用酒将已焚烧的钱纸圈上三圈,以防别的阴人哄抢供品,申领纸钱。
冬至祭祀,祭拜的形式和内容与春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祭祀时还会用铁锹给先人坟墓添上新土,吉安一带叫培土。坟墓经年风吹雨涮,泥土难免流失。而培上泥土,还可以让坟墓高大雄壮。
祖坟的维修一般选择在冬天,也是祖宗信仰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中元焚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日,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吉安地区也不例外,民间很重视这个节日,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祭祀、纪念祖先的活动日。
在吉安境内,中元之日主要指七月十五日,但不同家族,焚烧冥钱祭祖的时间选择不完一样,有的地方有的家族选择七月十六至三十日之内的不同日期,但都属于同一性质的活动。产生这种时间差异,今天已经不太清楚,只是代代相传,秉承祖上习惯而已。
所谓焚纸,是指烧纸钱。冥钱的制作有规定,买草纸回来,用半圆铁凿打纸,所凿行数,也是三行为神钱,四行为阴钱,这是吉安地区所有祭祀场所中规定的做法。每个集市上都有专人从事钱纸的生意,为了省事,可以把钱纸买回来。钱纸准备好后,下一步是号包,将钱纸分为若干份,凡要祭祀的先祖,就包封一个纸包,一般只祭祀到高祖。每个纸包,用一张干净的毛边纸包封,在包纸上写明先祖名字,写上阳世男、孙等的名字敬奉。各地习俗不一,书写的格式也就不同。举二例:
一、今逢中元之期虔备冥钱封号一包奉
故×姓讳××妣××老孺人
同领受用
公元××××年×月×日焚
阳世男××孙××俱跪
二、今逢中元之期 阳上孝男××偕孝孙××谨具冥衣冥钱封成一包
焚化奉于本里故祖父××公讳××妣××氏××老先生老孺人魂下
亲领受用早登天堂
公元××××年×月×日焚跪
这“包”皮中间一行的书写有严格规定,即字数要过“黄道”,方法是按“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轮数,最后一个字最好要落到有“走”字底的字上。否则,亡魂难以回家领取这个钱包。
烧包的时间一般放在晚饭后。这一天的晚饭每家每户都吃得早,并且这一天会买许多吃的东西,一是为了祭祀,二是收割后劳累,需要补充。大部分地方用糯米、豆粉做麻糍,是吉安一个特色食品,也是供品之一。
焚烧钱包时,先将干燥的禾草一字排开,将包按序排放在禾草上,插香燃烛,点燃禾草。待焚烧将尽时,奠酒,敬拜祖先,鸣炮,用酒围绕火堆圈三圈,以保证祖先能收到孝子贤孙送来的钱财和食品,尽情享用。
纸包焚毕,天色将暮。此夜,大人会嘱咐小孩不外出玩耍,静坐家中,早些休息。即使在今天的吉安城、或各县城,七月十五的晚上,天黑后少有人去散步,旧时代传下的话说,如果运气低,遇到野鬼,“惹鬼上身,一年不清”。
祠祭
祠祭是一项全族男性老少都要参加的活动,女性不得参与。活动都是在宗祠中进行。祠祭的时间一是在正月,一是在七八月份以后,选择农家放闲的时间,族人容易集中,收割后也有了财物,时间也比较充裕。
没有特殊原因,只要人在家里,祠祭时间一定要参加,否则是对祖宗不敬,要遭族人抨击。明代泰和状元陈循年少时,因家穷,不论寒暑,每天早上都要去捡狗粪。十三岁那一年的元宵节,陈氏家族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时间到了。旧时代的祭祖活动十分重要,在家的男性,除非病得起不了床,否则都要主动地按时到场,不用别人来叫。故意不来的,说明对祖宗不敬,村中人就瞧你不起。那天早上,卯时已过,全族男性都前后陆陆续续来到陈氏宗祠。主事的人清点人数,只差陈循未到。等了一会,祭祖活动的时间已到,族长公见陈循还没来,心里不高兴。陈循不是故意不来,他早晨起来去捡粪,粪筐还没满,忘记了祭祖这件事。等听到宗祠一阵鼓响,他扔下粪筐,飞奔祠堂里。等他到达祠堂门前,祭祀活动已经开始,燃烛,插香,鸣炮。祠堂前一座庭院,庭院的门已关住,防止闲人入内。陈循拼命敲门,大声说:“我捡粪迟到了,请开门,我也要拜列祖列宗。”有人来到庭院门边,很生气地对陈循说:“你要祖宗吗?你年纪轻轻,才读了几年书,架子就这么大,全村老少等你一个,算了吧,你有本事,你就自己建一栋祠堂,你想怎么拜就怎么拜吧。”
陈循没想到迟到了一下就受到拒之门外的惩罚,还受一通气,他愤然地说了两个字:“难料。”陈循读书十分用功,十七岁中秀才,三十岁殿试点为状元,做了朝官。在任官期间,不忘少年时的志向,便在泰和城东南建了一座祠堂,让子孙迁居于此,村名就叫难料,后来改名为谐音的南寮。
祠祭一定要设祭案,摆灵牌,其仪式与散谱时祭祖基本相同。
四时吊念亡灵
对一般的百姓而言,他们的祖先信仰的思想观念表现得更直观,更生活化,那就是一年四时虔诚地对祖先亡灵的吊念。旧时代,甚至现在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妇女,当她嫁入这个家族而成为家庭一员后,她知道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生育一批能为这个家庭续香火的男儿,否则,她的地位、命运、生活都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自己是外姓,来到这个家族中,她首先要敬祀的不是俗神,而是家族、家庭中的亡灵。妇人相信人有灵魂的,灵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刻关注着后人的一举一动。于是,吉安境内旧时代的家庭主妇,每逢初一、十五,必定焚香于客厅神案前,盛斋饭敬祖,祈求列祖列宗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