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民间绘画

  吉安的民间绘画比较普及,这与宋明以来吉安的教育文化发展相适应。读书入仕,品位提升,琴棋书画之类的风雅自然要影响民间。对外的交流频繁,也是吉安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吉安的民间绘画主要表现在绘画与艺术装饰方面。

  一、绘画

  1、风俗画。自古来,民间比较流行风俗画的创作,至今仍有很多风俗画作品传世。风俗画大多是由民间画师所作,画图一般挂在大厅或书斋,两旁配上对联。题材多为生子、寿诞、读书、商贸、隐居等生活中的内容,均有一定的寓意,反映主人的志趣和追求。麒麟送子、观音送子主题反映人们求子嗣的愿望;鲤鱼跳龙门、魁星点斗之类的反映读书求学;王母蟠桃、寿星、松鹤诞年之类的题材表达了人们祈求长寿;龙腾云海、虎啸山涧之类的励志题材内容也不少;竹林七贤、蟠溪垂钓的内容描绘的是高士的隐居生活。

  2、祭祀画。吉安民间的祭祀绘画类型比较多,主要有喊船神像画,有佛道道场画,有畲族祖先画。喊船活动在江西流传了千余年,吉安尤其流行。大部分村落、家族从头年腊月小年前后就要请道士来做仪式。道士事先用纸或布描绘一幅比较宽大的百神图,图中描绘着各路神仙。人们认为这些仙人将带走灾难瘟疫,保一方平安。喊船活动的日期长短不一,短的七天八天,长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每次唱神时要把神像请出来。送神时,人们把纸扎的龙灯和神像一齐送到河边,焚烧,活动才结束。年复一年,道士便用雕板印刷来印制,再着上色彩,方便省事。佛道常常要做道场和打醮,尤其是道教,需要绘画神像,以增加祭祀中的肃穆气氛和神秘色彩,清末民国初年吉州区樟山一带流传下来的道教祭祀时所绘的神像图还保存得较好。吉安地区少数民族以畲族为最,畲族人在祭祀时也绘画祖先故事,也是吉安民间祭祀绘画的一种。

  3、藻井彩绘。吉安民间的住宅、祠堂的楼板下常饰以藻井彩绘。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形式之一。一般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绘。藻井是木板构成,在木板面刷上油漆,使画面光滑,以便著色。藻井彩绘与风俗画有相同之处,即图画的寓意性强,主题鲜明,大多为吉庆祥瑞为主题,或人物,或花鸟,或山水,有进门抬头见喜之意。

  4、屋檐画。屋檐画指整个建筑的外部所有的绘画和装饰,它是吉安民间绘画中极有代表性的表现习俗。吉安民间的建筑均为青砖黛瓦,墙体再进行蓝灰割线,墙与瓦面结合部两侧则有马头墙。瓦面下刷一道石灰,把黛瓦与青砖区别开来,这道石灰墙面的高度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控制在两尺左右。墙面有的与墙体一致,做成直面的,也有的做成斜面,方便在地面上欣赏书画。富有人家在这道石灰墙面上饰以浮雕,富丽堂皇。不过,多数人家还是用彩绘装饰这石灰墙面,吉安民间称其为屋檐画。绘画内容千姿百态,完全由民间艺人根据主人家喜好来创作,划分出一帧画或一幅书法,石灰面的上下勾勒墨色的装饰图案,屋檐画成了吉安民居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祖宗图。旧时代,每个家族几乎都有祖宗图,有的地方长年悬挂在厅堂宝壁上,有的人家只在大年初一挂出,让家人敬奉祭拜,元宵过后便收藏起来。据族谱记载,南宋时吉安民间就有绘祖宗图的习俗。一些世家大族为了方便子孙敬奉祖宗,请当地民间画师,将列祖列宗按世系的直线绘成长卷,人物都是坐状,祖妣相配,有的长卷中绘有十多世系,有的绘五代之内的,全是彩绘。现在民间保留的祖宗图几乎都是清代时期的,不论祖宗是什么职业,全部绘成身着官服的样子。安福枫田松田的开基祖彭古清,据称是元代时的秀才,教书时因学生背书不出,一巴掌打去,竟把学生打死。官府问罪,彭古清外逃,躲在寺庙中安身。后来入赘周氏,子孙在松田安居,尊古清为基祖。彭古清为谢寺庙避难之恩,请画师绘制和尚画像挂在祖先牌位前祭祀。这画像便一直成了松田彭氏的祭祀画像。后来邻近的姓氏不知原委还误以为基祖是位和尚。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元明之际,吉安民间挂祖宗图的习俗已比较普遍了。民间绘祖宗图的习俗一直流传到民国时期。

  6、门神画。我国古代相传门神能驱鬼辟邪,保护一家平安康乐。俗传门神较多,取义也不同。《月令广义十二月令》载:“道家谓门神左曰门丞,右为门尉。盖司门之神,其义本自桃符,以神荼郁垒避邪,故树之于门。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传来既久,未考昉于何代。”吉安民间门神画神荼郁垒的不多见,或者因其貌丑怪,无美感。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敬德,或钟馗,或温峤、岳飞元帅。门神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彩绘于门上,一种是或画或印刷贴在两扇大门上。今天,将门神绘于门上的已不多见,贴门神画的习俗仍比较普遍。

  7、肖像画。也即祖先画像。这种画像与祖宗图有明显的区别,肖像画一般是为祖宗造像,只画头像。吉安民间族谱几乎都有祖宗画像。民间为祖宗画头像的习俗由来已久,清末,我国兴起瓷版肖像画,吉安城在民国初年已有瓷版肖像绘画艺术。20世纪20年代,吉安城有三家瓷像馆,一家叫绘庐瓷像社,一家叫唯肖瓷像社,这两家都是南昌人开设的。另一家叫松雪瓷像馆,是安福人刘燮南先生开设的。刘燮南在湖南学艺,回到吉安开馆。旧时代,此类行业基本上是家传,松雪瓷像馆也是如此。刘燮南先将此技传给儿子刘本惠,又传嫡长孙刘称奇。刘称奇跟祖父学艺两年。由于南昌人开的瓷像馆,其画艺仅局限于匠气,而安福刘燮南先生能在绢上画工笔仕女,又能雕塑,曾与意大利教徒画油画,其绘画水平的艺术性强,不是一般的民间绘画,所以松雪瓷像馆在吉安城名声大噪,民间不少年轻人来从学,随后再在各县设瓷版肖像画馆。肖像画是摄影艺术的补充,照片保留时间有限,烧制的瓷画像保留时间则不受限制,老百姓为了使父母的容貌长存于世,让后世见得祖宗真容,瓷肖像画大行于世,深得百姓喜爱。直至现在,民间喜欢在大厅的神案上放置父祖辈的瓷肖像画,几乎成为一种习俗。

  8、庙宇画。任何庙庙宇建筑都离不开装饰绘画,它是属于宗教绘画艺术的范围。但是,寺庙道观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形式有别,它的装饰绘画又往往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色彩,是游动于宗教与民间之间的一种艺术,它即有宗教中的肃穆,又有民间的自由活泼,不论是宗教的故事,还是宗教意义的图案,但经民间艺人的发挥和想象,这种民间风土气息就很浓郁。如康王庙,不同地方的民间艺人对康王菩萨的个性和传说,理解不一样,绘画的艺术效果肯定不一样。即便是万寿宫,各地对万寿菩萨许真君的理解也会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也一定不同。这与民间艺术的自由性分不开。民间的庙宇绘画,除了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有各自的理解外,对色彩的传统要求也有差异,深山中的庙宇与河水边的庙宇的用色是不同的,这种多样性正是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9、道教水陆画。水陆画是宗教举行盛大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宗教题材绘画。水陆画分上堂下堂,上堂水陆画的内容为诸佛菩萨、诸声闻、缘觉、诸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等,上堂所绘之像是超度者,下堂所绘是被超度者。明清至民国时期,吉安道教水陆法会盛行,法会将道教画像挂起来,法会才有意义,可以说没有水陆画,水陆法会就举办不成。水陆画有雅俗之分,有工笔重彩与水墨淡彩的画法之分。最早水陆法会图像始见于唐宋之际,明清以来,民间水陆画大量出现,尤其是民国时期,几乎每乡每坊都有法会活动,至今民间仍保留大量的画像,如图()是安福武功山的绘画,图()是吉州区樟山镇李道士所藏民国时期绘画。不论哪一种水陆画,它主要反映祈求平安,免除灾难的愿望。道教神、民间神一般多采用帝王、文臣、武将的形象,是一定程式化的画法。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师承,水陆道教画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包括画中的故事表现。

  10、农民画。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门组织民间绘画人员培训,力求反映农村的新生活和政治面貌,被人们称为农民画家。吉安各地有不少农民画家,其中以永丰潭城乡农民画最闻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潭城农民画家不断壮大,其画风格逐渐形成,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其“农民画艺术之乡的称号。”

  二、雕塑

  雕塑艺术是指雕刻艺术和塑造艺术。雕刻又分木雕和石雕。塑造又分泥塑和陶塑。

  吉安民间雕刻艺术比较发达,主要有建筑雕刻和生活器具雕刻。任何建筑离不开木雕和石雕。门框、门楣、门栏、门当户对、宝壁、斗拱、雀巢、窗、梁架、隔等,极尽雕刻饰之能。尤其在客厅四周的木板上,以人物故事为题材,雕刻后饰以鎏金,显得金壁照人。生活器具如桌、椅、盆、篮、轿子、拄棍、屏风、几案、柜、床等大多为小件,其雕刻要求更高,表现精细,最能反映雕刻艺术能力。此外,雕刻菩萨也是民间雕刻的一种。

  吉安民间雕塑中有一种传统手法叫画折塑的行当,它集绘画、折纸、雕刻于一身,专门为儒释道三教服务的。绘画主要在祠庙宫观中的宗教彩绘,道士中绘画最多,还有法会中的画图。折纸,也叫扎纸马,凡遇打醮做道场,需要大量的纸马,做功课有多少天,就有一个需求量,如无常、焦面、观音、地保、功曹、矮脚三郎等神神像。塑雕指菩萨、神像,主要指木雕,但神像有大小之分。

  专门从事画折塑行当的,师傅一定有法力,能开光。青原区范畴东溪村屋场丘刘氏家族,即十多代专门从事此业,据其族谱载,明代其祖为吉水人,因有技艺,入南京工部匠籍。星转斗移,这支工部匠籍的后代流落于深山中的东固,并一直传于后。至今,其十六代传人仍能集绘折塑多艺于一身,重点在雕刻,主要从事石、木雕刻。由于时代需求,除传统的三教雕塑外,也雕刻装饰类,甚至根雕。装饰类中如伞把、文明棍、笔筒、家具、屏风等传统工艺。

  塑造艺术与雕刻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塑造离不开雕刻技能。在吉安民间,建筑上的泥塑艺术比较多见,内容丰富,有花卉、有人物、有禽兽,泥塑放置在屋檐画的位置,或门楣的位置。而陶塑是吉安自古来最有特色的艺术品。吉州窑的陶塑名传天下。吉州窑属民窑类,以生产陶品为主,其陶塑艺术真正地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质。

  今天的宁冈瓷器生产,仍然传承陶瓷塑造艺术,特别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做到了批判的传承,如桃园三结义、滴水观音、福禄寿三星等,民间十分喜爱,每家会在大厅的香案上摆放这一类的瓷塑,是传统习俗使然。

  三、工艺

  1、剪纸。

  自古以来吉安民间有剪纸作为美化生活,增添喜庆气氛的习惯,剪纸的内容多为“双喜”、“福禄寿”三星、龙、凤、花卉等。用红纸或先画后剪,或随意信手剪,多是对称构图,富有装饰性。从剪纸的目的看,主要是春节前为装饰窗花,婚娶前,为营造喜庆气氛。

  吉安民间剪纸活动,以新干县最为突出。新干剪纸历史悠久,以“家传”或“互教”方式传承发展。在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宗教思想影响下,新干剪纸内容多为婚嫁、年节、丧事以及地方民风民俗,气氛热烈,感情淳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今新干县剪纸习俗仍十分流行,如新干县边远山区七琴镇水口村,有位年过六旬的农家妇女洪桂英,她的剪纸作品在海内外许多报刊发表过,并获得首届中华巧手工艺品大赛鼓励奖等多个奖项,成为全国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新干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剪纸之乡”的称号。

  2、吉州窑陶艺。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民窑之一。它地处吉安城东南十华里的永和镇。据考古记载,吉州窑创烧于唐末,五代、北宋是吉州窑的发展兴盛时期,到了南宋,吉州窑达到繁荣极盛时期。终烧于元明之际。从历史上看,吉州窑是一座集我国南北各民窑之大成的名窑,它在我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吉州窑的产品名目繁多,而又以日用瓷为主,其中天目釉瓷器制作尤为精美。当时生产的玳瑁斑、鹧鸪斑、兔毫和油滴等产品,釉色特别,纹饰雅致,非常名贵。而木叶天目碗和剪纸贴花碗更是吉州窑所独创。

  木叶天目碗当属吉州窑最引以为自豪的产品,也是近千年以来陶瓷史上的瑰宝之一。宋代木叶碗的造型一般多相同,敞口、斗笠形碗。碗口直径在十五厘米左右,碗高约五厘米。碗体手工拉坯痕迹明显,韵味十足。尤其其圈足很有特点,小而低矮,圈足外侧边缘并不是直立的,其倾斜角度几乎与碗体角度相同,圈足内侧也只浅挖一刀,这种制作方法几乎形成吉州窑木叶碗的独有风格。

  3、遂川大汾折扇。

  遂川县的大汾折扇,工艺精巧,便于携带,是人们居家、旅行时清暑之佳品。现在生产的大汾折扇,主要规格有五点六寸、七寸、八寸、九寸。有红、黄、绿、白、黑五大底色,饰以金兰、映兰等多样花色,在全国各地享有盛名,是吉安传统的有名的工艺品。

  折扇的制作在遂川县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康熙三年(1664),广东兴宁一位扇匠罗西禄来遂川大汾,见大汾制扇资源丰富,便居住下来,在江夏村的白石坑收徒授艺,大量生产折扇。当时工艺以竹篾为扇骨,草纸做扇面,颜色呈墨色,称墨纸折扇。民国二十八年(1939),大汾人古仁风在圩场设仁风折扇厂,折扇的传统工艺得到较大的传承。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制成的折扇具有扇骨均匀,色泽光亮、水浸不烂、日晒不裂、不发霉、虫不蛀的优点。扇面丰富多彩,集宣传、观赏、实用、装璜、广告融为一体,且轻巧耐用,携带方便,美观大方,深受顾客喜爱,是旅游观光工艺品。今天,折扇制作分胚工、捆扎、漆工三大类,经108道工序,在传统的工艺上有新的突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