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民间舞蹈

  吉安的民间舞蹈很发达,流传广,至今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这与吉安地区盛传灯彩是分不开的。

  千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贫乏,人们无法抗衡自然灾害,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上天,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为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通过举行各种活动祭拜神灵,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于是便出现了灯彩等民间舞蹈形式,从正月初一至初二“摆独桌”,初八、十二、十五“出神”,元宵灯会,二月二土地会,三月观音会,四月赵公会,五月吃新节,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烧塔,九月九重阳会等,都是吉安民间祭祀的重要活动。

  灯彩的形成与传承,是古代民间祭祀的产物,民间的祭祀表现得不如官方那样肃穆与呆板,亦庄亦谐,祭神者装扮花俏,民间认为是娱神活动,配以乐器,表演形式便一代一代传下来。今天祭祀的成份少了,甚至消失,但娱神活动的形式仍然保存流传。进宗祠敬神,请龙灯,送龙灯等,是古代祭祀活动残存的痕迹。吉安民间舞蹈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祭祀活动中的灯舞表演,一是民间戏曲分化出来的舞蹈。

  一、灯舞

  在叙述灯舞内容时,与第九章“民间娱乐”中“灯彩”的内容有交叉,“灯彩”中重点介绍灯的历史源流及其文化习俗特征,本节重点介绍灯舞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吉州区钓源村的蚌壳舞,青原区渼陂村的伞舞、蚌壳舞、吉安县固江鲤鱼灯舞、永阳东园龙舞,高塘、永阳、固江一带的蚌壳舞、采莲船舞,九节布龙、三节龙、板凳龙、茅田花灯、游龙(长龙)等;永新的盾牌舞、罗汉灯舞、狮舞、龙鱼灯舞、双采莲、抢花船等;峡江的巴丘打蚌壳、跳钟馗、跑旱船、花篮舞、跳马、娃娃舞、打柴杠、采茶舞等;新干县有竹马舞、龙灯、狮灯、蚌舞、花船(旱船)舞、打莲湘(打花棍)、社儿、踩高脚、打竹杠、鲤里灯、跑五昌(打道场)等;吉水县有长龙、鳌鱼灯、藤盘舞、送宝(莲花闹),三人在桌上表演的虾蚣灯、荷灯、滩舞;泰和县有虾蚣灯、双龙戏珠、三节龙、龙凤灯、双狮舞、草龙、花船舞、新卖花、拖旱船、装故事、矮子背妻、南山耕田等;万安县的麒麟狮象灯、鲤鱼灯、儿郎灯、兔子灯、茶灯、走马灯、太平灯、车俚灯、股子灯、狮舞、板凳龙等;遂川县的五龙下海、斗狮舞;永丰县的麻婆送子;安福县的滚挡牌。

  吉安民间最常见的灯舞是龙舞,其次是打蚌壳舞,再其次是采莲船舞。这三种灯舞普遍,简易方便。

  旧时代,舞龙是吉安民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一般是农历“两节”(元宵、中秋)十三“起灯”、“十五”谢灯,当地“抖得起”的后生擎头龙(龙头),次之擎龙尾。前“两晚”一般擎擎,到了十五日进入“高潮”,有禾场、朝门的村庄,在这两个地方要蛟(舞)龙。舞龙咬花,因而出现各地不同的舞步和程序。

  1、打蚌壳舞,又叫《蚌妹嬉渔翁》,取源于民间故事传说。蚌壳舞的情节十分有趣。一个渔夫,在河边上一网打上了一只硕大无比的蚌壳。他把网从蚌壳上剥下来,蚌壳缓缓张开,里面有个绝色的女子--原来蚌壳成精了。蚌壳内壁上的珍珠闪闪发光,渔夫又惊又喜,伸手想去摘蚌壳里的珍珠。蚌壳呼地合拢来,夹住了渔夫的手臂,把他直向河里拉,渔夫拳打脚踢,无奈蚌壳坚硬如钢,纹丝不动,眼看就有被拉下河的危险。渔夫舍命猛力一拖,把手臂从蚌壳里拖出来。他忍痛提起网,要把蚌壳罩住。这时蚌壳又张开了,那蚌壳精朝渔夫点头微笑,打着手势,要渔夫陪她睡觉。渔夫被美色迷住了,不顾被夹住的危险,壮着胆子,试探着走过去。蚌壳笑得更甜了,把壳完全张开了,渔夫忘乎所以地挨过去,要搂抱蚌壳精,蚌壳又呼地一下合了拢来。这次夹住了渔夫的头。渔夫双手板着蚌壳,极力往后挣,于是在河滩上展开了三进三退的拉踞战。后来,渔夫还是掰开了蚌壳,头部终于从蚌壳里脱出来。他提着网,堵住下河的路,再想办法,要把蚌壳弄回家。蚌壳又缓缓张开,那妖精假装打起瞌睡来,那睡美人的姿态实在太动人了;何况她那老实巴巴的样子,完全像一个痴心女子在等待心上人投向她的怀抱似的。渔夫实在忍不住了,不过,这次他变得聪明些了,他把头向后仰着,双手作随时支撑的姿态,只把一只脚先伸进蚌壳。蚌壳精就夹住了这只脚。又经过一番争斗,渔夫才把脚拔出来,他终于觉悟到在妖精面前决不能丧失警惕,不能被美丽外表所迷惑。于是,他提起网来,一网撒去,把蚌壳罩个正着,拉着蚌壳回家了。蚌壳舞在吉安市流传很广,是很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蚌壳一般用竹篾扎制,有的外表裱上彩纸,有的缝上彩布,画上一圈圈壳纹。蚌壳精多为2个表演,即一位花枝招展的少女扮蚌壳精,站在蚌壳里,两手提起两扇蚌壳,能开能合;一位是手握鱼网,腰挎鱼篓,头戴草帽的老渔翁。也有的地方由6人表演:1人扮蚌壳精,称主蚌,1人扮老渔翁,另有4人演小蚌壳,称众蚌。蚌壳精以少女和渔翁的嬉斗最精彩:老渔翁为了获取珍珠,千方百计引逗蚌精,想使它张开;蚌精故意忽开忽合,捉弄老渔翁,有时还躺倒在地,旁若无人般呼吸新鲜空气,这时,老渔翁悄悄靠近蚌精,趁机将手伸了过去,谁知蚌壳忽地一个翻身,把渔翁甩在身后。老渔翁不甘心就此罢手,一次次寻找良机,但不是被蚌精夹住了头拖着前进后退,就是夹住了双手,扯着了赤脚;有时蚌精故意夹住鱼网,待渔翁用力收网时猛地一松,让渔翁摔了个仰面朝天。老渔翁百般无奈,最后使出绝招,推波助澜,冲得妖精晕头转向,这时渔翁忙撤出渔网,连蚌壳带珍珠一起拖上岸来。

  表演时,配以情绪、节奏富有变化的锣鼓点和唢呐声。蚌壳舞步优美,俏皮灵活,渔翁风趣幽默,百折不挠。舞蹈内容带着神奇色彩,表演又滑稽有趣。

  采莲舞,又叫花船舞,吉安各地有表演,有1人表演的,有2人表演的。3人表演的为梢公梢婆和摇花船女。5人表演的则为梢公2人梢婆2人和摇花船女。梢公划桨,梢婆摇摇扇,船女行船。忽前忽后,忽高忽低,一会行走,一会滞留,边舞边唱,通常以唢呐、弦乐伴奏。

  2、吉州区曲濑卢家洲村的龙灯,也叫九节龙。传统是以敬神、请神、娱神为目的,逐步演变为一种民间舞蹈。龙灯舞的人数为9人,持珠1人,打击乐5人。九节龙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套路舞动。它的表演有圆潭卧龙:整条龙成平圆状,龙头、龙珠藏于圆中,龙尾主导慢起伏三次,成波浪状,龙身一直相随。团龙起伏:龙珠高举,龙头成盘柱状,龙尾主导顺时针方向矮步单侧起伏,走圆场约二圈。东方龙造型:龙体急停,2至9号队员同时翻过龙身,围珠擎龙,散开成东方龙造型。龙脱衣:队员直立擎龙成龙门状,小步向后行进,龙头、龙体穿过龙门,逆时针方向圆场到左侧,同时进行中3、5、7号队员一次越过龙体解开龙体疙瘩。直躺卧地舞龙:队员快速一致倒地,成大幅度横8字舞龙,轨迹顺畅不打折。龙穿尾:龙头穿过第8节龙身,随龙珠圆场一周,并在正面、右面、后面三个方位分别动作起伏一次。

  3、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箍俚龙舞。箍俚龙的表演奇特生动。一般是双龙并进,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没有彩珠。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龙的行进、穿花、盘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转,酷似巨蟒。

  4、吉安县固江镇芦西村的鲤鱼灯舞。早期的鲤鱼灯舞表演时,多伴有三节龙、采莲船、蚌壳灯、花灯和牌灯,队伍庞大。近几十年一般是单独表演,人数在20人左右。传统灯为11个,今天增到17灯,表演队伍约30人。鲤鱼灯是一种借灯彩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灯彩舞蹈。它由一只威武雄壮的鳌鱼作头,一只活泼调皮的青虾为尾,五只金丝鲤、四只红鲤居中,共十一只灯组成。每人一灯,共由十一人共同表演。“鲤鱼灯”的灯形美观,装饰艳丽,眼、腹、尾部往往装置有灯珠,尤其适合于夜间表演。表演时,统一着装,一般穿汉民族的传统武士对襟服装,扎头巾、绑腿,系腰带等。夜间表演多穿深色服,以隐没身形,突出鱼灯。表演时配以唢呐锣鼓吹打乐,“跳龙门”等高潮花节常加入大鼓大锣。所用曲牌有“火炮”“大武队”“双棋盘”“中盘”“批破妖”“双如意”“风入松”“得胜令”“得胜牌”“节节高”等。鲤鱼灯的主要表演花节有十六个,分属环环紧扣、流畅连贯、一气呵成的四个不同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节“鱼群出游”:包括鳌鱼巡场,鲤鱼出洞两个花节。传说中的鳌鱼为海中大龟,它一直是充当鱼群的引导者和保护者。鳌鱼巡场后,呼唤着鲤鱼、青虾首尾相衔徐徐出洞。他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悠游,表现了鱼群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第二章节“穿花戏耍”:包括单扎篾搭、双扎篾搭、斜扎篾搭、双斜篾搭、飘带、五盏球、寻食、劈柴,上水翻潭等九个花节。“扎篾搭”是鱼灯在队伍(单排、双排、斜排)中分单数和复数上下间、左右间的穿梭。“飘带”则是鱼灯斜立成飘带样的长圆形往复行进。“五盏球”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成五组作圆球形的旋转。“寻食”即鱼灯头朝下的舞动,擂花寻食。“劈柴”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一高二低,高者居中以头下劈。“上水翻潭”即是成两列纵队,鱼灯由下而上作长圆形地行进,象鱼从深潭底向上翻跃。所有这些花节,主要是表现鱼群的追逐、戏耍和与风浪搏击的情景。

  第三章节“争跳龙门”:包括穿龙门、积塔、跳龙门三个花节。以鳌鱼和青虾列于左右成门状,鲤鱼列队于龙门中成“8”字形穿梭,表现鲤鱼聚集在龙门边,试图跳过龙门,“积塔”是以鳌鱼居中,其余绕鳌鱼围成宝塔形,表现鱼类团结在一起,积蓄力量,以求一搏的内涵。然后,鳌鱼居中,青虾和一鲤鱼分列左右,设置龙门状,其余鲤鱼排二列斜队交叉跳跃过龙门。鱼灯高举,向上奋力跳起,然后匐伏于地。反复数次,终于跳过龙门,实现了飞跃通往幸福天堂的龙门,到达理想境界的目的。这一节是整个节目的高潮。

  第四章节“欢庆胜利”:包括团龙、咬尾两个花节。“团龙”是以鳌鱼居中,其余围绕中心,前低后高作斜圆形的转圈。“咬尾”贯穿于许多花节之中。最后,鳌鱼带领鲤鱼、青虾首尾相衔进场,表示鱼群狂欢庆贺、胜利凯旋。

  5、吉安县永阳镇东园村东园龙舞。传统东园龙灯伴有采莲船、蚌壳灯、狮灯、马灯、花灯、牌灯等其它民间灯彩项目和武术表演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组成“东园龙”的民间表演队伍。其中,表演花灯者人数不限,十人或上百人均可。而且乐队也较为庞大(俗称“十样锦”乐队伴奏)。历史上最繁盛时期人数规模可达百余人。东园龙舞蹈除了有巡场、穿花、滚龙、穿四门等一般九节布龙通用的表演花节以外,还有龙显爪、腾云、驾雾、架天桥、架地桥、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高台天桥、高台地桥等“东园龙”自创、独有的,带有明显杂技、武术特征的,极具观赏性的高难度花节。

  东园龙制作材料和工艺方法与一般九节布龙相似,只是尺寸、形制不同。由十人共同表演。表演时着汉民族传统武士短打服装,束板腰带,扎头巾,扎绑腿,戴护腕,登皂靴(现多以布鞋、球鞋代之)。表演时着装统一,但舞龙珠者服饰可与其余人等有别。舞龙珠者实为整个表演的指挥者。

  6、吉水水田乡的藤盘操。藤盘操一般随狮灯、龙灯走村游街表演。它的表演形式,以长矛(梭镖),马刀、藤盘为主。以山间纫藤编成长80公分、宽60公分的隋圆形中心突出向外,内有上下两藤环,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横木,便于执持。表演也不复杂,由16个后生,身着便衣(布扣子)便裤,分成甲乙两队,甲队8个持长矛,乙队8个,左手持藤盘(盾),右手握马刀。在急急的锣鼓声中,两队人马冲出场来,甲队以“子之矛攻彼之盾”,乙队以盾(藤盘)挡之,避其矛之后,左右砍杀,冲锋陷阵。其表演声势浩大,龙腾虎跃,跌打翻滚。

  7、吉水盘谷镇小祠下村一带的鳌鱼灯舞。灯采分为麒麟、鳌鱼、狮子、黄在四品,每品各两节共八节,分别以淡兰、粉红、霞紫,橙黄彩布联结起来。由八名青壮年,着天兰色对襟衫,分两人一组进行集体表演。程序分为踩四门、打龙、织壁、步桩、跳龙门、团龙等十个伦节。整体动作要领是:麟要罩,即跳跃起来,从空中往下扑,似竹篮罩菜;鳌要溜,指动作优美圆滑,似鲤鱼游荡戏水;狮要踊,即跳跃扑腾,有如猛虎下山;龙要卷,就是扭搅旋转,宛如舞弄采绸。

  至今还保持原始风格,在谷村小祠下等地流行。从春节一直闹到元宵,场所在祠堂、大厅、广场、田间都可表演。内容大多是,麟与鳌结对,狮与龙成双,追逐嬉戏,各自翻滚,谓之“打龙”,用“步桩”“拗”等各种形式,用意为吉祥物成群成对的嬉闹。服饰由灰蓝色镶白边扣对襟便衣、灰蓝色便裤。大红绸带、圆口黑布鞋。道具用竹篾、木柄、各色彩纸、麻绳、布片制成。

  8、永丰陶唐乡邱坊村的麻婆送子舞。它实际上是傩舞的一种形式,也是吉安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的傩舞。永丰近抚州,抚州的傩舞比较多,相互影响可能会有些关系。麻婆娘以碎步为主,钟馗以丁字步、跳马步为主,四天将以武术动作跳跃,劈叉、甩棍棒为主,伴有唢呐、锣鼓等乐器。

  表演时,扮演者要沐浴更衣,鸣炮,入宗祠向傩器膜拜,穿上表演服饰,戴面具,在唢呐、鞭炮声中出祠堂。手执棍棒的四天将开道,紧接其后是腰佩长刀的钟馗,然后由一丫环搀着手抱“太子”的麻娘娘殿后,初二起傩,钟馗一行人只在邱坊村逐家逐户进屋兜圈。每到一家都以爆竹迎接,然后把钟馗一伙迎进厅堂,还奉上红包,钟馗们又在厅堂转一圈便离开,于是再到下一家。如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接钟馗。初三开始跳傩,上午便开始表演,表演场地在各家的门口禾坪上。在唢呐与锣鼓声中,四天将威风凛凛地上场,拉开架子进行拳术和棍术表演后,便请出钟馗,扮演钟馗的演员要掌握一定的程序化动作,他踏着跳跃式舞步、甩袖、抖须、走圆场,有点和戏曲上的花脸动作类似,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随着鼓点的节奏在进行,虽然没有语言和唱腔,但他用肢体语言在向你叙诉舞蹈内容。比如,他用眺望来观察凡尘,用走圆场来表示他在环顾人间,突然发现有魍魉鬼魅,然后他怒发冲冠,目眦偾张地拨刀追杀,一直追进户主家中,鬼魔终被剿除,四天将拥着钟馗翩然起舞,此后请出麻娘娘,麻娘娘在丫环的引领下向户主献上“太子”后,表演便告一段落。整个舞蹈表现出古老的粗犷和豪壮的刚烈。同时又展示出一种古拙的英气和原生态之美。整个表演的内容贯穿着的是驱邪、斩魔、祈福送子的美好愿望。

  9、泰和螺溪乡舍溪的虾蚣灯舞。虾蚣灯舞是由男女共同表演完成,人数多在20人左右。两只大虾,每只3人把持,荷花由4位女姓表演,打击乐有8人。

  两只大“虾蚣灯”由一青一绿组成,每只虾蚣身长4米有余,身围直径40公分。分头、身、尾三部分。虾蚣灯的表演,以民间的吹打乐伴奏,根据虾的活动,配以各种民间曲牌和打击乐的点子。有曲牌“上山虎”、“下山虎”、“闹元宵”、“闹灯调”、“吉三枪”等。打击乐的点子,有“冲头”、“纽丝”、“三阴三阳”、“慢长锤”等,虾蚣灯的音乐其突出的特点是对舞蹈起哄托、陪衬作用,它既配合了虾的活动情绪,又渲染了虾蚣欢快活跃的气氛。它的另一音乐特点表现为旋律起伏大、节奏变化多,衬托出虾蚣在荷塘中漫游、穿游、触须、翻滚、嬉斗等荷舞虾跳的自由欢乐气氛。表演时,以民间的吹打乐伴奏,吓子的活动,配以各种民间曲牌和打击乐点子。如有曲牌“上山虎”、“下山虎”、“闹元宵”、“闹灯调”、“吉三枪”等。打击乐的点子有“冲头”、“纽丝”、“三阴三阳”、“慢长锤”等。在音乐的陪衬下三人将虾撑至舞台右(或左)侧,双膝微屈,走“碎步”使虾身稍侧向前游动,此为模仿虾蚣在水里漫游。三人同时将虾稍上举撑平,撑虾身的将木柄尽量上举,同时,撑头、尾的速将柄端向中相靠,使虾头向上拱曲;撑虾身的将撑柄垂直下拉,同时,撑头、尾的速将两撑柄向上往中撑起,使头、尾向上翘起,虾身下弯,此为模仿虾蚣在水中弹跳。两虾蚣分别举至头上,使虾平直,“碎步”向前,当两虾的长须一接触时,立即做“弹跳”动作,此为模仿虾蚣在水中触须。三人将虾举至右上方,身朝正前方,撑头的双脚“八字步”站立,双手将撑柄由右上方经身前划向左下方,再划圈至左上方,撑虾身和虾尾的随虾头的运动而上步,使虾由右翻滚至左上方,然后由左向右做对称动作,作为模仿虾蚣在水中翻滚。三人将一只虾平举,另一只虾作“漫游”动作,且速度比前加快一倍,从第一只虾身下穿过,游至第一只虾对称位置是将虾举起,紧接第一只虾走与第二只虾的对称的路线,从第二只虾的身下穿过,此为模仿虾蚣在水中穿游嬉戏。

  10、万安河西上乡片的股子灯舞,属灯彩舞蹈。它由一节龙头,数股龙身,一节龙尾,二只或四只灯笼组成,它的股数不定,有五、七、九、十二、十六、十九股,还有二十四股,甚至三十六股,主要根据表演需要,尤其是表演摆字笔画多少的需要。每人持一股或一灯笼表演,表演穿花时,灯笼站在场外,摆字时如笔划不够就凑上去添笔加点。股子灯如龙灯善扭摆回旋缠绕,且能分能合,更能随心所欲;像鲤鱼灯灵活多变,但气势更大,又能摆字;像太平灯也是单独的一股股,但更美观,更绚丽多姿。“股子灯”的灯形美观,形象逼真,从龙头至龙尾的每一股及灯笼都装置有灯珠(原为蜡烛)尤其适合夜间表演。表演时,统一着装,一般穿无襟便衣,灯笼裤,颜色较深以突出股子灯的色彩,腰系绸带,脚穿黑布鞋。表演时配以民间打击乐,配奏的特点是万安民间流传甚广的“长流水”、“长流水急奏”、“水波浪”、“金钱花”等,极能渲染气氛。还有吹奏乐,伴乐者10多人。

  11、万安的麒麟狮象灯舞,它是由两只宫灯(吉祥灯)、一只麒麟、一只红狮、一只黄狮、一只绿狮、一只白象6件道具,6人各持一件道具在打击乐,唢呐吹奏乐的伴奏下舞蹈。表演的基本动作有:小碎步、矮桩步、摇头花、八字花、滚动花、裹脑花、交手花、狗牯跳、右扫地花、矮桩、字花等。

  “麒麟狮象灯”的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和套路,主要由赞词、四门大开、朝坛、缠柱四大部分组成。

  1、赞词。表演时一进门,麒麟、红狮、黄狮、白象一字排开面朝厅堂上方(文艺演出时面对观众),四位艺人分别执灯按顺序一边作揖恭贺,一边大声朗诵赞词。诵词或赞词是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临时现编的,如:“狮灯送福,子孙满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麒麟狮象贺新年,家家幸福日子甜,麒麟狮象祝元宵,仓满猪肥人人笑”等。赞词期间,各种音乐暂停。

  2、四门大开:赞毕,音乐骤起,艺人随着音乐跳“十字”、“汇合”队形舞,表演四门大开。“十字”队形指艺人以“十”字为形纵横互相穿花表演,“汇合”队形指从“十”字队形的四个顶端来回向中间边舞边汇,舞蹈动作从“交手花”开始,接着穿插变换其他动作。尔后变换一个位置继续跳“十字”、“汇合”队开舞……,东南西北四个位置共四节,最后穿“篱笆花”走圆场,进入下部分。

  3、朝坛:舞蹈地点为祠堂或住房的天坛(或天井),在一般村民家中以厅堂中为虚拟位置。按照麒麟上,白象下,红狮左,黄狮右的位置,首先红狮跳入天坛,至右处逗邀黄狮入天坛共舞为一节,随后按黄狮邀红狮共舞--红狮邀麒麟,黄狮邀白象分组共舞--麒麟狮象四畜齐舞的顺序进行,共四节。然后走圆场,进入下部分。据传麒麟和白象较懒惰,喜静,故狮子先跳。

  4、缠柱:舞蹈地点在祠堂或住房的上厅,一般村民家中还是在厅堂,四周围着四根房柱舞动。先围着对角的两根房柱分别缠绕着舞动,曰:“单缠柱”,后围着四根房柱按顺序分别缠绕着舞玩,曰:“双缠柱”。最后狮子将“绣球”、麒麟将“玉书”,白象将观音老母的“净水瓶”赐给人间,寓意接到了“绣球”就能找到好姻缘,听了“玉书”的劝导就能从善,用了“净水瓶”的水就会逢凶化吉。“缠柱”表示通过跳了“狮灯”就把幸福紧紧缠住了。此时村民们便争先恐后地将麒麟、狮子的胡须紧缠住了。此时村民们便争先恐后地将麒麟、狮子的胡须撕下一些,挂在自家门楣上,意思是留下了“狮威”,就能消灾免难。

  麒麟狮象灯舞的伴奏音乐以吹打为主,有《引子》、《十杯酒》、《瓜子仁》、《采茶歌》、《打骨牌》等;打击乐主要有《长流水》、《板头》、《火炮》、《转板锣》、《么三锣》、《慢板锣》、《起腔锣》、《收尾》等。

  12、遂川大汾镇一带的马头灯舞。这种灯舞故事情节突出有戏曲表演的味道。

  该舞由四个茶妹和一个小丑表演。化戏妆、穿戏服,开场时,小丑道白:马灯到堂,恭喜府上,荣华富贵,世代荣昌。接着茶妹用采茶调“马灯调”合唱《金钱开花》,继而演出。四个茶妹各骑在篾扎、色纸糊成的“马头灯”上,扭着十字步,或横队、或成纵队,或站四角。小丑在四匹“马”之间时而用俏皮的乡土语言说唱,时而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在“赛马”这一节中,小丑执马鞭为马,作牵马状,突然“马”扬起前蹄“咴咴”嘶叫,小丑吓了一跳,作害怕惊恐挺胸,身体向后倒,跌跌撞撞地几乎撞在茶妹身上,牵住马时,小丑吹胡子瞪眼睛用方言训马道曰:“马子马子爱(要)听哇(话),小姐来里(来了)爱骑你”,转身抬头扮鬼脸对小姐道白:“小姐,骑稳马,我们就走。”领茶妹圆场一周,小丑接着道白:“马儿强壮,小姐漂亮,年年添彩,月月流芳。小姐,我们就来唱《十二月花》吧。”茶妹应道:那就唱起来。紧接着,小丑打扇子花,茶妹齐扭十字舞,同唱《十二月花》,从正月花开始,一直唱到十二月花,每唱完一段,小丑带领茶妹圆(沿)场一周,变换队形后接着唱,歌词有“四月里四月花,阿哥耕田搞犁耙,犁田犁出千条路,耙田耙出水浪花;十月里十月花,百样果子收回家,阿哥老妹同选种,人乐年丰笑哈哈”。

  马头灯既有赣南采茶风味,又有民间灯彩风格特色。剧中人物由王山(小丑)和四个茶妹演饰的红、黄、白、绿四色马组成。表演时统一着装,王山(小丑)头戴一顶小圆顶草帽,穿深绿色茶童领子镶花边上衣,红色束脚彩裤,腰围白色双层全围裙,穿脚头上扎一线绒球布鞋。茶妹头饰扎一条长辫戴一些头花,上衣穿玫瑰红大襟便衣,墨绿色束脚彩裤。腰围黑色金丝绒底镶白色花边围裙,脚穿粉红底、绣云朵花边、束花球绣鞋。舞蹈动作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运用戏曲舞蹈中的自由滑稽表演,同时用本地的俏皮方言说唱,显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剧中小丑有一段这样的道白:“东一脚,西一脚,一脚走到南山海罗角,养个奈子(生个儿子)学丑角,钓吾子(钓鱼)坐潭角,钓拐子(钓青蛙)坐田角……娶介(个)好老婆,精吾(不)精,恶吾(不)恶,(我)睡唇(床边),仉睡角(她睡里头),老婆脾气丑,一脚踢我到门角(一脚踢我跌倒在房门口)……”。当念到“一脚踢我到门角”时,小丑即做一个四脚朝天跌在地上的滑稽动作。

  13、遂川五斗江乡的斗牛狮舞,是一种戴面具的舞蹈,是在“舞狮为戏”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剧中人物由沙僧、土地神、孙悟空、青牛精组成“牛精”用“跳、跃、卧、窜”等动作,说明牛精为非作歹。其步法以“大八字半蹲”为主,风格古朴,土地神以“跌跌撞撞”的舞步,表示为民除害的坚定决心。孙悟空做“腾、翻、跳、跃、金鸡倒立”等动作,显示足智多谋和勇敢。总之,全场舞蹈动作别具一格,武术与舞蹈浑然一体,即有中华武术之“刚”,又有传统舞蹈之“柔”,诙谐、庄重、洒脱大方、构成它的独特风格。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其伴奏音乐选用优美、舒展的“打马进城”等曲牌,用二支唢呐伴奏,并配以粗犷的打击乐,整个旋律高低起伏,吻合剧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斗牛狮舞有七个章节,一是沙僧寻牛;二是土地求援;三是诱牛出洞;四是沙孙施计;五是沙僧走围;六是齐心斗牛;七是胜利擒牛的表演,并由变化多端的“舞笆蕉”、“四门大开”、“舔肚”、“点草”、“引草”、“摸痒”、“迈八步”、“猴步”、“打狮头”、“甩狮尾”等十五个娴熟的舞蹈动作,再现了当年沙僧、孙悟空降服牛精、为民除害的壮观情景,整个舞蹈内容丰富,趣味盎然。

  14、遂川珠田乡遐富境村的五龙下海舞。其舞蹈表现手法,概括起来有滚动、缠绕、腾跃、穿插这四个基本手法。形态较粗犷、憨厚,形式多样,变化复杂,规模宏大,程式连贯。整个舞蹈舒展灵活,缓慢时如在流云中漫步,急促时宛若在风雨中翻腾,舞蹈形象准确逼真,形态变化莫测。套路设计均呈现一种美妙的舞境。如“高车滴水”恰似半空中悬挂的五颗明珠,“五龙分水”就像绿菌里绽开出五朵金花。“五龙出场”意为五蛇发现了太子,齐向太子扑来。“双龙进水”表示五蛇采用“车轮战术”轮番向太子进攻。“五龙分水”说明“车轮战术”失败后,五蛇又齐向太子扑来。“双龙搓珠”表示太子突围,五蛇苦思寻斗。“一变花”意为五蛇设下伏击圈,企图引太子上钩。“高车滴水”说明太子没有上当,五蛇急得团团转。“二变花”、“三变花”、“四面花”、“对角线”。说明五蛇阴险狡诈,诡计多端。“麻雀钻杆笼”表示太子将计就计,与五蛇巧妙周旋,个个击破。“团龙”表明太子连斩五蛇后,满载胜利而归。

  五龙下海融竹艺、剪纸、彩绘为一体,她由一只象征太子的红鲤鱼和五条红、黄、蓝、绿、白代表五条巨蛇的龙队组成,每条龙又分成五节连在一起。外加龙珠、棋牌灯、拜年提灯、四季花灯等共约五十盏彩灯和乐队共有近百人参加。

  主要步法有“碎步”、“矮子步”、“骑马步”。其“碎步”要求起、落脚急而疾,基本上连着地皮滑行。舞时,龙走如飞,更显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矮子步”为下蹲式,要求上身端稳,力落脚掌,舞时可根据花节的变化可快可慢,能走能跳,可高可低,用于表现五色龙“翻”、“旋”、“腾”、“套”时的凶恶、狡诈,变幻无穷。其风格特点可概括为:“矮子步”蹲如松,“碎步”快如风,“马步”坐成弓。音乐伴奏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主。灯队上路后,如与其他灯队相遇,两灯队的“龙珠”要互换灯火,以求吉利,若是遇上庙神,要举龙头、点香火,烧纸钱拜庙。灯队进村后,也要举龙头先四方神位,然后表始表演。

  15、峡江巴丘的打蚌壳。打蚌壳主要流行在巴丘的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一带。表演内容主要由起蚌、出蚌、接蚌、跳蚌、归蚌构成。正月十三日起舞。是日清晨,表演队三人,吹打四人,先在祠堂中燃香烛接神蚌。离堂时吹打鸣炮,开始舞蚌。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雨,到本镇各店、各户恭贺。十五日元宵夜,打蚌壳表演人员穿服饰,戴蚌壳,走街穿巷,入祠堂打蚌,即收蚌壳。其表演以倒、翻、滚、挟为主,由唢呐、锣鼓的音乐节奏同步,动作古朴粗犷。没有唱、念,注重表演、步伐、具有悠娴、古朴、轻盈、洒脱等特点。从单一的舞蹈到故事情节连贯,从角色看,角色3人,旦、生、丑行当较全。如蚌精(旦)、渔翁(丑)、渔徒(生)。

  打蚌壳是民间娱乐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者的服饰一般采用传统古装戏中的服饰。“蚌精”着花旦短衫小领小襟;“捡蚌人”着布扣对襟衣;“渔翁”着男式褶子,大领大襟。(原来是着当地渔民所特有的一种黑色的肥宽、厚实,上下领袖逢着交叉线条的衣裤。而今这种服装已经淘汰了);该舞的道具除蚌壳需制作外,其它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用具。如:草帽(去顶);渔篓(内装小蚌壳片数只);渔网(去网脚);扁担(红绸缠绕)。蚌壳的制作采用竹、布为材料;先将竹片弯扎成凹形筐架,再将布里外蒙上;里为红色,外白布用颜料画出蚌壳螺纹即可。“蚌壳”长约150cm;宽约120cm。由于“打”字在峡江方言意义中有“捉拿”之说,故称“打蚌壳”。

  16、峡江罗田镇安山的跳钟馗,是一种很独特的舞蹈。舞队由6个男性组成,1人扮钟馗、另一人扮小鬼,4人伴奏。

  该舞蹈主要以宝剑一把、铜镜一面、铁链一根、白绫两条为道具。钟馗身穿古装戏的莽袍、头戴黑乌纱帽、大红彩袄、脚穿靴。小鬼扮装上穿黑对襟衫、下穿黑袄、腰系红腰带、头戴红头巾、脚穿黑布平底靴。

  跳钟馗流行于峡江县巴邱、罗田、水边等乡,每年正月十二过后,在各家厅堂、灶前、猪、牛栏旁表演。通过捉鬼驱邪,促佑合家平安、六畜兴旺。

  表演时,钟馗扮成鸡胸驼背,小鬼手拿白布条,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过门时任意用一小段锣鼓点子。“小鬼”将花鼓戏中小丑走的“矮桩步”移植于舞蹈中,使其动作更具特色,被人戏称为“活鬼”。除此之外,还掌握有“采茶舞”、“舞狮”、“耍龙”、“踩高跷”、“挽扛子”等节目。

  17、新干溧江乡桃湾村、金川、三湖镇的竹马舞。每个表演队伍9-10人,即五色竹马(生、旦、半丑、贴旦、净丑)分别以绿、红、黄、白、黑五色标示。一人备用顶替。打击乐3人,司鼓、小钹、云锣。竹马舞是一种借助竹马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竹马的扎制造型非常重要,要求既形似,又神似。应严格按照图文尺寸制作。

  “五马”演员的选择也很重要,绿、红、黄、白、黑五种马,黑马为最,演员技艺要高,表演要活灵活现,又俏皮、幽默,与其他“四马”配合默契,黑马在整个表演中起到带、引、活的作用。

  五马人物脸谱分别以通用的公子(小生)、小姐(花旦)、书童(半丑)、丫环(贴旦)、家院(净丑)等共五个角色饰演。两女三男,年龄在12-15岁之间为宜。竹马舞由五部分组成,即五马送春、五马送子、五马拜寿、五马迎亲、五马上梁。而每大部分又由五个程序组成。

  新春期间表演五马送春。大过年的,图个喜庆,舞者穿红着绿,伴着欢快的锣鼓,甚是热闹。五马送春的五个程序是:(1)“恭贺新年”,五马向各位看客拜年;(2)“信马游春”,赏明媚春光;(3)“五福临门”,以梅花形寓示;(4)“迎春接福”,五马欢悦,跪接春神降临人间;(5)“打马回龙”,结束。

  五马送子则专用于久婚不孕、祈子求嗣的人家。五个程序是:(1)“五马承欢”,上床打闹嬉耍;(2)“五马饮露”,暗示受孕了;(3)“五马卧曹”,闲静休息,细养心神;(4)“马驹降生”,小马出生了(寓生孩子);(5)“母子吉祥”,象征顺利产下子嗣,母亲、孩子双双平安吉祥。

  五马拜寿是给人祝贺长者寿辰的。五个程序是:(1)“五福寿星”,赞美做寿者的多福多寿,福寿双全;(2)“龙马精神”,赞美做寿者老当益壮,青春常驻;“龙马精神海鹤姿”,身体硬朗;(3)“奔马送礼”,体现儿女们的孝顺,纷纷呈送贺礼,祝贺寿辰;(4)“五马拜寿”,寓示儿女们恭祝长者长寿健康,要表演得“文静”、“庄重”,依序而行;(5)“福寿无疆”,以示共同祝贺长者健健康康、白头偕老,要表演得毕恭毕敬,又有情趣。

  五马迎亲用于嫁娶新婚。五个程序是:(1)“娘女哭嫁”,应串角,扮母、女哭嫁状,还可唱民间“哭嫁歌”。如:“细崽女,宝宝女,晏困早早起,敬公婆、爱夫婿,大还大,细还细,莫惹娘爷来生气。”“做一日女,做一日官,做一日媳妇灶下钻”。“姆妈娘呀姆妈娘,牵上踏凳捧上床,娘舍不得女,女舍不得娘,依依呀呀哭一场。带女带到十八岁,今日娘、女要分离。”(2)“五马迎轿”,吹吹打打,花轿临门,进众厅,绕村巷,到门前,鸣爆迎接,安顿宾客等过场;(3)“马背新娘”,新娘梳洗完毕,遮上头盖。黑马杂耍逗新娘,后背之上轿而去;(4)“马上动身”,则应紧奏、快捷;(5)“马到成功”,新娘接到,送之拜堂,再入洞房。如果演员功底足,素质强,这部分是很有趣,很逗乐的。

  五马上梁,又叫跳吉荣昌,是专门给做新屋的人家道喜、祝贺乔迁新居的。因旧社会都用杉木砖瓦建房,作兴唱上梁彩《五匹方》。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很喜庆热闹、祥和,领唱彩者身披红绸,声宏气亮,和者振振有声,气壮山河:

  (领)手拿一匹马,(众)贺!(领)陈谷堆满仓。(众)贺!

  (领)手拿二匹马,(众)贺!(领)金银放豪光。(众)贺!

  (领)手拿三匹马,(众)贺!(领)家发人家康。(众)贺!

  (领)手拿四匹马,(众)贺!(领)家出状元朗。(众)贺!

  (领)手拿五匹马,(众)贺!(领)千秋万代大吉昌。(众)贺!

  (领)手拿五方登头梁,(众)贺!(领)文做尚书武封将。(众)贺!

  (领)子子孙孙传下去,(众)贺!(领)荣华富贵地久天长。(众)贺!

  此外,亦有唱戏文之前,把竹马舞当序幕、加演的,要闹一阵后,再正戏开场。据传,“竹马舞”原有108场(估计是108个动作),后经艺人们删节、综合,归纳成八场(八个基本动作);起马、尖马、跳马、踩马、鞭马、滚马、娇马、收马。每场都要“走四门”(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黑马”为领头马,其他随其后。

  18、永新龙源口镇盾牌舞。流传于永新、井冈山、安福、吉水等县市,以永新县泮中乡最盛。也有叫“藤牌摆”的。表演者为男性,是一种充满激越热烈情绪而充分显示阳刚之美的舞蹈。元宵佳节,群人表演。表演者左手持盾、右手握带响环的短刀武士,通过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双蛇出洞阵、龙门阵、荷包阵、对叉相对阵几个陈式,表现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短兵相接的战斗情景。分舞牌和对打两部分。舞牌有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等项目,丰富多彩。表演时并以表演者催气力刚的“嗬”声作烘托。因此,盾牌舞是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集滚、打、桩、躲于一体的男子集体舞。一般由10或14个男子表演,有两铁叉手手持铁叉,各带4-6名牌丁队员,他们右手握着闪亮的短刀,左手持盾,通过八个阵式,加上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演员不断响起的铿锵作响的短刀环声和“嗬嗬!”呼喊声,气势宏大。其风格特征可用八句话概言之:桩马落地稳如山,手臂舞动柔且刚,钗来盾挡套路明,刀光闪闪声威振,八个阵式变幻多,或攻或守章法强,拼杀一阵复一阵,人吼马嘶气势狂。

  19、永新莲洲乡双溪的罗汉灯舞。它是融杂技、面具舞和宗教程式于一体的民间群舞。舞蹈表演由18人组成,一个主持,十七个弟子和一个观音。表演内容依次为:打扫寺院、装杰烧香、撞钟念佛、参拜观音、罗汉出洞、搭大中小架、顶方台、老鹰伸翼、乌龟扫地、哈蟆跳井、珍珠架塔、拜送观音和进洞关门。表演过程中,由于习武影响,动作中有翻滚窜爬、悬空侧立、哈蟆跳井、鹞子翻身、珍珠架塔的杂耍性动作,也有观音坐莲、观音唱赞的造型。音乐方面除了主题歌《观音赞》外,几乎都是打击乐伴奏,道教音乐色彩较浓。

  20、永新禾川、埠前一带的狮子舞。其灯舞系宋代时从广东太浦传入。表演者身披黄麻作狮毛状,缀在黄布上而成。狮头由纸壳麻乍结成,描以彩绘。狮子舞分单人狮和双人狮。单人狮叫青狮舞,舞者上身赤膊,腰系细绸带,穿灯笼裤,脚穿平底黑布鞋。双人狮叫毛狮舞。身着与单狮舞同,单狮、双狮舞者都有武艺功力,表演才算上乘。表演时,需要一张方桌,桌面为山,桌下为山洞,表演者窜上跳下,步伐用得最多的是点马步、溜马步、揖拜等。狮子舞具有杂耍逗乐的特点。表演时伴以锣、鼓、钹等音乐节奏。

  21、安福竹江乡下沙村、洲湖镇的滚挡牌舞。滚牌挡舞带有浓厚的武术动作,以刚强的特点。滚挡牌是由一人扮叉手,12人扮牌丁的男子器械舞。“叉手”着咖啡色或灰色对襟上衣,腰系蓝色汗布,头戴绿色宽边款顶红缨帽,脚踏黑色快靴。“牌丁”内着白色对襟衣,外斜披土黄色单袖便衣(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褶在衣服里面,称痞子装),腰系红色汗布,下穿墨绿色长便裤,脚穿白袜草鞋,头扎红色汗巾。虎叉一把柳叶单刀,用篾或藤织成的挡牌,画有虎头。音乐以打击乐,随着舞蹈动作而变化鼓点。动作特点:滚如兔、矮如菇、静则欲动、视则如虎、刚柔相济,锐不可挡。

  滚挡牌以滚为主表演,前后不到五分钟,可是“滚牌”动作竟达三十二个之多,滚得象兔子一样灵活,这样才能体现古代武士利用地形和娴熟的滚翻技巧躲避敌人,伺机反扑。“滚挡牌”的矮动作较多,如“金蹲搅刀”、“平菇桩”,它的脚步是“丁字步”,坚实、沉稳、进退自如。

  二、戏曲舞蹈

  吉安民间的戏曲舞蹈虽然不是吉安民间舞蹈的特色,但它毕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上比较有影响的有“摇彩”、“补背褡”、“花姑出关”及秧歌腰鼓舞之类。这里不详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