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武装钞票是指县、乡、村一级保安团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组织,为筹集所需费用而专门发行的钞票。目前,仅见于湖南、江西等极少数省份,是近代中国特定社会治安环境下形成的特殊产物。地方武装组织最早建立于清末民初,盛行于民国初期。地方武装组织最早出现在乡村,为了防范周边土匪的骚扰,由乡民自发组织,地方豪绅出资,政府资助。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被称为民团或保安团。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地方武装组织逐步成为协助国民党军队清剿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并完全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有编制且定期接受军队训练。
从笔者收集到的这些实物券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钞票发行的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赣南、赣西、赣北等山林密集的乡村。这些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明清以来,就是土匪藏身之地,也是国共两党关系破裂之后,红军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二是从发行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1926年至1935年之间,国内军阀割据、国民党“剿匪”以及“匪灾”善后委员会自治时期。三是从发行钞票的机构来看,主要有万载黄茅靖卫团、永丰第五区善后流通券、瑞金善后维持会、修水第三区第二分团等。四是从钞票上的图案来看,与同时期的钱庄钞票相比更加直观和简洁。少了钱庄钞票的山水人物典故,多了官钞那种简单大气。通常其背面印制了发行钞票的文字说明,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发行钞票的品种、面值、回收时间、管理办法、发行章程以及相关背景等。五是从发钞用途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基层地方武装组织日常费用和采购枪支弹药等开支。从其流通区域来看,也仅限于本地区流通。六是从发行的面值来看,仍然是以辅币券为主,最大面值为壹圆和铜圆壹百枚。现在的钱商、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包括一些专业研究文章和专著,往往都把这类地方武装发行的钞票当成军用钞票来收藏与研究,这是初学者对当时发行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而钱商则是为了卖个好价钱,有意将这类钞票归结到军用钞票范围。其实,每家机构发钞背景不同,其性质就不同,凡是这类钞票的性质都需要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这类存世实物券十分稀少,又与其他钞票有着本质不同,作为江西民间钞票具有的特色之一,它为江西民间钞票史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黄茅靖卫团钞票,据1997年5月出版的《中华集钞》第三期,署名“本刊”的作者以“试述黄茅靖卫团钞”为题对此钞进行了阐述。认为“剿赤”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江西等地推行保甲制度,令各县乡建立地方武装,协助配合军队作战。当时,各地方武装纷纷以“挨户团”、“还乡团”、“靖卫团”等名义成立,对共产党的苏区进行军事抵御和经济封锁--云云。
其实,早在清代中时期,尤其是清代后期,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败,全国各地边远山区时有出现占山为王的土匪,经常对附近的乡村富绅、地主等进行烧杀掳夺,这些受害地区慢慢就形成自保的地方武装力量。至新中国成立前,应该说此类性质的乡团,均以抵御外来侵害为宗旨,并非唯一为了“剿赤”,成立初期是为了抵御就近的土匪骚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渐渐演变成为国民党在地方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但现在许多古玩商人及一些研究文章均把这些“还乡团”、“靖卫团”说成是为了对付“剿赤”而建立的,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主要是他们对当时社会背景还不是太了解。其次,有些古玩商为了将该纸币卖个好价钱,故意说成是“剿匪”的军用钞票,这是对这段历史的误读和片面之见。这批珍贵的实物券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钱商收购后,立即到南昌、广州、上海等地古玩市场出售,其存世数量在十几枚左右。目前我们所见实物券有伍角、壹圆2个品种,其中伍角券最为少见。
自清代以来,广东地区一直使用粤钞毫洋,因赣南多县与广东毗连,其双边经济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在赣州南部少数与广东接壤的边陲地区一直使用毫洋货币。1997年春节后,赣南一农户拆除老屋时发现了这批实物券,其存世数量在数百枚之多,该钞票很受国内外爱好军用钞票的收藏者喜欢。
钞票正面加盖文字:修水第三区第二分团计条、近因铜元缺乏元票驳兑背面文字:此条因地方被匪蹂躏,金融枯竭,特出此票,藉资调济,一俟匪患平,即行收回,特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