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钞票的收藏是近十年渐渐热起来的新型收藏门类,许多收藏家与学者为此做过多方面探索与研究。尤其是各地民间钞票的收藏爱好者,为了收藏一枚心仪的珍品,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不惜倒箧倾囊,甚至抵押房产,一生清贫,只为了对手中的这些宝物的喜爱。在民间钞票收藏道路上,有成功者的案例,但更多是以失败而告终,教训深刻。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一些收藏家,倾其大半辈子时间和财力,收藏来的这些民间钞票却价值无几,更谈不上有多大的研究价值。这种现象,在笔者接触的收藏者中普遍存在,让人心痛。还有一些初涉民间钞票的爱好者,对民间钞票收藏与研究很有兴趣,也有这方面条件和实力,但就是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望洋兴叹。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二十多年收藏经验,谈几点民间钞票收藏的体会和认识,供大家参阅。
误区之一:将钱庄商号汇票、支票、结算凭证、有价证券等当成钞票。货币是社会劳动产品分配的媒介,并贯穿于百姓日常商品交易的始终,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的权威性与唯一性是其成为历朝历代收藏家们追捧的主要因素。货币的几大职能和作用有着严格界定和划分。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为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现在许多收藏爱好者,包括一些资深收藏家,在其出版的专著或收藏集中,甚至有些国家级出版物或专刊上仍将钱庄汇票、支票、内部结算凭证、有价证券等误当钞票来收藏,这是对钞票基本概念的不了解,是不正确的。二十多年来,国内外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及币商都将其视为清代早期钱庄珍品,而争相高价收藏。出现这种将汇票误当钞票来珍藏的现象,主要是收藏者对民间钞票只看表象,不究内在,只随大流,不学钞识,人云亦云的结果,是一种对货币学术的不严谨,更是对民间钞票的一种亵渎。
误区之二:追求孤品型。很多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对市场首次出现的所谓孤品或稀缺的民间钞票,不惜重金抢购,以获取“江湖老大”地位。殊不知,没几年时间,市场上这些所谓孤品或稀缺品时不时地又会流出几枚,让初入收藏的爱好者们看不到尽头。多遇几次,就会令这些初涉收藏的爱好者或土豪们额头直冒虚汗,渐渐失去收藏的信心和热情。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明白,民间钞票多为民间机构擅自发行的钞票,是特殊年代形成的地方货币,这种擅自发行的钞票在理论上也就没有什么孤品之说。初入收藏圈子的爱好者或土豪们,喜欢听钱币商讲故事,喜欢钱币商捧他为“江湖老大”,这也是当今收藏行业中的一种怪象,这都是功利心在作怪。十年前,中国南方有位初入收藏圈子的爱好者,在所谓高人某钱商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委托一位币商,长驻南昌和九江两地,专门帮其收集所谓江西民间钞票孤品、稀缺品。只要这位币商说是孤品或稀缺品种并在他自己认定的收藏圈子里得到认可,其收购的价格往往高出同时期同地区官钞十几倍甚至更高价格。这种猎奇的追高,虽然一段时间内藏品质量和数量会有较快提高和增加,但过段时间或几年之后,市面上又出现了几张或十几张同品种的所谓孤品或稀缺品实物券,甚至钞票品相比原来的更好,令藏者生畏。这种现象在现实收藏中屡见不鲜,这就是民间钞票特殊性所在。2011年,笔者在嘉德秋拍现场再次遇到这位仁兄时,问起其是否还在继续追求民间钞票孤品时,这位仁兄连连摇头,并表示再也不会有那种冲动了。从这位仁兄的表情及疲惫的眼神,笔者略知其后悔的程度。如果我们今天来评估这位仁兄十年前收购的那些所谓孤品或稀缺品,其当年收购的价格估计也就是现在市场参考价格的几分之一而已,如果现在急于出手,估计成交价格会更低,这就是收藏爱好者初入收藏圈子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民间钞票的收藏与研究是一个慢热过程,讲究专题收藏、系列收藏,收藏的核心是不断挖掘钞票内在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在长期的收藏当中,享受收藏带来的知识和快乐,才是民间钞票收藏与研究的价值所在。
误区之三:追求猎奇型。这种类型的收藏者为喜欢追求收藏冷门、偏门的钞票,对市面上闻所未闻的及专著、工具书没有著录的实物券,愿意花大价钱收购,认为这才是收藏高水平。这种收藏方式,本无可厚非,是件好事,但是需要控制风险,而不是一味地把市场价格追高,总担心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了,怕错过收藏大珍品的好机会。在我们收藏圈子内经常会遇到一些收藏者收到一枚不错的民间钞票,有时还真搞不清楚钞票或钞票图案的性质,仅凭借币商和收藏爱好者的经验与感觉,认为是件很不错的好东西,但藏品有多好,好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甄别和研究,通过查找有关档案资料或历史资料找到答案。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昌一位币商收到一枚民国年万载仙源景星庆钱庄号当铜元拾枚券钱庄钞票,钞票正面印有疑似马克思人头像,如。该钞票第一次面世时,各类图录或专著均无记载,这位币商就不断鼓动国内一位大收藏家重金收藏,鼓煽说这钞票的人物图像就是马克思人头像,并解释说,这位钱庄主人原是革命者,很崇拜马克思,云云。还大胆推测此钞票很有可能就是苏区钞票的前身,是目前国家博物馆都收藏不到的孤品,等等。几年过去后,笔者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这钞票上的人物头像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的神农氏头像,只是图案在演变过程中老人头上的角没有了,根本就不是马克思头像。还真不知道当年花重金收购这枚实物券的收藏家,获悉真相后有何感受。事后笔者了解到这位收藏家也不止一次当了冤大头,这就是一味追求猎奇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其实,多数币商为了把手上藏品卖个好价钱,总会有意无意编造一些故事,这在收藏圈子也是常有的事,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历史常识,千万别轻易相信他人而重金收购所谓的孤品或稀缺品种,否则后悔终生。普通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切记于心。
误区之四:追求数量型。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民间钞票的文化内涵。其实收藏民间钞票是相当有讲究的,不是什么民间钞票都会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比如,有些破损得连名称、图案、年份等要素都无法识别的钞票,我们收藏前辈们对这些可有可无的钞票通常都会放弃。再如,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半成品或未流通钞票,多数资深藏家也不会花太大的价钱去收藏。现在许多初学者,特别是一些刚刚踏入收藏领域的土豪们,喜欢见钞票就收,有多少收多少,总喜欢一枪打,很少会去考虑民间钞票的学术性、史料性及观赏性等,喜欢以数量居多来自我满足。近年,笔者应邀参观了几位所谓大佬级藏家的民间钞票,从其众多钞票中很难找到几枚集观赏性、史料性、学术性为一身的高质量的民间钞票,基本都是一些可有可无同质同类的普通钞票。整个一部收藏集没有几枚具有代表性的好钞票,更别说专题当中必须有的各时期、各阶段不同类别的钞票,无法形成一部较为完整的专题集。笔者认为,民间钞票的收藏,重在对某一地区(省或市或县)不同历史时期发行的不同类别的钞票收集、归类、比照,并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与时代背景相对应的历史痕迹,用来印证、补充并还原历史;挖掘与发现钞票身上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以史为鉴。这就要求收藏爱好者与研究者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金融、货币史以及社会背景变迁等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方可从中悟出许多文献资料中没有、我们钞票实物又能佐证的历史观点和现象,把民间钞票收藏提升为对历史的探索与挖掘,使每一枚民间钞票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缩影和历史见证,或许这才是民间钞票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与研究。
误区之五:追求集全型。即对民间钞票一味地追求收齐、收全。首先,民间钞票多在县、镇、乡及农村偏远地区发行流通,历经百年,有幸被保存下来的钞票多来自于农村老屋的拆除,现在这些农村老屋早已所剩无几。再次,民间钞票在当时就纷繁复杂,政府都没法了解和掌握各县、乡、村发行钞票的具体情况,更无人能知道民间钞票的发行数量和实物券存世数量的情况。清末至民国年间在江西省辖内到底发行了多少个品种的民间钞票,没人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不妨大胆地假设一下,江西民间钞票品种有400个品种,500个品种,1000个品种,3000个品种,还是5000个品种以上?都是有可能的。钱币收藏者或资深币商都知道,民间钞票与地方官钞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多为民间机构擅自发行,而后者则有严格的程序,严格按照层层审批后方可发行;民间钞票基本没档案存世,而地方官钞则是件件有案可查。所以说,收集民间钞票切忌求集全。初学者有热情可以理解,但心中一定要知道,集全某一个省份或全国的民间钞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民间钞票收藏的核心价值是质量而非数量。
误区之六:追求功名与利益。在收藏盛世的当下,一些收藏爱好者,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财团或企业家,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他们收藏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把收藏民间钞票当作成名成家的捷径,目的明确,手段高超,在极短时间内往往会达到出奇的效果,让业界瞠目结舌。一旦计划失败或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则抽身离场,义无反顾。21世纪初,笔者认识一位企业家,因为其天生对商业的敏感,在很短时间内嗅到了艺术品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他精心准备和操作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普通收藏爱好者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收藏品种和收藏质量。就其收藏的某个专题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不错的,在收藏圈子里是公认的收藏大家。可谁也没有想到,没几年时间,这位收藏家先生突然宣布再也不玩自己花大力气收藏的这个专题,而转向与原来收藏品没一点关系的另一类艺术品的收藏。事后了解到,原来是他做不了这个专题的老大,所以就放弃收藏这个专题而转向收藏和投资另一类艺术品。前两年在北京拍卖会,听说这位仁兄又换成新的热门类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其实,收藏与投资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没有所谓老大、老二的“江湖”排名,也没办法对收藏家进行排队、评比。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收藏理念远比任何收藏品更为重要,收藏绝对不等同于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否则就不叫艺术品投资。收藏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是藏品收集的过程,也是增长藏品知识的过程,还是学习历史的过程,更是藏德修炼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钱币收藏界的泰斗吴筹中老先生将自己四十多年收藏体会总结出“货币收藏,健康长寿”(序)八个字赠送给笔者,这是老人一生对钱币收藏的切身感悟,更是对货币文化收藏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