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结构

  结构这一概念在中国起源于何时何处已很难考证,但至少在汉代就已见诸文字。东汉词赋家王延寿在其《鲁灵光殿赋》中写道:“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从王延寿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结构一词在早期与建筑学关系非同一般。事实上,用汉语研究经常用到的化词语为单字的研究方法去分别分析“结”与“构”的意义,我们就能发现这两个词都有明显的建筑学意义。《易经》有云:“上古结绳而治。”《说文》指出:“结,缔也;缔,结不解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M],长沙:岳麓书社,2006:272.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中可以看出,动词意义的结似乎就是将多种建筑材料固定、聚合在一起的意思,名词意义的结就是指建筑材料固定在一起后的状态。《周书大诰》有云:“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说文》指出:“构,盖也。”《周书大诰》中的“构”指的是房屋的意思。盖,在古文中同苫,有“用白茅编成的覆盖物和车盖”张炎,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43.的意思。最初的“构”实际上就是一种盖房子的建筑物,并被引申为房屋、盖房子的意思。结和构组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理解为由各种建筑材料固定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房屋的这种状态。

  因为结构一词丰富的内涵,它很快突破建筑学的界限,广泛应用于诗文、哲学、社会学之中。《词源》列出了其比较普遍和完整的四种意思:连结构架、物体构造的式样、诗文书画各部分的组成和布局、勾结。张炎,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48.虽然几乎各个领域都有关于结构的概念和应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系统哲学对结构这一概念的剖析最为深刻。因此本书更愿意在系统理论的范畴中对结构进行思索。鉴于系统理论在本书中的理论基础部分对结构有更为细致的分析,本部分也不打算过多复述,只是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初步的定义。

  根据魏宏森先生的说法,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魏宏森等,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88.由系统的普遍性可知,结构是事物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方式。“结构的实质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是:(1)数量比例关系,包括要素的种类数目、各类要素的数量以及不同要素比例。(2)时空结构关系,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结构关系就是诸要素在时空四维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形成的构型。(3)相互联结方式,指要素间彼此联结的具体形式。”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3.岩石结构既可以指其要素--晶料--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是位置关系,也可以是联结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结构是建立在系统的基本元--要素--的基础上的,“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中介联结方式”乌杰,系统哲学(第四章),[DB/OL]。http://www。wujie。org/wenku/xitongzhexue/4.asp,2007.。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结构是指一个具体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对稳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时空结构关系和联结方式。

  2.1.2 高等教育结构

  由结构的概念引申,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应涉及高等教育组成要素、高等教育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高等教育组成要素间作用形式等部分,不少学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定义也证明了这一点。如,齐亮祖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各单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和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形式”齐亮祖,高等教育结构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40.;郑启明、薛天祥将高等教育结构看作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5.;胡建华则赞同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46.。

  我国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应当包括下列含义:(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单位、部分、子系统等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联方式(或组合方式);(2)对于教育系统来说,特别应当重视各部分的比例关系;(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与外部因素是相联系的,因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4)高等教育结构随教育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结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7.

  本研究中涉及的高等教育结构概念借用《教育大词典》中的定义,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即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组合状态,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别的子结构(或分结构)构成的系统”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58.。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其又由各种子系统构成。为方便具体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往往将高等教育结构划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的是侧重于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侧重于多所大学集合内、集合之间关系(而非单个大学内部),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区域结构、能级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省域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鉴于目前各省域内高校绝大部分均为省级政府统筹,极少数的高校是由所在设区市管理;且本研究着重在省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现有的省级统筹高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体制对所有的高校而言都是同一的,且变数不大,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省域高等教育形式、层次、科类专业、区域及能级等五个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状态。六个结构。微观结构指的是侧重于单个大学内部与专门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等。本研究侧重于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研究,故只探讨高等教育六个宏观结构的定义。

  管理体制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活动主体实施行政管理、决策调控的组织机构及隶属关系,我国学者一般将其界定为“宏观上高校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0.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高等学校可划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钟玉海等,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5.

  层次结构,又可称为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而形成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45.我国高等教育按层次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级,各层次间的比例关系和流动机制反映层次结构的合理程度。由于各层级间存在着一定的内部递进性和外在适应性,各层次间比例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上移是一国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提供适相应水平的人才有关。

  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4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的学位。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的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适应。

  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之间高等教育的比例方式和构成状态。教育部人事厅,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根据办学资金来源的不同和管理体制的差异,可分为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根据入学年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学历文凭考试等形式。

  区域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科类专业的分布,构成高等教育整体的布局”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状况呈现出两种主要方式:“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梯度结构模式主要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梯度层次布局,如一类,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省市高教布局;二类,如后期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浙江、河南、福建、江西等;三类,云南、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模式指高校的布局主要集中于省会、中心发达城市或地区,如江苏省高校集中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等,浙江省高校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中心区。参见教育部人事厅,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这种格局深受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省会城市、发达城市作为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影响。

  能级结构,又视为高等院校的层次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比例关系。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45.我国高等教育能级结构有许多划分方式,比较常见的是“三分法”:一是设研究生院、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等一些重点院校,如“985”高校和“211”高校;二是以教学和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如大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三是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的专科院校,如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同上。该种划分方式主要依据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上的层次进行划分,第一类主要是以教学研究型为主;第二类以教学型为主;第三类以职业型为主。

  2.1.3 省域高等教育结构

  系统的存续性与系统的目的性息息相关,没有目的的系统或者目的总是不能达成的系统很难存在于现实世界。功能作为表现于外的系统的外在规定性,体现了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意义、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价值。魏宏森等,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91.实现开放系统目的的过程往往也是发挥开放系统功能的过程,因为开放系统的目的大多也是实现它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意义、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价值。高等教育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和功能相统一的开放系统,其存续性直接取决于系统的功能是否合理发挥。

  虽然高等教育功能可以归结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具体功能却有多层次、多类型的性质,在这四个方面中会有不同的侧重。从纵向层次来看,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肩负着培养世界一流研究人才、研究高精深尖端技术、把握宏观一国文化传承等功能,而地方高等教育系统则可以适当淡化上述功能,转向培养地方人才、研究地方特色技术等功能。从横向类型来看,研究型大学更要注重科学研究功能,教学型高校则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基础,所以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的功能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才能得到好的发挥。魏宏森等,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92.有鉴于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结构也必须多层次、多类型,这是本研究对高等教育结构做出国家高等教育结构和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区分的思维原点。

  在中国,谈高等教育纵向层次划分最多的字眼是“国家”和“地方”。“地方”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由几个省份结合起来的区域,如中部地区;一种就是一个省份。区域一词,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解释为“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区域的界限却是由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的同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区域也可以由单个和多个特征来划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03.。在我国,一般认为,对区域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的范围和类型,“区域是一个变动的框架,它必须符合研究任务提出的要求来加以定义”张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经常会用到“地方”这一词,一般就是指省而不是区域。例如,在谈到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划分这一问题,经常会用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两个词,这里的“地方政府”一般就是指省级政府,即中央与地方这样的表述,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中央与省的关系。这种表述是偶然还是必然?本研究认为是必然,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不具备现实性,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本书的“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部分。

  由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要推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省域的层面来进行探究和把握。省域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的这种重要角色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发挥的多样性特征,它不但要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和科技成果,还要满足省域高等教育自身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此外,它还是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载体,其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省域高等教育乃至社会事业的公平性问题。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地发挥其应然功能,实现省域高等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刘六生,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因此,本研究采用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省域是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即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法理层面上讲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省级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为了便于研究,本研究中的省级区域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省级区域高等教育属于区域高等教育的范畴,即它主要由省级政府提供发展所需资源并主要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果把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分为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来讲,宏观主要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微观则是站在高校的角度,而中观则就是站在一个省级区域的角度。而本研究则要从中观层面来优化高等教育体系。

  在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州政府统筹管理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时候经常会借鉴美国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加州的经验,因为美国的“州”与我国的“省”有很大的相似性,本研究的国外经验借鉴部分将会做进一步的阐述。

  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是指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的内部构成,即省域内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如江西省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上海市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对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