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毅
摘要:社会转型期加强对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是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一项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将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经济收入偏低、政府职能缺失、企业漠视、自身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青年农民工在思想文化、娱乐文化、科技服务、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青年农民工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培育
社会转型期一般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青年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者,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是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农民工对思想文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青年农民工思想文化需求上表现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需要将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广大青年农民工有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愿望也特别强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农民工的自觉选择和内在要求,这是主流思想道德需求,从根本上建立个人自律、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民主平等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社会的勃兴,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加之市场经济自身的某些弱点和自发性影响到青年农民工的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青年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腐朽思想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腐蚀剂,具有消解青年农民工理想信念的功能,腐蚀了人们的精神,扭曲了人们的灵魂,是一切丑恶现象的根源。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如何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判断鉴别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追求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遏制腐朽思想文化的蔓延成为当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青年农民工对娱乐文化的需求
提高和改善青年农民工的娱乐文化水平,可以使其更好地享受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的压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思想禁锢的解除和广大群众闲暇时间的增多引发了大众对娱乐文化的需求。青年农民工在城市里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青年农民工把剩余的资金寄往家里的比例逐渐缩小,并在闲暇时间日渐倾向于娱乐文化消费,且青年农民工的娱乐文化消费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青年农民工闲暇时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以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视、逛街、打扑克等低端的娱乐文化活动为主。当闲暇时间无处打发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吃喝玩乐或者聊天、睡觉、看报等,庸俗化和简单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而像羽毛球协会、学术论坛、文化沙龙等这些既娱乐又提升青年农民工精神素养的高层次娱乐文化活动参与率较低。
(三)青年农民工对科技文化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青年农民工参与国家建设的机会越来越多,其自身的科技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就业情况。青年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主动引导青年农民工提升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据全国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渴望接受科技文化培养的愿望比较迫切,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愿望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67.2%,但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如中专、中技等的比重低于40%。在制造业集中地区,技术工人在职工总人数中的比例不足8%,其中具有初级水平的农民工占60%”。数以亿计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中仍有半数以上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紧缺技术工人这种市场要求。处于低级打工状态刺激着他们急切需要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企盼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指导。但由于培养机制单一、学习成本高、工作承受能力较低等原因,青年农民工对于需要什么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如何去锻造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四)青年农民工对社会交往的需求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青年农民工由于离开家乡独自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需求十分迫切,对融入城市生活有较高的预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来提升自我,拓展自己的视野。但是由于青年农民工自身素养和社会管理滞后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交往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可供其选择的交际平台很少,大部分青年农民工交往的主体对象依然是亲属、老乡、同学。有一部分青年农民工依然保留了传统农民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不太讲究个人与环境卫生,说话不太注意使用文明用语,穿衣打扮比较随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与当地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影响其融入所在城市的工作圈子与生活圈子。他们转而以老乡、同学、朋友等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这个社会关系网络中,他们互相关心支持、沟通情感,形成一个对抗城市主流文化的防御性亚文化圈。这种亚文化形成后具有延续性和扩张性,对于后代的成长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