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念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底蕴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中,孝亲观念被放到了最为根本的位置。正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文化中,一切教育理念的衍生,都是以孝亲这一道德基础开始的,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和立足、婚姻家庭的产生与维系,还是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均以孝道为根本。所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传统道德之所以把孝亲的观念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作为道德动物的人最起码的本分和真诚。一切团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皆源于相互之间的真诚,假如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做到孝敬和真诚,如何期待他(她)能够真正去爱和尊重其他的人呢?所谓“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由此观之,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有着其天然的伦理意义和当然的逻辑进路。

  当今时代物质与科技发达,家庭与社会的形态均已远非古时之情形,但孝文化的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因为父子亲情是人性中永恒的元素。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孝道的精神,从孝道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此对于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成熟和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二)仁厚、包容和谦下的品质

  传统道德非常强调仁爱、宽厚和谦下的人格品质,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永恒的特质。在儒家文化中,仁爱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仁者,爱人,只有具备真正仁爱的厚德,才能承载万物,才能做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敢于担当责任。道家文化同样重视厚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为人首先要效法大地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的坤德,最终才能达至道法自然的境界。由此可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厚德和包容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儒家文化强调以礼待人、以谦待人,注重培养青年文质彬彬的气质。《易经》中谦卦的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谦下而尊敬他人的君子,必将会通达而有好的结果。《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就是告诉我们,有功劳有能力但谦下的君子,人们都会敬服他。道家文化同样强调以下为上,谦卑处世。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由此告知世人,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是因为懂得谦下而造就的。在国际关系方面,老子更是提出“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的谦让和谐之道。可见,谦下人格品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始终绽放光芒的亮点,当今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中绝不可以忽视大学生厚德和谦卑精神的培养。

  (三)自强与不争的圆融

  中国传统文化时刻强调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格言。自强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激烈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游刃有余地“与狼共舞”,大学生同样需要效法天道运行的精神,自强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道德和智慧中,自强不息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和他人进行争夺。恰恰相反,传统道德在教人自强的同时谆谆告诫学人要做到礼让和不争。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为而不争,就是积极努力地付出但不为私利而争斗。老子在道德经中常以水为喻,阐释这种不争的人格品质,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现代社会离不开竞争,现代大学教育也特别强调竞争观念的培养,但如果人仅仅为自身利益而争,将会迷失在竞争中,甚至陷入不能自拔、不堪重负之中,因为竞争者失去了内心的超然与淡泊。传统道德一方面教导为人应自强不息,一方面开示为人应礼让不争。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辞,其实是最高明的人格培育智慧,它强调在事相上人应该自强奋斗,但在内心的修养上要懂得谦让。这种将竞争与不争圆融结合的人际相处智慧,从古至今延续在中国人的文化和血液中。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更是需要将其在大学生中传播下去,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而又淡泊明志的魅力人格。

  (四)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内省精神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正是一个彰显自我、独立自我、开发自我的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勇于开拓等人格品质。传统文化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长期不懈地建构和经营自我。《大学》中揭示了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成长和修养路线,强调一个人要成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在家庭、社会中担当的角色,坚持尽好本分,这样才能担当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传统道德在重视塑造自我的同时,又重视超越自我的人格教育。如《论语》中指出:“毋必、毋臆、毋固、毋我”,告诫人既要坚持自我的立场,但又要注意不能固执自我或将自我见解、立场绝对化,以免陷入自我而失去智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儒家文化重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反省自我的精神,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经由这种反省精神而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处理好外在的人事关系。道家文化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反省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揭示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道理,强调人不要执着自己的身体和本位,进而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忘我智慧。

  这种忘身、忘我的智慧,在佛家文化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和深刻,佛教典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实相道理,揭示了万物本无自性、身乃假我的缘起性空学说。指出:“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种某者,即非某,是名某的思维和智慧,有助于破解和超越一切形式的假象,有助于超越物质贪欲而实现更为高尚和智慧的人格境界。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有关健全人格培养的论述,体现了建构和解构的完美统一,在塑造良性人格特质的同时又在更高的层面揭示出该人格特质可能产生的弊端及超越方法。这种经由内省精神而获得的超然智慧,正是今天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最为需要的元素。只有兼具自我个性和自我超越人格品质的大学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的精英群体。

  (五)修身与济世的追求

  传统文化理念中人格修养追求丝毫没有停滞在个人层面,而是将个人人格修养和利国利民的集体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已经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人格之中。当今社会虽然物质丰盛但道德急剧滑坡,不良社会风气严重,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倍加重视追求伟大理想和抱负,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参与“中国梦”的进程,在参与“中国梦”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将平凡的自我投身伟大事业的洪炉,才能锻造和成就大学生超然的人格品质。正如古人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养成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善于利用常规教育资源、机会教育条件和新媒体资讯等多元手段,培育大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让大学生具备对顺境、逆境和各种诱惑的淡定心态,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有在人格培育中长养大学生的“浩然正气”,才能打造出新时代大写的人。

  (六)“天人合一”的人格修养境界

  季羡林先生曾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指出,天为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这种理解对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模型都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当今时代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但自然生态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由此不断衍生出物种灭绝和自然灾害事件。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必然要超越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超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具有符合生态和谐导向的人格修养和观念。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在道家文化中,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佛教文化中提出人与环境“依正不二”“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生态哲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古来圣贤特别倡导慈悲、节俭,这些理念非常有助于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善待作为非人类生命的动物等方面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生态化人格品质,将是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格培育中非常必要的工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