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界真、善、美的认知,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与自然关系处理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生态意识淡薄,即缺乏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缺乏生态公正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生态消费观。
第一,大学生缺乏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们不要如以往一般仅仅从人的角度片面地认识眼前的世界、以狭隘的眼光关注和追逐人类的切身利益,而要以生态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自发地将欲望和诉求抑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透支消费和不正常的经济增长”。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来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虽然目前是一个受争议的命题,但是它所意蕴的整体思维,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理解人与自然界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生态合理性,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而发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掌握自然的内部结构和运行规律,探索、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大学生在探知自然界未知图景上越走越远,他们变得理性、甚至是自大,把自然作为改造的对象,却忽略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继而,忽视了对其他一切生命现象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德考量,没有真正地把自然界和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确立人与自然整体进化的理念。
第二,大学生缺乏生态公正价值观。生态公正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平等。生态公正价值观认为,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这个共同体中,人类应当合理履行自己对待所有成员(包括人类自己)的义务,它既包含对待人类成员施行生态平等,也对非人类存在物施行生态平等。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问题要持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价值和原则,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抢占或掠夺自然的生存空间。生态公正的价值观表征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道德追求。但是,当代的大学生缺乏用智慧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的精神对待自然,他们往往片面地以为自然是人类的附属物,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学习就可以任意掌控、改造大自然。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没有把大自然看作是生态系统中平等的共同体,更没有用一种善的态度去尊重、关怀大自然,却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它。
第三,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生态消费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自身力量对象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当这种对象化活动超越了对象的承载能力就会发生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生态消费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个人对自然界对象化的过程,它反映的是一种道德现象。当人的消费尺度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时候,就会出现消费异化。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异化现象严重。他们在学校接受知识性教育的时候被无形地戴上了一副眼镜,通过这副眼镜,自然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同时,知识性教育又把大学生武装成一个淘金者,只要努力就可以从自然界中攫取所需的东西。大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发现、改造自然界并从中攫取自身可利用资源的工具。他们以为大自然就应该天然的赐予我们空气、阳光、雨露和食物。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忽略了充实内在尺度的内容,而选择一种占有性而不是共生性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没有真正把主体的欲望控制在客体承受范围之内,进而达到主客体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