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也是一个书写传奇的时代。
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在敌人的怀疑目光中巧妙逃脱,革命者屡涉险境却可全身而退,遭遇困境总能化险为夷,不仅保全了自己,保护了情报,也保证了党的任务顺利完成。他们的故事精彩而又惊险。
危难时刻,靠的是智慧。敌人不仅凶残,也很狡猾。革命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临危不乱、随机应变。他们巧妙地伪装自己,巧妙地应付敌人,进退自如,来去无痕,真可谓“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紧急关头,需要的是勇气。在惊涛骇浪之下,不仅要有大智,更需要大勇。革命者置生死于度外,沉着冷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胆略和风采。真可谓“在刀尖上跳舞”。
千钧一发之际,更是对党性的考验,对信念的考验。只有把党的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把组织和同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无所畏惧,勇闯难关。
在那一幕幕传奇故事的后面,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动人风采,也传递着革命者对党的忠诚和信念。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毛泽东
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德国]马克思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安源工人俱乐部主任易子义的陪同下,从安源出发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
为避敌耳目,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三人昼夜兼程,一天黄昏,到达了浏阳张家坊。毛泽东的脚因为不停地赶路而打出了很多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于是,大家决定在这里住一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三人正打算吃完早饭就赶路时,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随之有人大声喊叫:“开门!快点开门……”
原来是一伙团丁挨家挨户敲门查人、抓人来了!难道是敌人闻到了气味,听到了风声,冲着自己来的吗?易子义非常紧张,脸色变得惨白。毛泽东却一边系着草鞋带,一边平静地说:“不要慌张,照常吃饭,由我来答话。”
“砰”的一声,门被撞开了,几个团丁端着梭镖走进来。打头的那个恶声恶气地盘问道:“干什么的?拿证件出来。”
“我们是安源的采购员。”毛泽东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证明信。“采购什么?到哪里去?”他又恶狠狠地问。“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毛泽东对答如流。见实在问不出什么,团丁们便递还证明信,走出去了。
三人刚松了一口气,突然又返回来两个团丁,说:“我们的头儿说了,叫你们到团防局走一趟。”
屋子里立即死一般沉寂,似乎能听得见人怦怦的心跳声。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硬顶,就示意大家还是走一趟,到时再想办法。
三人被团丁们押着向团防局走去。毛泽东由于脚疼走不快,潘心源和易子义便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被拉成前后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慢慢地走在后面。
毛泽东边走边想:如果到团防局去,肯定要露出破绽,必须设法趁早逃脱。他用手碰了碰衣袋里的十几块银元,顿时脑子里闪过一计。
毛泽东掏出几块银元,小声对矮个子团丁说:“老总,这里有点小意思给兄弟们打点酒喝。”团丁心领神会,用眼睛示意毛泽东可以往旁边的山上跑。毛泽东把银元往他手里一塞,拔腿便往山上跑去。见毛泽东已跑进树林子了、跑远了,那个团丁才喊:“站住,往哪里跑?”便和其他几个团丁一块儿追了上去。
见团丁越追越近,毛泽东机智地跳进拐弯处的一处水沟里,用茅草、灌木盖住自己。几个团丁追到沟边搜索一阵,没有发现什么踪迹,便端着梭镖懒洋洋地走了。毛泽东这才从水沟里起来,发现自己一身是泥,鞋子也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便干脆在脚上涂满泥巴,打扮成刚下田回来的农民。
成功脱险的毛泽东下山后,在月形湾得到一个打柴老乡的帮助,终于到达铜鼓,亲自组织发动了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点评”从安源到铜鼓,一路上要爬坡过坎,更会遇到无数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为了革命事业,即使是龙潭虎穴,毛泽东也义无反顾地去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正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