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西晋]陈寿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1929年1月,为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红四军主力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从井冈山突围,向赣南、闽西进军。国民党急令刘士毅等率两个旅一路追击堵截。
2月9日是农历大年三十,红四军进入瑞金以北的大柏地。毛泽东伫立在一个小山坡上,一边观察地形,一边眺望着山谷中艰难行进的红四军。只见战士们因连日苦战、不断奔波、缺吃少穿,一个个都面容憔悴、眼窝深陷……是啊!自突围以来,红军始终没有摆脱被敌尾追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刘士毅部的两个团咬得最紧。
不能再处于这样的被动局面了。必须打一场大胜仗,彻底甩掉“尾巴”,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后,毛泽东迅速找来朱德、陈毅商量,决定利用大柏地以南10里左右的一处山谷两边山高坡陡、竹茂林密,山谷两头狭、中间宽的有利地形,做一个长长的“布袋”让敌人钻,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命令部队就地宿营。”商量妥当后,毛泽东叫来参谋长。
“行吗?”参谋长提醒道,“刘士毅在P股后咬得很紧哩!”
“今天是除夕,”毛泽东幽默地说道,“老子不走了,就在大柏地过年罗。”
当晚,毛泽东召开军事会议,进行战斗部署,命令红四军兵分三路伏击敌人:一营从右翼向敌后迂回,断敌退路;二营在来敌路上诱敌进入伏击圈,并占领有利阵地,阻击敌人前进,掩护主力三营展开战斗。毛泽东还亲自批准红四军留下欠条,借用老百姓的粮食,让战士们吃了一餐饱饭,养足精神。
2月10日,刘士毅的追兵终于进入大柏地。军官们都骑着高头大马,士兵们穿着整齐的衣服,乌蓝的铁枪端在手上。一军官担心地提醒刘士毅:“旅座,这里地势险要,恐有伏兵。”一路追着红军跑的刘士毅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哼,共军那伙叫花子,就几条破枪,跑都跑不动,怕什么!”他一挥马鞭,“前进!”
下午2点左右,二营逐步诱敌进入伏击圈。朱德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大柏地十里峡谷顿时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红军奋勇地冲向敌人,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投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块和树棒与敌拼杀,毛泽东也拿起木棒和警卫排的战士一起参加战斗。大柏地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红军大获全胜,共毙敌、伤敌300多人,俘敌800多人,缴枪800多支,取得了下井冈山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彻底扭转了红四军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被陈毅称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
“点评”大柏地一仗,甩掉了尾追之敌,一扫笼罩在红四军头上的阴霾。从此红四军一路南下,在赣南及闽西如鱼得水,站稳了脚跟,创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天地--中央苏区。因此,这一仗堪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