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就能让敌人放下武器,弃守阵地,投入人民的阵营。
这是策反的力量所在,这是策反的神奇功效。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牺牲的是普通士兵,消耗的是社会资源。我们被迫进行战争,因为我们必须消灭凶恶的反动派。但我们更期盼“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策反之计化敌为友,这才是战略的最高境界。
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军队总数的七分之一,或和平改编,或临阵起义,这大大减少了革命队伍的损失,加快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当敌方举起革命的旗帜,当我方高唱胜利的凯歌。这时候,绝不能忘记幕后的百转千回、艰难历程。
策反是一门心理艺术。必须在敌人队伍中发现矛盾,找出缝隙,然后展开大量的说服、宣传和教育,给以希望,给予待遇,让那些向往正义的人动摇、犹豫,逐步转变思想,最后弃暗投明,投向人民的怀抱。
策反者身处敌营,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即可能招致不可测的后果。他们灵活机变,斗智斗勇,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才把大量的敌方人员送进了革命队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次次策反行动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们站在正义的一方。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1931年,国民党政府调集20万大军分四路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其中的第二十六路军,是由参谋长赵博生代为指挥的。当这支部队进驻江西宁都后,很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前进吧,有可能被红军消灭;后退吧,又为军令所不容。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水土不服,病亡者很多,官兵们厌战情绪很浓。
得知这一情报后,共产党派遣刘振亚、袁血卒、李青云、李肃等人秘密潜入这支部队,与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后,着手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没过多久,就建立了第二十六军特别支部。支部成立后,党员开始积极活动。很快,部队开始传唱一首歌:
出了北门望山坡,
坡上埋的都是北方的老大哥。
要想回到家乡去,
大家一起来倒戈。
这首歌传开后,官兵们边唱边流泪,士气更加涣散了。碰到比较进步的官兵,地下党员也经常有意地问:
“我们为什么要打红军?”
“打红军打日本,你选择打哪个?”
“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打到了东三省,我们堂堂七尺男儿,手持钢枪却不能为国效劳,为民尽责,这怎么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老百姓?”
“听说红军那边官兵完全平等,吃穿一样?”
“那里每个人都有田分?”
……
这些情况,很快就反映到赵博生那里。这一天,赵博生来到梅江边,找了块草地坐了下来,静静望着远处高耸的翠微峰。脑子里又浮现出苏区人民男女平等、生活幸福的情景,觉得共产党是正确和伟大的,想到这里,他决定加入共产党。
经过长时间的宣传,第二十六军中士气更加涣散。而且,官兵们对红军的生活也更加向往了。一次,有一个士兵在发牢骚时说:
“老子当红军去!”
没想到,边上很快就有人响应:
“谁不去是小舅子!”
“你前边走,我后边跟!”
……
起义时机成熟了!赵博生决定去找手下的旅长董振堂。在交谈过程中,他们谈到部队的出路问题。
“现在情势紧迫了!我们要举行暴动,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的话,部队就要散了!”赵博生说。
“我的心同你的心一样,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决不食言。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听你的。”董振堂答道。
“联合红军,北上抗日!”两人一拍即合。
“那我们就主动联系吧!”
说干就干,很快,他们就拟好了一封给红军司令员的信,要求派人来接应第二十六军的暴动。
接到信后,共产党马上派刘伯坚、左权等人携带电台前往接应。经过周密的策划,12月14日,赵博生率一万七千官兵在宁都起义。
“点评”“宁都兵暴”,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给了国民党政府沉重一击,极大地动摇了“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对苏区军民和全国革命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也为后来开展兵运工作,将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起义部队改造成真正的人民军队积累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