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时期中必须靠自己打出一条条生路来,艰苦困难即是此一条生路上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若畏缩退避,即等于自绝其前进。--邹韬奋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国]马克思
说起我国导弹事业的起步,就不能不提到被外国人称为“他走到哪里,都抵五个师”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10月,钱学森历经磨难与曲折从美国回到中国。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他一回国就受到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年底,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特地从北京赶回来接待他。在室外的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面,钱学森停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陋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钱学森很有兴趣地和正在安装调试的教师讨论起来。陈赓大将在旁边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
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钱学森回到北京后,彭德怀立即会见了他,谈话直截了当。彭德怀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他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这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造出来?”
钱学森想了想,说:“搞导弹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的时间。我想,我们有5年的时间是可以的。”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负责筹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这一天,正好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所以,后来外国人称钱学森是“中国的导弹之父”。
1960年3月,中国科技人员终于建成了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并于1960年10月17日,成功地进行“P-2”导弹发动机的90秒典型试车。这是决定导弹能不能出厂、投入发射的关键之一。
按照计划,第一枚国产导弹确定在酒泉发射基地发射。因为是第一枚国产导弹,“P-2”在进入发射阶段时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这枚仿制的近程导弹由弹头、弹体、动力系统、制导与姿态控制系统组成,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590公里。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用国产燃料发射导弹,发射时间确定在1960年11月5日。
发射倒计时一分一秒地向“零时”迫近,发射场的空气也变得更加凝重了。就在20天前,苏联拜克努尔发射场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悲剧:一枚洲际运载火箭点火后,未脱离发射台就发生了猛烈爆炸,在现场的苏联元帅、火箭部队司令米伊涅杰林和几十名专家、官兵葬身火海。苏联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上演。聂荣臻元帅亲临发射场,坐镇指挥,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
11月5日9时整,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东风一号”导弹喷射出一团烈焰,从发射塔上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沿着预定弹道向目标飞去。10分钟后,弹着区向指挥部报告:弹头准确地落在理论弹着点附近。这标志着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点评”在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标志:“两弹一星”、运载火箭、战斗机、军舰……在这些丰碑上,镌刻着国防科技人的心血,更镌刻着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五十多年前,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