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法国]巴尔扎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曾有人预言,中国的每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中国人口5.4亿,人均粮食产量仅209公斤。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遭受了特大旱灾,饥饿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小岗人头上。
作为一个生产队,小岗“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大集体”的弊端不断地显现,人们的怨言在私下里扩散。其实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办。当时,大家的自留地都种得很好,可为啥合在一起就弄不好呢?因为弄好了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啊!在田间地头,开始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议论着,干脆分开来干!
1978年11月24日,严金昌吃过晚饭,来到了严立华家。严立华家有两间茅草房,平时是村民们聚会的“据点”。在这个初冬的夜晚,小岗村20户农民有18户的户主在场,只有关友德、严国昌这两位户主外出讨饭,没有到场。
在这之前,队里的三个干部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已经碰过头,决心“大包干”。当时的有关政策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小岗人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即便是私下都同意了,在会上也不敢贸然提出来。
最终,副队长严宏昌打破沉默:“我们队委会三个人碰了个头,打算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但有一条,各家要保证交足公粮……”
窗户纸捅破后,现场热闹起来。老农严家芝说:“万一被上头发现了,你们几个干部弄不好要坐班房,你们的大人小孩怎么办啊?”
“你们是为我们村民出的事,到时候全村凑钱凑粮,把你们的小孩养到18岁!”另一位年长的村民答道。这一提议得到村民的附和。
随后,在煤油灯光下,高中文化的严宏昌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保证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除了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的公粮外,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严宏昌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面,他和严立学等都在自己的名字上盖了章,到场的其他人也纷纷在自己的姓名上按下了红手印。
大包干后,队里的土地按人均4亩半来划分,严金昌一家分得约40亩地。第二年,严金昌在这些田地里种上了水稻、花生、山芋等农作物。没有人再偷懒,一家老小都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
秋收后,严金昌家里堆满了稻谷、花生、山芋。交足公粮后,还剩下几大堆。他将山芋都切开,晒成山芋干,准备保存得更久。
小岗没人羡慕严金昌,因为家家都丰收了。当年,小岗全队粮食总产6.65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由于生产发展,村民收入大大提高,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
“点评”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开始了大包干。从此,大包干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广袤的农村大地铺展开来。小岗村农民的18个“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