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张瑞敏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法国]雨果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说,这绝对是“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扎扎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怎样从冰箱扩展到其他的家电产品?这在当时国内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他产品不一定能做得好。对此,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把冰箱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都必须把每一件事做到位。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元亏损在内的18亿元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一家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亿元,但亏损为2.5亿元。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所不同的是海尔人带来了鲜活的“海尔文化”。结果,原本亏损700万元的工厂,在第二个月就实现了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100余万元。后来,这个案例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上世纪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仅认证工作就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排名第一位。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了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
如今,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三千多个,并在中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来自中国海尔;在菲律宾大型连锁店超市SM里,海尔冰箱即到即销,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点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以海尔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都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艰难创业路。海尔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是我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海尔的创业奇迹,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