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叶之根、水之源在祖国。
华侨,中华民族的海外游子,不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忘记,自己是民族之树上的一枝一叶,不管被风雨吹到何处,根永远在中国,尽管她还在饱受蹂躏与践踏!
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后以字行,号立诚,自称慵人。后来因为出生于南洋,读书于西洋,做着北洋政府的官,娶了东洋的姨太太,自称东西南北人,别署汉滨读易者。其西文姓名初用闽南音Koh Hong-beng,回国后改拼Ku Hwng-Ming。
1857年(清咸丰七年)7月19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今槟城)的一个华侨之家。
他的祖籍是福建省同安县。同安在明清两代属泉州府(泉州府辖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县),所以或称祖籍泉州。在清末民初属厦门道,他又自称厦门人,他的英文名即Amoy Ku(辜厦门)。
梁实秋《辜鸿铭先生轶事》说:“其先人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辜鸿铭对此确信不疑,“常告人以姓辜之故,谓始祖先为罪犯,又言始祖犯罪,不足引以为羞;若数典忘祖,方属可耻云”。不过,现在同安县很少有辜姓,偶有也皆非其祖族,林语堂译丹麦勃兰得斯《辜鸿铭论》译按曰:“按《元和姓纂》有此辜姓,相传辜为厦门同安人,其望出于晋江。”
据辜鸿铭堂弟辜显荣的传记载:第十三世祖仁荪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他又常自称“台湾人”)。约在乾隆初年又作为华侨劳工移民到马来西亚。当时,台湾、福建的边海农民渔民为生计所迫,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这些一无所有的“猪仔”因为向往能找到地方糊口,被成群地拐骗上了海船,然后被运到东南亚贱卖给马来西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荷兰商人,这种交易叫“卖猪仔”。辜鸿铭的祖辈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到马来西亚的。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他的上代具体什么时间到那里的,只知道到他的曾祖父辜礼欢是一个很穷的劳工,靠捕鱼过活。不过辜礼欢是一个很厚道朴实、勤劳能干的人,大概也是一个基督教徒,因此,在当地土著、华侨、印度人和一些四处涌来定居的海盗中,辜礼欢是一个颇有威望备受尊敬的首领。在那时愚昧的华人心目中,还根本没有西洋侵略殖民的概念。那时统治马来西亚的荷兰人因为与英国竞争失利,已不打算在此久住,准备向更有利可图的印尼各地发展,这里显得很荒凉,除了海岸与森林居人寥寥可数外,荒无人烟。乾隆五十一年(1786)7月,一支以船长赖特(Light)率领的殖民队伍--东印度公司先遣队,首次由印度驶进槟榔屿,在比那加角(Point Pennager)登陆。次日,辜礼欢带领几名印度基督教徒,从吉打州赶来欢迎,向其致意,并送给赖特一张渔网。赖特大为高兴与感激。因此,这一年8月11日赖特占据槟榔屿,并把它改名为威尔斯王子岛,在此设立甲必丹(Capitain),即正式委任辜礼欢为首任甲必丹。这里所谓的甲必丹,并不是英语中通常指的“船长”或“陆军上尉”,而是一种民族的首领或头目,其职责在协助殖民政府处理当地小型的刑事案件,这是用以华制华的方法以实行间接的统治。辜礼欢就此而成了当地的贵族,赖特很欣赏辜礼欢的才干与朴实品性,在他1787年5月7日致东印度公司的信函上说:“在威尔斯王子岛,本人已正式委任最可尊敬之华人辜礼欢为甲必丹。”辜礼欢在任甲必丹之后,改而经商,兼事垦殖。乾隆五十五年(1790),赖特给他一笔东印度公司的开发款,并且在东印度公司的指导和协助下,由苏门答腊北端的亚齐(Acheen)首度输入胡椒种子,在槟榔屿开辟胡椒园。同时他又经投标获得承包槟榔屿与吉打两处市镇的酒税,由此,辜礼欢的地位、财富与声望大增,他成为威尔斯王子岛公路委员会中唯一的非英国籍委员。辜礼欢于道光六年(1826)逝世后,留下八男三女,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辜国材、辜安平、辜龙池等。
辜国材曾是东印度公司主要人物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的得力助手,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莱佛士率领船舰登陆新加坡时,辜国材即是随行要员之一。他曾协助莱佛士开辟新加坡,大兴建设,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在短暂的半年时间内与英人一同占领了新加坡。
辜安平在青少年时代即被辜礼欢送回国内读书,后进士及第,曾为林则徐的部下,后奉调到台湾,现在台湾辜氏家族即为其后辈,其孙子辜显荣被日本封为贵族,是有名的实业家。
辜龙池即是辜鸿铭祖父,他由槟榔屿又移居吉打州,在当地政府中任职,工作很有建树,获吉打苏丹所赐拿督(Datok)勋衔,后由吉打定居槟榔屿。其子辜紫云便是辜鸿铭的生父。辜紫云供职于槟榔屿吕蒙双溪(Sungei Nibong)的牛汝莪橡胶园(Glugor Estate),为人勤劳,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F。S。Brown)的信任,被委任橡胶园的负责人。
根据有关材料,可大致理出辜鸿铭家族世系:
辜鸿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他是辜紫云的次子,其母亲是西洋人,因此也遗传西洋人的某些特征,大眼睛高鼻子深眼窝,个虽不高,但聪明伶俐,深得布朗夫妇的喜爱,把他收为养子。不用说,他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不过在他心目中,只知道这连片的橡胶园、幢幢别墅洋房,知道层层叠叠、翠蔓拂缀的热带丛林,知道那静谧的田间小道和两边的高大的椰子树,知道那被蔚蓝大海拥抱着的白沙滩、大海里的几片白帆、沙滩上的一串脚印,知道那最悠扬动听的乡间小调、纤夫船歌,这些成为后来饱经沧桑的梦里家乡,多年以后对此还充满深情,回味无穷。他还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同胞在这里洒干血汗和泪水。
辜鸿铭少年时,从他父祖辈口中听到过一些有关中国人到马来西亚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这里还没有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时候,这里只有印度人在称霸,拒绝外人上岛。后来一队中国人驾一艘大船来到这里,船上载着一棵粗壮高大的树,放着一些生锈的铁杵,船上的人化装得须发皆白,浩浩荡荡地到槟榔屿。守在这里的印度人惊奇地问这些人从哪里来,船上人回答:“我们是中国的钦差大臣。”印度人问:“中国在哪里,中国离这里有多远?”船上的中国人回答:“有多远我们记不得了,只知道当初启程时,我们都是青壮年,现在头发都变白了。船上的树是当时落在船上的一粒种子,现在都长成了大树,我们用的铁杵已经锈成这般模样了,你说从中国到这里有多远呢?”这些印度人非常佩服和害怕,就悄悄撤走了。这是当地流行很广的传说,这里的华侨谈起来也引为自豪,为中国人的毅力和智慧而自豪。这种传说在辜鸿铭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朦朦胧胧的向往祖国之情。但他还不知道在那充满神奇的地方此刻正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宰割。
东南亚的华侨,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都念念不忘祖国传统文化,像辜礼欢把儿子辜安平送回国内学习一样,这些华侨在南洋大多没有落地生根的打算,与内地常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籍贯常常写大陆祖籍。辜紫云和布朗因往来经商或公差,常常往返于中国与南洋之间,辜鸿铭幼时在大陆和台湾不少地方小住过,据有关辜鸿铭的传记材料可知,他少年时在香港短期学过英文,在厦门进过教会学校,在广州、台湾都住过。他有时也对人说他是台湾人,他在台湾肯定住过一段时间且比较熟悉。王国维在1917年12月21日《致罗振玉书》中曾说“辜氏贫不能自存,拟往台湾依其族人,大树(指冯国璋)遣人留之”可证。
大约在1867年,布朗夫妇离开了马来西亚,把牛汝莪胶园全权委托给辜紫云代管,并征得辜紫云同意,把辜鸿铭带到苏格兰。从此,辜鸿铭在英国接受正统、全面的欧洲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