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四年(1878),辜鸿铭结束了他十几年的留学生涯,首途由欧洲返回槟榔屿,不久即奉派到新加坡海峡殖民政府工作。
辜鸿铭去欧洲留学的原因,在当初少年时的他,可能懵懵懂懂,无所谓什么目的的。但在他的父亲却有其意图。他的祖辈,作为华侨移民,由社会最底层的劳工到当地贵族,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创业之路。虽然他的一家,已经跻身上层社会之列,是有身份的人了,但说到底,这“身份”毕竟是“殖民”式的,是“华人”的身份,与“大英不列颠贵族”相比,自然还是矮人三分,而且在他的周围和属下,还有许多华侨的劳工度着比他们从前更艰难的生活。就在辜鸿铭出生的时代,大批中国沿海的贫苦农民、渔民作为“猪仔”被拐骗而来,上岸以后像牲口一样卖给槟城的商人,每“头”“猪仔”由3元到15元不等,先得同意为主人白干一年,只求有食物糊口或主人赏几个零花钱就心满意足了。同样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民族血脉,辜紫云能不为民族的尊严而惭愧吗?他的伯父辜安平走了一条回国发展的路,他的儿子将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这是他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当布朗夫妇把培养辜鸿铭的想法告诉他时,他慨然应允,竭尽全力支持,他希望儿子能够有出息,成为能够沟通东西方文化,对祖国有益的人。辜紫云甚至为了儿子在西洋安心读书,在临死前还嘱咐朋友不要把自己的死讯告知儿子,直到其学成后才知道。父辈寄予他如此厚望,这是辜鸿铭回国的一个原因。
尽管辜鸿铭生活在一个贵族富翁家中,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他毕竟还是个“东亚病夫”。虽然不知道是否有人公开歧视他,但以他那绝对的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对此没有感觉。在那里,他的生活可能是优越的,成绩也是良好的,但心境一定很落寞。他本来遵照父亲的嘱咐穿长衫,留辫子,出入于西洋各场所,这一副东方式的打扮,说明他本是如何地以东方人自居,以作为中国人而骄傲,但在当时英国人看到这种模样却是何等的惊讶与好笑。因为辫子,他到英国住索赞普敦饭店时,女服务员把他当成一个小姑娘,他想进男厕所,却被抓进女厕所方便,辜鸿铭在这个女服务员的劝说下才把辫子剪下送给了她。但不管怎么样,他这种不合流俗的服饰是他孤傲之情的流露。再如,他在英国读书时,每到冬至,一定在房间里备好酒馔,向东遥祭祖先,以表达他不忘本的诚心。房东太太待他叩拜祖先完毕,嬉笑地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喝这些酒馔?”他随即反唇相讥:“就是你们的祖先嗅到你们所献鲜花香味的时候。”这些事例都说明他对东方对中国是多么的向往。以他这种性格,他是绝不会在异国他邦长久待下去,日思夜想要早点回去。
但回去以后又怎么样呢?他谋职在这个海峡殖民政府,为英国殖民地效力,满腹才学得不到发挥,向往中国却又无法回去,他内心苦闷,找不到出路。
恰在此时,天假之缘,他居然与正由印度回航途经新加坡的马建忠获得了良晤。他慕名前往马建忠下榻的海滨宾馆(strand hotel)请教,两人一见如故,长谈三日,使辜鸿铭茅塞顿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少年时代在上海公学求学,因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获得了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在李鸿章门下效力。他从小生长在江南文风兴盛之地,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熏陶,又留学西方,“乃肆意于拉丁文字,上及希腊并英法语言”,通晓西洋的政治、学术,可以说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了。而辜鸿铭生于南洋,幼年即赴欧洲,虽然对西方文化很精通,但对他时刻标榜、念念不忘的中国文化,只是心向往之,实际上并未入门。他渴望中国文化,在新加坡这个早已被欧洲殖民化的中国文化的沙漠中,见到马建忠,犹如见到了绿洲。对辜鸿铭来说,他所了解的东西,马建忠都知道,而马建忠腹中的另一部分中国学问,他却一无所知。这长达三日的谈话内容,因没有记录不得而知。但从温源宁《一知半解辜鸿铭》一文中,我们可以约略知道马建忠对他所讲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他们谈论文学的许多方面,辜鸿铭对西洋文学可以旁征博引,但中国文学的知识几近于零。在这之前,他实际上只读过翟理斯(Herbert Allen Griles,1845-1935)博士翻译的《聊斋志异》。马建忠说《聊斋》只是纯粹的文学故事,并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马氏让他读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并特别推荐唐代陆贽的文集给他读。由于马氏的介绍,他更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起在卡莱尔门下耳食肤受的皮毛来,要精彩得多。
辜鸿铭虽然饱饫西方文化,荣膺多个博士学位,但屈居于新加坡海峡殖民政府,很难想象他这样清高孤傲的人肯甘心做一个英人的属吏,为殖民主义者统治当地人民和华侨卖力。他和马建忠一样,虽一介书生,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马建忠的理想是办洋务、学西方、寻求强国之术;而辜鸿铭则有其更高的目标,学习东方文化,向世界宣传儒家思想,“拯救整个人类”危机。此时的马建忠正是学成归国不久春风得意时,即梁启超所说的“幼以郎中肄业法京,中国人以官为出洋学生者,惟建忠一人”。而辜鸿铭却还是一个“属吏”,与马氏相比,“主人”、“从属”的地位身份与前途大不相同。马建忠爱才心切,他有感于“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汉文者又不达洋文”,“欲求一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造其堂奥,足当译事之任者,横览中西,同心盖寡”。因此必有一番巧言雄辩,说得辜鸿铭心花怒放。欣慕之余,炎黄华胄的荣誉心,师、父教育培养的使命感,以及马氏劝说回国效力的可能性,遂使辜鸿铭信心大增,与马建忠会晤后的第三日即突然向新加坡辅政司提出辞职,然后不等答复即乘轮船返回槟榔屿。
辜鸿铭说:“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会晤,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正是马建忠,使我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我从欧洲回来已经三年多了,但我并未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深处,还仍遗留着‘假洋人’习气。”辜鸿铭返回家中,弃西装革履,即开始留发结辫,开始自学中国的书籍。1881-1882年,辜鸿铭参加一支英国探险队,任翻译,随往广州,拟往缅甸曼德拉(Mandalay),他本想借此机会领略一番中国名山大川的奇景,但到云南时,他发现山峻林深,困难重重,便放弃这个计划,转往香港居留。他在香港、厦门和上海等地浪游一番,在上海再次造访马建忠,马建忠公务繁忙,无由会晤。他随处旁听一些塾师讲授的四书。夏敬观为《国史馆刊》写的《辜鸿铭传》说他“年三十始归国,闻乡里塾师讲《论语》、《孟子》有所悟,始致力于国学”即指此。
光绪十年(1884)5月,张之洞督两广,时法越战事正紧,战火已燃至中国。7月15日,法国远征舰队以“游历”为名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张之洞命知府杨汝澍赴闽侦事。杨在由闽返粤船上与正由上海到香港的辜鸿铭邂逅相遇,时辜氏正对同船一位德国人抵掌而谈,大讲论理学(逻辑学),他见辜氏的德语相当流利,时而插入英语、拉丁语,中文也很流利,便心中留意辜氏。当时张之洞幕府德文翻译水平太差,正需这样人才,杨汝澍回去后便把这情况报告了广东督抚赵凤昌,赵凤昌再禀给张之洞,张之洞大喜,即派人前往香港邀请辜鸿铭。在张之洞这个名满天下的封疆大吏面前,他极其自然潇洒,不卑不亢,对张之洞激昂慷慨地高谈阔论,显示出才子名士的风度,使张之洞既生气又好笑,讨厌他的没大没小的随便,又欣赏他的性格与学识,便聘他为洋文秘书。从此宾主际遇,决定了辜鸿铭一生的道路,开始他长达20余年的文襄幕府生涯。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广雅,卒谥文襄。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他起用冯子材,击败法侵略军。他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功绩卓著。他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兴办洋务,所到之处都办了很多兵农工商实业,在广东创设枪炮厂,开办矿务局;在筹议海防中,主张购船筹款,练兵,设船厂,造炮台,大治水军。在湖广任上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办芦汉铁路。在两江任上,巡阅江防,购新式膛炮,改筑西式炮台,训练江南自强军,创建江宁马路。二是广开学堂、书院,改革传统的封建教育,兴办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真才实学振兴积弱局面的洋务人才,先后设立过广东水师学堂、广雅书院、两湖书院、两江师范学堂等近代学校,选派优秀学子到西洋留学。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对清末教育影响最大,在洋务大臣中,也数张之洞最有远见,有才识,有魄力,既重儒家礼教,又向西方学习,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辜鸿铭评价张之洞“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不愧为儒臣”。辜鸿铭与张之洞这对宾主在二十余年的合作中比较融洽,在观点上既各有己见,又互相影响。
辜鸿铭进入张之洞幕府,被委以洋文案及礼宾诸务,其职责主要是张之洞的外事顾问秘书、翻译以及对外交涉等事务。
张之洞在两广操练新军,用德军操练法,张之洞先后致电驻德大使李凤苞、许景澄雇德军教练,德皇威廉二世选上材数人至,张之洞根据中德官品,奏请给予四、五、六品职衔,令用中国顶戴、军服,行拜跪半跪诸礼仪。德国教官因为平素未习,且担心半跪有失体面与身份,很觉为难。辜鸿铭就用德文旁征博引一番,这大概也像康有为所论的人有膝关节不跪何用的道理,歪理正说,也奇怪,向来主张平等的德国人竟被他说得服服帖帖。以至于后来清朝遗老们撰“国史”时欣然赞曰:“客卿改章服礼节,此为创见。”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改督湖广,辜鸿铭作为五名随员之一奉调随节赴鄂。光绪十七年(1891)沙俄皇储与其内戚希腊世子两国皇太子一道到中国,外务部因中俄交好关系重大,致电张之洞宜盛礼优特,泊船汉口,张之洞以地主之礼往访。俄储问张之洞两从官职名,辜译以对,并对皇储说,希望他们自报官职姓名,以示尊敬张督。不久,张之洞又邀宴于晴川阁,辜鸿铭以法语通译。席间,皇储与希腊世子小声谈话,改用俄语说今晚另有他约,宜节食,没想辜鸿铭马上用俄语说,此餐颇合健康标准,客人大惊。文襄烟瘾上来吸鼻烟,希腊世子惊奇,用希腊语问俄皇储:主人鼻吸何物?辜鸿铭与张之洞耳语,张即以鼻烟递给希腊世子,两位太子更是惊骇。由于辜鸿铭的翻译,宴会大为生色。临别,俄皇储郑重地与辜鸿铭握手,约如至俄国,定当敬待,并赠以镂刻皇冠的金表,并对张之洞说:“各国皆无此异才。”因此,辜鸿铭备受张之洞的赞誉,尝语人曰:“是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者也。”“鸿铭精神满腹,确是杰出之才。”辜鸿铭也说过:“余为张文襄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但张氏之用人,“宏奖知名士无不罗致,然不与谋政事。所用多杂流奔走承意旨之人,亦无荐剡为公卿大臣者”。他用辜鸿铭,也是因为“奇其才”--对西洋语言典章制度的精通,对外交事务的熟悉--而用其所长。至于办事的谨慎稳重,说话的老练圆通,像辜鸿铭这样不知世事大言不惭的书生,用之不唯无益,反而可能坏事,这也许是张之洞知人善任的表现。因此,虽说对辜鸿铭二十余年“礼遇未尝稍衰”,但也仅止“礼遇”呵护而已,如荐以公卿、分符一方则不可。根据辜鸿铭的个性,张氏荐之外务部员外郎擢至左丞,亦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了。